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亚硝化、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的脱氮耦合工艺及其控制策略研究

徐峥勇  
【摘要】:基于亚硝化与厌氧氨氧化的耦合,开发出了两类脱氮新工艺,一类为两级反应,以SHARON-ANAMMOX (Single Reactor for High Ammonium Removal Over Nitrite-ANAMMOX)为代表,该工艺是荷兰Delft大学2001年开发了一种新型的脱氮工艺。其基本原理是先在一个反应器内有氧条件下,将NH4+-N部分氧化为N02--N,然后在另一个反应器内缺氧条件下将NH4+-N和N02--N转化为N2。另一类为单级反应,短程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在一个反应器中实现,以CANON为代表,该工艺也是由Delft大学又开发完成,基本原理是,在限氧条件下,利用氨氧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的协同作用,在同一个反应器中完成短程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尽管亚硝化与厌氧氨氧化的组合工艺对于高氨氮浓度废水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处理效果,但是实际污水处理时不但要求反应系统拥有高效的脱氮性能,并且必须适应有机环境及有机环境所带来的大量异养菌。而厌氧氨氧化与亚硝化在单一反应器中耦合也被证明能够解决亚硝酸盐氮过度积累导致细菌活性受抑制的问题,因此研究厌氧氨氧化菌与亚硝酸菌及其他异养菌的共存就非常必要。 本研究从亚硝酸菌和厌氧氨氧化菌的高效富集开始着手,首先摸清亚硝酸菌和厌氧氨氧化菌的富集特征和调控策略,然后对亚硝化和厌氧氨氧化进行耦合,耦合分别采取两级工艺(SBR-ASBR两级)和一级工艺(单级SBR工艺)进行尝试,并在此基础上和研发出新型的序批式内循环反应器;最后分别在SBR和SBBR反应器中分别启动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反硝化耦合反应器,并对两者进行对比。 亚硝酸菌的高效富集与适应性调控过程中,利用有机环境向无机环境的变化淘汰所以异养菌,目标性持留能以氨为电子供体进行生长繁殖的硝化菌,并且通过基质控制将硝酸菌洗脱,让亚硝酸菌成为优势菌种,富集完成后污泥颜色由深褐色逐渐变为浅棕色,SVI指数先增大后减小(由102mL/g增加至146mL/g,最后减少至107mL/g), MLSS浓度明显降低(由2730mg/L降低至1490mg/L),富集完成后,污泥中的细菌群落数量明显减少(DGGE条带由16条减少为6条)。为使得完成富集的污泥适应垃圾渗滤液,采取将进水中的渗滤液体积比由20%提高至100%,调节过程中分别在渗滤液体积比提高至50%、70%和100%的时候采取进水模式调节、pH调节、DO调节策略,以不断提高反应器的处理效果和负荷。 厌氧氨氧化菌的高效富集与适应性调控过程分为泥适应阶段、活性提高阶段和稳定运行阶段三个阶段,以活性提高阶段为调控重点和关键,通过添加联氨(1mg/L)和羟胺(1mg/L)、NO(600mg/L)、微量有机质(COD10mg/L)的调控手段,使得厌氧氨氧化的负荷率不断提高,最终进水负荷达到280mg/L·d。 为实现亚硝化、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有效耦合,首先在成功富集亚硝酸菌和厌氧氨氧化菌的基础上,利用模拟废水对亚硝化和厌氧氨氧化进行耦合,耦合过程采取三种形式进行,分别是两级的SBR-ASBR工艺、一级的SBR工艺一级综合性的序批式内循环工艺。三种工艺中,序批式内循环工艺能够承受最高的NH4+负荷,负荷率达0.8kgN/m3·d,其次是SBR-ASBR两级工艺,负荷率为0.5kgN/m3·d,单级SBR工艺的抗负荷能力则较差,负荷率只有0.4kgN/m3·d。对氮的去除能力序批式内循环工艺仍是最高的,TN去除率高达84%左右,SBR-ASBR两级工艺和单级SBR工艺对氮的去除能力相当,TN去除率约为80%。 在成功实现亚硝化与厌氧氨氧化耦合的基础上,采用相对成熟的SBR和SBBR工艺进行亚硝化、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三者的耦合启动并分别研究其调控方式。首先采用模拟废水实现亚硝化和厌氧氨氧化的耦合,该阶段完成后反应器中的最大氨氧化活性达到0.79kg NH4+-N/kgvss/day,最大厌氧氨氧化活性达到了0.18kg NH4+-N/kgvss/day。然后通过进水中的原生垃圾渗滤液中携带的反硝化菌实现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反硝化的耦合,进水中的渗滤液体积由20%逐渐提高至100%,为消除FA对亚硝酸菌的抑制,对pH按照如下梯度进行调整:第1-34d的pH为7.8,第35-103d的pH为7.5,第104-124d的pH为7.2。该阶段完成后反应器中的最大氨氧化活性达到2.83g NH4+-N/kgvss/day,最大厌氧氨氧化活性达到了0.65kg NH4+-N/kgvss/day。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韦巧艳;劳成志;周创明;;亚硝化废水脱氮处理中的原理及前景研究[J];科技风;2010年02期
2 李亚静;孙力平;李计元;;ANAMMOX反应器快速启动及对反硝化聚磷的影响研究[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6年04期
3 张蕾;郑平;何玉辉;金仁村;;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性能的研究[J];中国科学(B辑:化学);2008年12期
4 游少鸿;李小霞;解庆林;马丽丽;潘小桃;赵文玉;;厌氧氨氧化影响因素实验研究[J];工业水处理;2009年10期
5 刘守勇;傅金祥;张羽;合姣姣;吕亚男;李锋祥;;缺氧氨氧化脱氮研究[J];辽宁化工;2009年12期
6 武波;;污水生物脱氮技术研究进展[J];经营管理者;2010年22期
7 张树德;曹国凭;张杰;熊必永;;废水生物脱氮新技术及问题[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S.K.Toh;冯卫强;单明军;吕艳丽;;焦化废水处理中厌氧氨氧化菌的优选[J];燃料与化工;2006年03期
9 卢俊平;杜兵;张志;孙艳玲;司亚安;;有机物对厌氧氨氧化生物脱氮影响研究[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8年04期
10 陶小龙;张进;;亚硝酸型硝化启动与优化[J];江西能源;2008年03期
11 肖洋;廖德祥;李小明;杨麒;曾光明;易婷;刘精今;;全程自养脱氮颗粒污泥培养及动力学研究[J];环境科学;2009年09期
12 路青;李秀芬;华兆哲;堵国成;陈坚;;接种污泥源对厌氧氨氧化启动效能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9年04期
13 王海花;;新型城市污水脱氮技术及其原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05期
14 王舜和;汪群慧;王建龙;刘宇红;;N. eutropha的缺氧代谢途径研究进展[J];给水排水;2007年S1期
15 胡芬;刘志辉;陈泰;;生物脱氮工艺研究进展[J];装备环境工程;2009年03期
16 赵志宏;李小明;廖德祥;曾光明;杨麒;;厌氧氨氧化研究进展及其应用[J];净水技术;2006年05期
17 朱静平;胡勇有;;不同污泥源厌氧氨氧化污泥的比较[J];环境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18 杨志泉;周少奇;;废水中的脱氮除硫研究(英文)[J];生态科学;2008年05期
19 侯国安;张新平;祖健;;厌氧氨氧化过程的工艺研究[J];河北化工;2009年05期
20 唐崇俭;郑平;张蕾;;厌氧氨氧化菌富集培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化工进展;200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路青;张振贤;付秋爽;徐伟涛;党酉胜;;厌氧氨氧化工艺研究进展[A];上海(第二届)水业热点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王丽娇;钟玉鸣;贾晓珊;;葡萄糖条件下厌氧氨氧化微生物利用硝酸盐作电子受体的反应特性[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3 沈李东;杜萍;曾江宁;徐向阳;郑平;胡宝兰;;化工污染物对椒江口潮间带沉积物厌氧氨氧化菌生态分布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4 姜昕;马鸣超;李俊;钟佐燊;;污水人工快速渗滤系统中厌氧氨氧化菌的分子生态学分析[A];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科技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5 林琳;曹宏斌;李玉平;;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启动研究进展[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6 王俊安;李冬;张杰;朱兆亮;付昆明;;城市污水亚硝化稳定实现的途径探讨[A];2008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交流会暨全国水网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8年
7 赵宗升;朱霞;李小月;;与厌氧氨氧化相匹配的部分亚硝化工艺控制条件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8 李玉平;李海波;林琳;曹宏斌;刘晨明;张懿;;O1-A-O2(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全程硝化)生物脱氮新工艺在焦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9 刘杰;;亚硝化-厌氧氨氧化串联工艺处理污泥脱水液的研究[A];中国水污染治理技术装备论文集(第十七期)[C];2011年
10 李祥;黄勇;袁怡;;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启动及富集培养方法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峥勇;基于亚硝化、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的脱氮耦合工艺及其控制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2 唐崇俭;厌氧氨氧化工艺特性与控制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朱刚利;厌氧氨氧化混培物包埋固定化特性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蕾;厌氧氨氧化性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汪涛;厌氧氨氧化工艺快速启动及菌群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6 王俊安;厌氧好氧除磷厌氧氨氧化脱氮城市污水再生全流程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7 顾平;猪场废水厌氧氨氧化反硝化甲烷化复合工艺特征分析及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8 刘杰;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处理垃圾渗滤液一级厌氧出水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9 薛源;前置式厌氧氨氧化—亚硝化MBR耦合工艺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倪寿清;厌氧氨氧化过程性能和微生物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聪;混合营养型厌氧氨氧化的基础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强红;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启动及其处理低碳氮比城市污水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3 谢凯;厌氧氨氧化与短程反硝化除磷的耦合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孙秀会;胶州湾养殖区沉积物厌氧氨氧化细菌的空间分布、多样性和丰度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5 赖杨岚;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的启动特性与影响因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郑宇慧;温度对厌氧氨氧化的影响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7 马春;厌氧氨氧化工艺处理低温和高盐度废水的可行性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8 李祥;厌氧氨氧化生物膜反应器快速启动及影响因素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0年
9 于英翠;利用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实现厌氧氨氧化脱氮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10 张钰;湖泊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和厌氧氨氧化菌鉴别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郝晓地;可持续废水处理法挑战传统技术[N];中国环境报;2002年
2 翁国娟;脱氮新技术助含氨废水处理[N];中国化工报;2010年
3 郭东瑞 高颖;倾情扮靓凤凰城[N];唐山劳动日报;2009年
4 景明;新区百余小村庄建起“净水站”[N];无锡日报;2009年
5 善成;无锡新区107个村庄建起污水处理站[N];农民日报;2009年
6 记者 呼跃军;味精行业环保达标树立典范[N];中国化工报;2011年
7 杜永胜 太谷县环境保护监测站;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综述[N];晋中日报;2011年
8 彬彬;细菌:没你想象的那么“坏”[N];科技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