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适应滤波死区补偿的交流电机矢量控制系统的研究
【摘要】:矢量控制理论结合了电机统一理论、机电能量转换和坐标变化理论等思想,将异步电动机定子电流矢量分解成按转子磁场定向的两个直流分量进行控制,实现解耦,将异步电动机等效成直流电动机。在逆变器的控制中,由于死区时间的存在,当开关频率很高或者输出电压很低时,逆变器的输出电压波形产生明显的畸变,从而导致电机的电流发生畸变,附加损耗和转矩脉动增大,控制性能降低。因此,对矢量控制系统中的死区进行补偿对改善电机控制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详细了分析了矢量控制的原理、谐波影响、死区补偿的常用方法、死区时间对逆变器输出电压/电流波形的影响等,提出一种新的基于死区时间内谐波分析和失真滤除技术的PWM死区补偿方法-基于自适应全通滤波器的死区补偿法。在同步坐标系中,基波成份的补偿主要是通过对异步电动机的参考电压植入一个前馈补偿电压信号来完成,基于自适应二阶格型滤波器的谐波补偿器和电流控制器构成的反馈回路完成谐波失真的补偿。这种反馈方法能很好地补偿同步坐标系中逆变器输出量的基波和6次谐波,可以缩小死区时间内由于逆变器输出电压波形失真而引起的电流波形失真,具有高度的软件集中性,不受电流极性的影响,能随着逆变器开关管的非极性变化而变化,对改善交流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的性能有很好的作用。
不同频率下,基于自适应滤波的死区补偿器对输出电流波形的影响不同,谐波补偿效果也有区别。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将补偿方法应用在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中,使用DSP-TMS320F2812进行控制,并在MATLAB中搭建SIMULINK仿真模型,进行验证。系统仿真实验表明:对补偿前后逆变器输出的电流波形进行比较,其畸变得到了明显改善,谐波分量大大减少,基波和6次谐波得到了很好的补偿,达到了预期的设计效果。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两种补偿方法的实际补偿效果,本文还为验证实验做了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
|
|
|
|
1 |
杨荣峰;陈伟;于泳;徐殿国;;自适应滤波在电流矢量死区补偿方法中的应用[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07期 |
2 |
翁斌;刘旭光;彭登峰;刘斌;伍家驹;;单相桥式PWM逆变器死区补偿的一种方法[J];电子元器件应用;2011年07期 |
3 |
余鸣,陈其工;IGBT的驱动与死区补偿[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4 |
邵明;付麦霞;;电压型逆变器死区产生原因分析及对策[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
5 |
范瑞祥,周腊吾,肖红霞;APF逆变器中死区效应研究[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5年02期 |
6 |
陈辉,孟祥瑞,雷淮刚,苗海亮;基于MR16的逆变器死区补偿技术[J];电力电子技术;2003年06期 |
7 |
翟立辉,张东来,罗勇,黎学伟;单相UPS逆变控制技术研究[J];通信电源技术;2005年01期 |
8 |
王群京;吴海岸;姜卫东;段晓超;;一种三电平对称SVM调制及死区补偿的实现[J];电力电子技术;2007年10期 |
9 |
杨兵建;杨波;何湘宁;邓焰;;三电平逆变器中的死区效应与补偿[J];电力电子技术;2011年03期 |
10 |
孙洁;栾忠权;;直线电机控制系统中电流环的优化设计[J];电子技术;2008年12期 |
11 |
王庆丰,顾临怡,袁犹坤,路甬祥;电液比例高精度定位的变死区自学习补偿研究[J];机床与液压;1994年05期 |
12 |
刘海舰;高艳霞;李南;;用于脉宽调制逆变器的死区补偿方法[J];电机与控制应用;2007年11期 |
13 |
伍家驹;林金城;王文婷;杉本英彦;;单相全桥SPWM逆变器的仿真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8年21期 |
14 |
张先进;王建华;;半桥逆变器一种控制方法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09年09期 |
15 |
肖海荣;基于死区补偿的电液伺服PDF控制器设计[J];济南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
16 |
夏向阳;罗安;李茂军;范瑞祥;;有源滤波器中逆变器的死区效应与补偿方法[J];高电压技术;2006年08期 |
17 |
刘陵顺,张勇;PWM逆变器死区效应的检测与补偿[J];电测与仪表;2001年06期 |
18 |
刘栋良;贺益康;;交流伺服系统逆变器死区效应分析与补偿新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年21期 |
19 |
南余荣,吴志刚,马德中,周俊勇,钟德刚;DTC系统的一种基本控制方法及其死区补偿的研究[J];中小型电机;2004年01期 |
20 |
陆海峰,谭瑞民,瞿文龙;减小死区影响的准单极性PWM调制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