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受压与受拉性能的尺寸效应研究
【摘要】: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与其几何尺寸密切相关,为准确描述不同混凝土力学性能上的差异,系统研究混凝土的尺寸效应显得尤为必要。目前,国内外在混凝土受压变形性能尺寸效应、骨料组分和配筋情况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尺寸效应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此外,在对混凝土力学性能进行数值模拟时,通常将硬化水泥砂浆基体的力学性能假定为一常数进行分析,忽略其自身的尺寸效应,该假定的有效性尚未得到试验证实。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尺寸效应的试验研究往往只能在一个较小的尺度范围内进行,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可有效解决试验研究的不足之处,为尺寸效应的研究提供另外一种研究手段。
采用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混凝土的受压与弯拉性能尺寸效应进行了较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对162个立方体试件的抗压强度尺寸效应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抗压强度具有尺寸效应,边长150mm和200mm试件的抗压强度约为边长100mm试件的94%和88%;混凝土、砂浆和净浆抗压强度的尺寸效应依次减弱,砂浆与净浆的尺寸效应仅为混凝土的1/3和30%左右;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尺寸效应随着强度等级的提高而增强,C60混凝土的尺寸效应约为C20混凝土的1.8倍。
2.对216个棱柱体试件单轴受压性能尺寸效应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单轴受压性能具有较明显的尺寸效应,边长200mm试件的峰值应力、应变及极限应变分别为100mm试件的85%、104%和110%。边长150mm试件的峰值应力、应变及极限应变分别为100mm试件的92%、102%与105%;强度等级越高,尺寸效应越明显,C20混凝土的尺寸效应仅为C60混凝土的1/2;尺寸效应受骨料组分影响较大,混凝土的尺寸效应分别约为砂浆和净浆的2.7倍和2.8倍;配筋混凝土的尺寸效应明显弱于混凝土试件,对于配筋率约1%时的钢筋混凝土,其内混凝土的尺寸效应约为未配筋混凝土的28%左右。
3.对162个棱柱体试件弯拉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弯拉强度具有尺寸效应,边长70mm和100mm混凝土试件的弯拉强度分别为150mm试件的1.15倍和1.1倍;混凝土弯拉强度的尺寸效应强于砂浆和净浆,砂浆和净浆的尺寸效应分别为混凝土的30%和24%;强度等级对弯拉强度尺寸效应影响较大,C60混凝土弯拉强度的尺寸效应约为C20混凝土的2倍。
4.对统计尺寸效应理论、基于能量释放准则的尺寸效应理论及基于裂纹分形特征的尺寸效应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基于试验数据,给出了各尺寸效应率中相关参数的建议值,提出了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轴心抗压强度以及弯拉强度尺寸效应率中各参数的计算公式。定义临界尺寸和临界强度为:当试件几何尺寸大于某一尺寸后,抗压和抗拉强度的变化率分别小于0.01和0.001,则该尺寸为临界尺寸,相应的强度为临界强度。混凝土各力学性能参数的临界尺寸均随强度等级的提高而增大,C40和C60混凝土的临界尺寸分别约为C20混凝土的1.7倍和2.1倍。
5.编写了随机骨料的投放程序,建立了二维与三维混凝土随机骨料模型。基于试验数据和随机骨料模型,得到了各强度等级混凝土中粘结界面层的力学性能参数,建立了粘结界面层力学性能与混凝土宏观力学性能间的关系。
6.采用均质弹脆性、非均质弹脆性和均质弹塑性模型对混凝土的单轴受压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破坏过程和宏观应力-应变全曲线,结果表明:非均质弹脆性模型得到的上升段和均质弹塑性模型得到的全曲线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7.采用随机骨料模型分析了混凝土的受压和受拉性能,研究了各力学性能参数的尺寸效应,提出了相应的尺寸效应率,得到了临界尺寸和临界强度。结果表明:临界尺寸随强度等级的提高而增大,C40与C60混凝土的临界尺寸分别约为C20混凝土的1.8倍和2.4倍;配筋混凝土中混凝土强度的临界尺寸明显低于未配筋混凝土,临界强度高于未配筋混凝土,当配筋率为1%时,其临界尺寸和临界强度分别为未配筋混凝土的45%和1.3倍左右。
|
|
|
|
1 |
康爱国;邓湘云;王晓慧;李龙土;;尺寸效应对细晶粒BaTiO_3陶瓷电滞现象的影响[J];功能材料;2005年11期 |
2 |
刘健钢;王铁钢;杜昊;宫骏;孙超;闻立时;;纳米Al膜的微波介电特性研究[J];金属功能材料;2006年01期 |
3 |
郭利杰;;尾砂胶结充填体抗压强度的尺寸效应研究[J];铀矿冶;2008年02期 |
4 |
陈锋;石爱荣;;冲击试样的尺寸效应公式[J];船海工程;1984年02期 |
5 |
沙健,叶锡生,汪壮兵,陈斌,焦正宽,彭子飞,张立德;纳米晶Fe_2O_3和TiO_2结构相变的尺寸效应(英)[J];材料研究学报;1999年03期 |
6 |
刘龙飞,戴兰宏,杨国伟;SiC_P颗粒增强金属基6151Al复合材料中的增强颗粒尺寸效应[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1年04期 |
7 |
齐卫宏;汪明朴;;铅纳米薄膜熔化温度尺寸效应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6年07期 |
8 |
宋功河;张海昆;;BFRP约束素混凝土圆柱强度及尺寸效应的试验研究[J];玻璃钢/复合材料;2009年04期 |
9 |
本刊通讯员;;西安交通大学学者发现金属孪晶变形的强烈晶体尺寸效应——孙军教授等完成的论文在《Nature》上发表[J];中国材料进展;2010年02期 |
10 |
孙军;;介观尺度金属孪晶变形的强烈晶体尺寸效应[J];中国基础科学;2010年02期 |
11 |
宋昌哲;张程煜;乔生儒;严科飞;韩栋;李玫;;试样几何形状和尺寸对C/C复合材料拉伸强度的影响[J];固体火箭技术;2010年03期 |
12 |
韩连元;赵少汴;;一种用门槛值ΔK_(th)确定疲劳尺寸效应的新方法[J];机械强度;1986年03期 |
13 |
林树枝,沈梧;冰块尺寸效应的分析和实验研究[J];力学与实践;1988年01期 |
14 |
杜昊;裴志亮;华伟刚;孙超;黄荣芳;闻立时;;纳米Al膜在可见和红外频段吸收率的尺寸效应[J];材料导报;2001年05期 |
15 |
杨辉,钱林茂,朱旻昊,周仲荣;预塑性应变对纳米压痕硬度尺寸效应的影响[J];机械工程学报;2005年09期 |
16 |
倪红海,童国权;H62黄铜微成形镦粗实验研究[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5年04期 |
17 |
李玉峰;赖奇;刘国钦;;膨胀石墨的尺寸效应及其对油吸附的影响[J];非金属矿;2006年04期 |
18 |
张庆丰;周旭东;杨涤心;;塑性微成形技术的发展[J];新技术新工艺;2006年10期 |
19 |
陆广华;王匀;董培龙;朱永书;袁国定;;微拉深成形现状及其发展[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8年04期 |
20 |
马智慧;董湘怀;梅琼风;申昱;;微细塑性成形工艺实现及最新研究进展[J];模具技术;200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