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历史街区自组织再更新研究
【摘要】: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时期,城市面临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历史街区在城市中的地位及其发展正面临极大挑战。作为城市风貌延续与特色经营的重要手段,各地城市也在努力探索适于本地发展条件的更新之路。国内学者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作出了巨大的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贡献,但却忽略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大量的历史街区在经过更新、改造、保护或破坏之后的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尤其是遭到建设性破坏、保护性破坏之后的历史街区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一个新的研究话题——历史街区再更新。
通过对国内外优秀更新理论的研究分析,总结出众多理论中的一个共性,即“有机性”,并结合历史街区发展演变过程的“自发性”。为更系统地阐述历史街区再更新,自组织理论作为研究的框架被引入。历史街区再更新在组织方式上与自组织系统是一致的。自组织理论框架下,历史街区再更新的原理包括历史街区自组织再更新的形成机制和历史街区自组织再更新的动力机制,最终体现在街区功能体系的再更新和街区空间体系的再更新两个方面。
为进一阐述历史街区自组织再更新,结合“再更新”定义的三类限定条件,总结出再更新的三种类型:功能转换;功能填充;功能重构。并选取湖南省会长沙历史街区再更新类型中三个各具代表性的历史街区2004-2012年功能、空间的演化过程作为案例,研究历史街区自下而上的演化机制。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访谈、文献查阅等工作手段,梳理还原了长沙太平街、化龙池、樊西巷在2004年之后的演化历程,总结出长沙历史自组织再更新的三类基本模式,即:“修旧合新、风貌延续:太平街”;“存旧换新、文化融合:化龙池”;“破旧立新、文化重塑:樊西巷”。
通过对三个历史街区再更新现象的剖析,表明小规模、民间自发的改造活动对该历史地段空间体系的演变产生了主导性的作用。历史街区的自组织再更新有利于构造城市公共环境丰富的空间层次以及大量的人文细节,实现历史地段的动态的,自适应的可持续更新。但由于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以及涨落周期的不确定,自发的、自组织的更新模式不能解决所有的城市问题,仍需要合理的控制与引导,以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