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墓葬出土陶俑研究
【摘要】:俑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中用于随葬的雕塑明器,是人殉的替代品,是古人“事死如事生”丧葬观念的产物,始于上层贵族,并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扩展至下层贵族甚至是平民。绚烂多姿的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墓主人生前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人间的世俗百态都在这一件件鲜活的俑中一一展现,从侧面真实而生动的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各个时代的俑在材质、制作方法、题材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随着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化,具有独特性。通过对考古出土的陶俑进行研究,与文献资料相印证,可以解决许多只靠文献资料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南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动荡和安定交织,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等方面烙上了时代的烙印,而陶俑是研究当时社会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通过剖析南朝陶俑纷繁各异造型、独具特色的服装风格、丰富的人物面部表情和精神状态,以及陶俑的组合搭配情况,对于研究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状态和丧葬制度以及审美状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南朝墓葬出土的陶俑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南朝陶俑的出土情况,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型式的划分,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陶俑自身发展特点对其进行分期研究,总结南朝陶俑的发展过程和演变脉络,并将其与北朝陶俑进行比较研究,把握南朝陶俑的典型特征,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剖析,最后总结南朝陶俑所反映的衣冠服饰方面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