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馈风力发电系统故障穿越的控制策略研究
【摘要】:风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环境友好的清洁可替代能源,已经成为我国电力系统增长最快的绿色能源,大规模风电并网对电网的稳定性影响已不容忽视,风力发电的技术及产业则成为当前电工技术研究及机电产品生产的热点方向。而双馈式风电机组由于其优良的运行特性和拓扑结构而被广泛应用。因此,本文针对双馈风电系统的控制策略和其故障穿越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对国内外风力发电的发展现状的阐述和分析,提出研究风电并网控制策略的重要性。简要介绍了采用变速恒频运行技术的双馈异步风力发电系统和永磁直驱型同步发电机风力发电系统的构成及特点。重点对双馈异步风力发电变换器控制策略进行介绍,提出了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的改进控制策略。(2)详细分析了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DFIG)和双PWM变换器的运行原理,研究双馈风力发电系统的结构,搭建DFIG及其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基于matlab/simulink搭建了DFIG风机系统并网模型,DFIG网侧变换器采用基于电网电压定向矢量控制,转子侧变换器采用基于定子电压定向的矢量控制,研究在传统PI控制策略下,DFIG空载并网和实现最大风能追踪的情况。(3)研究滑模变结构控制策略在提升双馈风力发电系统运行性能上的作用,提出一种基于指数趋近律的滑模变结构控制策略,分析计算了不同控制对象的控制率,在所建立的双馈风力发电系统SIMULINK仿真模型上对滑模变结构控制在双PWM变换器控制、MPPT控制和空载并网控制上的应用进行系统性研究,并和PI控制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两种控制策略下的DFIG动态响应,比较仿真结果,得出:DFIG在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的矢量控制相比于基于PI控制的矢量控制,控制结构更为简化,而且提高了系统的响应速度、控制精度和鲁棒性,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可行性。(4)研究双馈风力发电系统在计及定子磁链动态过程的低电压穿越改进控制策略的基础上,评估DFIG采用高阶滑模变结构控制策略和传统PI控制在电网电压跌落运行状态下的暂态行为,比较结果表明:采用滑模变结构控制策略比传统PI控制更利于DFIG实现低电压穿越。
|
|
|
|
1 |
于双和,傅佩琛,强文义;模糊变结构控制及设计方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
2 |
胡云安,张友安;基于块控原理的变结构控制[J];机器人;2001年S1期 |
3 |
王颖,马立玲;变结构控制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
4 |
吴磊,戴飞;智能变结构控制方法及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华中电力;2003年01期 |
5 |
高国生,郭京波,杨绍普;非线性变结构控制理论及在分岔控制中的应用[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6 |
赵文杰,刘吉臻,弓学敏;不确定非线性系统变结构控制的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
7 |
毕开波;周军;周凤歧;;变质心旋转弹头变结构控制研究[J];航天控制;2006年03期 |
8 |
罗大徐;;变结构控制的基本理论及发展现状[J];仪器仪表用户;2007年06期 |
9 |
黄蔚雯;雎刚;;一种离散变结构控制算法及其仿真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12期 |
10 |
陈瑜;汪宏伟;谢国善;;滑模变结构控制技术在舰船自动舵中的应用研究[J];船电技术;2008年06期 |
11 |
吴雪雨;;十字梁实验系统的分层变结构控制[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
12 |
高为炳
,程勉;柔性空间飞行器的变结构控制[J];北京航空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
13 |
林梦泉,彭志瑾,宋琪;基于变结构控制的模糊逻辑控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
14 |
王照林,匡金炉;充液飞行器大角度操纵变结构控制[J];宇航学报;1993年03期 |
15 |
乌特金,札伐洛夫;评高为炳的《变结构控制理论基础》[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
16 |
闫茂德,徐德民;一类不匹配不确定非线性系统鲁棒变结构控制[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1年02期 |
17 |
李竟成,曹秉刚,杨仲庆;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的变结构控制[J];机床与液压;2001年06期 |
18 |
孟光伟,姚琼荟,李槐树;多输入离散变结构控制[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
19 |
王存堂,张弼,史维祥;振动溢出与共振的变结构控制[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
20 |
李俊,徐德民,宋保维;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无颤振动态变结构控制[J];机床与液压;2004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