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环境视角下的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金融体系迅速扩张。然而,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依然存在,金融服务对于小微企业、农民等弱势群体的渗透性有待进一步提升。为了解决金融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升金融服务的包容性,国家提出一系列推广和发展普惠金融的政策和措施。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发展普惠金融。2015年,国家出台了为期5年的普惠金融发展计划,明确了普惠金融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将弱势群体作为重点服务对象。2016年杭州峰会上,制定了普惠金融数字化的高级原则,强调提升普惠金融的包容性增长。2018年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提到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在我国发展普惠金融的大背景下,货币政策、经济基础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外部环境因素对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影响,怎样保证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推进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本文从外部环境的视角研究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剖析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确立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点。并从逻辑起点、推进因素和协同机制三个方面阐明外部环境影响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机理。从利益共赢的视角,分析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逻辑起点,保证普惠金融资金良性循环。从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基础协同和金融消保保障三个方面探讨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推进因素。借助系统原理,把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分为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和外部环境三个子系统,分别分析这三个子系统的功能以及它们组合成整体的协同效应。在上述基础上,作出有限理性人和信息不对称条件假设,构造由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普惠对象组成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通过构建三方演化博弈模型的支付矩阵和复制子动态,寻找演化博弈模型的均衡点。博弈结果显示:在理想环境下,存在金融部门监管、金融机构提供服务以及普惠对象诚信的博弈均衡状态,反映了普惠金融发展的可持续性。进一步分析表明,政府对金融机构的补贴和优惠政策有助于提高金融机构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和产品的积极性,增加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普惠对象达到均衡状态的可能性。此外,增加补贴有助于提高金融机构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效率。在博弈过程中,普惠对象会时刻权衡其违规的收益和成本,监管部门的处罚有助于规范普惠对象的行为,普惠对象规范其行为的速度与处罚力度呈正向关系。现实环境与理想环境存在差距,现实环境影响了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性。本文将普惠金融的现实环境分为环境要素和风险两个层面,并分别开展外部环境影响普惠金融可持续性发展的分析。从影响普惠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要素出发,研究货币政策、经济基础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对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实证分析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和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对普惠金融领域涉农贷款和农企贷款的影响,结果显示货币政策对普惠金融因子有正的短期冲击效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将GDP作为经济基础的代理变量,分析经济基础对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基础对普惠金融因子有短期负的冲击效应,说明经济与普惠金融匹配及两者互动的重要性。若经济过多领先于普惠金融,落后的普惠金融将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反过来,若普惠金融过多领先于经济,将会降低普惠金融的效率。普惠金融与经济相匹配及其有效互动,将会促进经济和普惠金融协同发展。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助于普惠金融的平稳运行。从微观风险的视角切入,分析普惠对象个人禀赋对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运用2015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微观数据,借助Logistic模型量化分析普惠对象个人经济状况和金融素养与其风险意识关系。实证结果显示,个人收入和金融素养与风险意识呈负向关系,说明我国目前普惠金融消费者分层现象明显。进一步地,从宏观风险的视角切入,探索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与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15家上市银行数据为基础,运用带有外生变量——普惠金融的AR(1)-GJR-GARCH(1,1)-SKT模型和压缩的Vine-Copula,比较分析普惠金融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普惠金融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影响的大小与普惠金融外部环境有关。当普惠金融的外部环境良好时,普惠金融的发展会进一步降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当普惠金融外部环境较差时,普惠金融会加大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通过前文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以及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印度和孟加拉国三国普惠金融的外部环境及其发展方式,并根据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的现实特点,提出从三个方面推进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一是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应根据外部环境来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借助金融科技推进数字普惠金融。二是优化普惠金融外部环境,增强货币政策对普惠金融的针对性,注重普惠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同步推进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普惠金融征信系统的建设。三是加强普惠金融的风险防范,构建良好的普惠金融发展的金融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