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竞争对僵尸企业抑制作用的研究
【摘要】:我国银行业改革和实体经济供给侧改革都是目前我国经济工作的主要内容,而银行业改革又是实体经济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环。为应对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转变,我国经济环境也要寻求转变。而僵尸企业往往与较差的经济运行环境一起出现,市场化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僵尸企业占据着大量的社会资源,不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截至2019年底,国资委宣布“僵尸企业”三年计划中的2000户问题企业已经有95%处置完成,政府明确在2020年年底前全部完成处置工作。但目前我国仍普遍面临着结构性与周期性调整等问题。因此,促进僵尸企业出清作为实体经济去杠杆的任务仍值得关注。本文从银行业竞争视角切入,通过理论梳理、现状分析、实证检验来探讨其对僵尸企业的抑制作用。首先,文章基于已有文献研究了银行业竞争对经济增长和企业行为的影响、僵尸企业成因及外部效应、银行业竞争与僵尸企业之间的关系,并结合理论认为银行业竞争对僵尸企业存在抑制作用,随后梳理了通过银行信贷调节如何发挥抑制僵尸企业生长的作用,并提出了文章的四个假设。其次,文章选取了我国2010-2018年3269家A股上市公司,通过FN-CHK法对上市公司进行了僵尸企业的识别,并区分了年份和行业,发现僵尸企业分布上存在地区、行业差异。实证上,采用Logit面板回归模型,在其中加入了银行业竞争与银行信贷的交互项来衡量交互效应。研究发现,我国银行业竞争对僵尸企业能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银行信贷配置的调节能够强化这一抑制作用,高融资依赖度的企业受到的影响会相对较明显,使市场的资源配置向符合市场选择的方向趋近。此外,银行业竞争对僵尸企业的抑制作用在国企与非国企、不同市场化程度区域内表现会存在差异:较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受到银行业竞争的影响更为显著,较容易接受信贷市场化调节,从而减少非国有僵尸企业信贷的发放;而低市场化的中西部地区受到的抑制作用边际效应较大。最后,本文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继续推动银行业格局竞争化发展;有针对性地优化东中西部地区银行业竞争环境;政府减少行政干预,建立公开透明的企业信贷信息共享平台;对僵尸企业应当对症下药;提高企业自身投资创新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