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洛阳的佛寺与城市空间
【摘要】:北魏后期,洛阳作为拓跋王朝的国都,不仅是当时的政治中心,也是一座充满宗教色彩的神圣之都。杨衒之撰写的《洛阳伽蓝记》记载了北魏洛阳城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佛寺,描绘了城中梵刹林立的景象,为研究洛阳城的佛教景观提供了重要信息。本文以北魏后期的都城洛阳为研究范围,以《洛阳伽蓝记》所载佛寺为研究主体,围绕北魏洛阳的佛寺与城市空间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讨论,以思考北魏历史进程中政教关系的演变,以及佛寺建筑对洛阳城市面貌与景观的塑造。文章分析得出,第一,北魏洛阳都城佛教景观在平城时期就已奠定了基调,平城与洛阳佛教景观的形成都离不开统治者的支持以及佛教资源的积聚,拥有强烈的政治中心导向。但平城佛教景观的形成并没有系统的规划,对都城景观塑造的规模性不能高估;洛阳佛教景观在迁洛之初曾受到严格的规划控制,其发展在宣武帝以降,尤其是灵太后当政后则呈失控之势,洛阳都城空间也随之发生了全方位的改变。第二,洛阳佛寺、佛塔的变迁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515至524年间佛寺、佛塔的兴建最为迅猛,成为佛教建筑的修建繁盛期。佛寺的空间分布以城东最为密集,城南、城西、城内依次递减,城北则几近于无;佛塔数量则以城西取胜,城内、城东数量一致,城南次之,城北为零。第三,北魏都洛时期,因佛教信仰发展与政教关系的变化,传统儒家礼制建筑衰落,佛教建筑占据了洛阳很大的城市空间,丰富和挑战了以皇家宫殿和儒家礼制建筑为主体的都城景观。具体而言,孝文、宣武时期对洛阳的营建基本奠定了洛阳的城市功能分区以及中轴线,佛寺逐步进入政治中心地带和儒家礼制建筑区,但囿于都城制以及洛阳营建其他工程的影响,其对于都城空间以及景观的塑造并不明显。直至灵太后时期,佛寺兴建数量骤增,高层佛塔相继建成,很大程度上重塑了洛阳的城市空间,尤其是水平方向的制高点以及垂直方向上的天际线。总之,北魏洛阳都城佛教景观的形成折射出了政教互动、权力展示等错综复杂又彼此交互的不同面相,其规划与破坏,增长高潮与衰落,无不与政治支持、政策和局势相关,其与政治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关系,即所谓“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