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态高韧性球墨铸铁高炉冷却壁的试验研究
【摘要】:本文研究了孕育处理,孕育剂的加入量,C、Si含量以及原铁液含S量对铸态高韧性高炉冷却壁母体材质球铁延伸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球铁化学成分控制在:3.00-3.80%C:2.5-2.9%Si;<0.2%Mn;<0.03%S;<0.06%P,并采用多次孕育工艺,可使球铁单铸试块的延伸率达到20%以上。
本文研究了铸态高炉冷却壁母体材质高韧性球墨铸铁拉伸断口特征及断裂机理,得出如下结论:(1)延伸率超过20%时,试样断口具有韧性断裂的微观特征,其断裂机理为:石墨与铁素体基体脱离,铁索体基体发生充分的塑性变形,在试样断口上留下较大、较深的韧窝,甚至有撕裂带;(2)延伸率为15-16%时,试样断口具有混合型断裂的微观特征,其断裂机理为:由于存在较多畸形石墨和“白色异形相”杂质,因此在其尖角处易形成微裂纹源,受外力作用时,裂纹源迅速扩展,造成局部穿晶断裂:同时由于铁素体含量减少,珠光体含量增多,因此基体塑性变形相对较差,在试样断口上留下大量较浅的韧窝。
本文针对生产实际中铸态高韧性球铁冷却壁铸件存在带缩孔的气孔和氧化铁渣壳两类主要缺陷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
|
|
|
1 |
;用地方生铁生产稀土—镁球铁耐热炉板、曲轴和传动齿轮[J];工程机械;1974年02期 |
2 |
;稀土镁球墨铸铁问答(一)[J];铸造;1976年04期 |
3 |
庞南祥,吴国强;锡在铸态球铁曲轴中的初步试验[J];铸造;1980年05期 |
4 |
陈其善,程和法,张勤贤;Si、Mn对厚断面铸态铁素体球铁组织与机械性能的影响[J];铸造技术;1995年02期 |
5 |
郭景杰,郭景哲,李邦盛,李志刚,武伟民;球铁激光表面WC合金化区TEM观察[J];材料科学与工艺;1995年02期 |
6 |
郭学峰,张丰收,朱锦侠,甘雨;水平连铸球墨铸铁型材高温纯扭转试验[J];铸造技术;1996年03期 |
7 |
尧军平,肖柯则;铌钒球铁轧辊材质的试验[J];铸造;1998年11期 |
8 |
;2007年全球铁矿石产量将达11.2亿吨[J];矿业快报;2003年11期 |
9 |
余靖,龚文邦,向纲玉;高性能等溫淬火球铁(ADI)铸件的试制及生产[J];现代铸铁;2004年01期 |
10 |
李蒙;白玲;;铸态QT400-18球铁的生产[J];热加工工艺;2009年11期 |
11 |
张军
,张承甫
,熊国庆;新型无镁稀土复合球化剂——RCBAS的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S1期 |
12 |
吴苏佳;;贝氏体球铁曲轴材料的研究[J];山东科学;1990年01期 |
13 |
周世权;王丛祥;赵伯璠;;等温淬火球铁的研究及应用[J];金属热处理;1991年07期 |
14 |
李传贵;周庆德;宋光顺;刘石辉;;马氏体基体含碳量对马氏体球铁磨损性能的影响[J];材料科学与工艺;1993年01期 |
15 |
赵子文;锑高强度球墨铸铁生产实践[J];铸造;1994年10期 |
16 |
张金山,赵沛廉,董寅生,李晋萍;新型复相球墨铸铁[J];钢铁研究学报;1995年04期 |
17 |
李建明,熊国庆,修吉平,林汉同,刘善言,刘振玲,殷增召;厚壁球铁件热处理前的评价指标[J];现代铸铁;1995年02期 |
18 |
李建明,刘克昌,李学谦,付杰兴;低碳贝氏体球铁的组织与性能[J];机械工程学报;1996年02期 |
19 |
李森;日本五味铸工所的球铁生产技术[J];铸造设备研究;1996年05期 |
20 |
刘金海,曾大本;球墨铸铁疲劳可靠性研究进展[J];机械工程材料;1997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