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农地征收的补偿问题研究

柳志伟  
【摘要】: 当下中国的城市化引发了大规模的征地,而目前的补偿机制导致大量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缺乏足够的保障。如何改进当下的征收补偿制度,这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因此,有必要从理论源流和技术层面对该问题进行廓清,并对相关的制度安排予以改进。 从历史来看,设立征收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制约政府权力,使私有财产免受不当干扰。但是在现代社会,因为公共利益概念的不确定,征收制度已经缺乏了实质性的约束前提,不足以限制行政权对私有财产的侵犯。而且,在当下中国,行政权一枝独大,也缺乏对公共利益的司法审查,公共利益往往会成为相关机构获取不当利益的依据。在这样的背景下,补偿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 为什么要对被征收的财产予以补偿?传统学者往往是从抽象的公平正义等角度来解释公正补偿的正当性,这样的解释解决了财政征收的正当性问题,但是却无法回答一些技术上的难题。在现代社会,补偿制度的正当性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它可以保证分配正义、优化资源配置、制约政府权力和防止多数人的专制。 从国外的立法例来看,所谓公正补偿往往是指根据市场价值对被征收的财产予以补偿。但是在中国,由于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而且缺乏一个公开交易的土地市场,因此就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补偿标准:即对土地的补偿不是依赖于土地的市场价值、甚至不是依赖于现有的农地价值,而是依赖于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政府的财政能力。目前的这种补偿标准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原来土地所有者的权利,有必要对此作出改进。 对被征收的农地予以多种形式的补偿是当下中国的一个较为奇特的现象。之所以会形成多种形式的补偿,乃是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财政与预算约束的因素、过低的货币补偿标准和行政主导的补偿制度。多种形式的补偿固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缓和失地农民生活无所依靠的生活困境,而且能够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财产权保护的难题。相反,以“土地换保障”等补偿机制往往会因为其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会进一步加剧行政权对私有财产的干涉。 由于土地集体所有制的特殊性,导致了在征收补偿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补偿对象难以确定的现象。中国农村中之所以会出现“农嫁女”等土地权利难以确认的现象,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是来源于明确的权利诉求与集体所有制中模糊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之间权利界限的冲突。因此,确认征收补偿的对象,实际上就是要在集体所有的土地制度中明确个人和集体的权利界分,而这种权利界分的完成,则是需要对集体所有的农地制度作根本的变革。 当下中国农地征收补偿制度困境的形成,归根结底,是由高度行政化的补偿机制和模糊的农地财产权制度结构所造成。行政化的补偿机制是指补偿标准和补偿形式都是由行政机构单方面作出,事实上几乎不受制约的行政权限制了失地农民获得公正补偿的制度空间。因此,解决农地征收中的补偿困境,主要不应依赖于行政机构本身提高补偿标准等措施的施行,而是有赖于对土地权利的重新界定,以及厘清公权力机构与农地所有人之间的关系。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吴宇琼;;失地农民及其后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探析[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08年09期
2 阮兴文;;制度性侵权:对我国土地征收法律制度的反思[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慎先进;董伟;;完善我国农村土地征收法律制度的思考[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赖远龙;;对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制度的一些思考[J];青春岁月;2010年18期
5 杨波;;论我国失地农民治理机制的转型[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6 申卫星;;构建公权与私权平衡下的中国物权法[J];当代法学;2008年04期
7 胡畅辉;;论《物权法》对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规定与完善[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9年03期
8 潘健;朱华琪;;用制度保障失地农民权益[J];红旗文稿;2005年12期
9 邹恒;;论房屋拆迁中的被拆迁人利益保护[J];法制与经济(下半月);2007年08期
10 唐玉;陈爱敏;;土地征收立法应以公正优先[J];法制与社会;2010年21期
11 朱刚;;土地征用补偿标准研究——基于对南京某区失地农民的实证研究[J];传承;2009年24期
12 王颖敏;;对《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征求意见稿)》之若干意见[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13 杨涛;施国庆;;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综述[J];求实;2006年09期
14 徐健;刘帅;;浅谈《物权法》关于征收制度的若干问题[J];法制与社会;2010年12期
15 张孜仪;;论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的生态化[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6 刘吉荣;刘珺;;中国失地农民利益补偿机制研究[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7 郑风田;吴涛;;城市化进程中如何确保失地农民利益[J];人民论坛;2011年23期
18 张健英;;我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的缺陷分析及其改革途径[J];法制与社会;2008年07期
19 金英铁;;从生存成本看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标准[J];延边党校学报;2006年01期
20 刘爱军;;农地征收:制度困境与路径选择[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慧博;;失地农民与政策性排斥[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2 曾祥军;;失地农民权益保护研究[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3 韩美琴;;现行征地制度改革需保障农民合法权益[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4 刘雷;邓琴;邵技新;;毕节试验区大中型项目建设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探讨[A];学成于思 行成于思——2005年度毕节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课题集[C];2007年
5 胡光明;;浅谈普陀区土地征用的问题与对策[A];“征地制度改革与集体土地流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6 王钦尧;陈向春;;论完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A];“征地制度改革与集体土地流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7 林清发;;农村失地农民生活与养老保障问题调查[A];农村养老保障专集——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八)[C];2005年
8 高倩;段利强;;城市化之中的失地农民利益保障探析——以浙江省为例[A];秩序与进步:浙江乡村社会巨变历程与经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慧博;;社会资本缺失对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影响分析[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10 雷征;;城市化进程中完善农地征用制度的探讨[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志伟;农地征收的补偿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2 潘善斌;农地征收法律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罗文春;基于农民意愿的土地征收补偿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4 李航;征地过程中失地农民与地方政府的社会交换[D];上海大学;2010年
5 吴岩;失地农民生活水平评价体系的建立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6 许迎春;中美土地征收制度比较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7 夏倩芳;公共利益与广播电视规制[D];武汉大学;2004年
8 柳海滨;转型时期我国政府自利与公共利益冲突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石永军;论新兴媒体的公共传播[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姜昕;公法上比例原则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光博;农地征收正当法律程序的缺陷和完善[D];兰州大学;2009年
2 郝海斌;财产征收立法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朱谚;广西地方政府征地诱发的农村群体性冲突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飞;论不动产征收中的私权保护[D];郑州大学;2006年
5 史红红;我国城市房屋拆迁补偿的政策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6 左丽;我国城中村失地农民住房安置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杜雪梅;内蒙古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就业保障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8 沈明;铁路征地中失地农民利益补偿机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9 公维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损益补偿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慧杰;城市化过程中政府对失地农民补偿问题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薇;无锡提高失地农民补偿标准[N];新华日报;2004年
2 李东凯;征地补偿存在三个大问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3 杨廷贵;尊重失地农民的权利[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4 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大连市委副主委 关宏志;用法律和市场调控手段保障失地农民根本利益[N];大连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王世玲;建议缩小征地范围 可设单一“耕地使用税”[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6 王政;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建议[N];农民日报;2006年
7 付鹏;四川“大手笔”解决失地农民问题[N];人民政协报;2004年
8 记者 田春华;统筹全局长远考虑 解决失地农民问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陈雪芹;失地农民期盼补偿到位[N];中国改革报;2003年
10 赵民望;甘肃“三无农民”出路何在[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