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混合细菌群体对六价铬和苯酚的同时去除

潘翠  
【摘要】: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重金属铬及其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制革、冶金、印染、纺织等行业。这些行业排放的废水,造成了水体铬的严重污染,危害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作为各国优先控制污染物,铬及其治理已经引起社会重视。然而,在含Cr(VI)废水中,常常伴随有有机物的存在,这不仅使金属铬在环境中的行为转化更加复杂,更增加了污染环境的治理难度。虽然之前有学者对微生物还原Cr(VI)和降解芳香族化合物做了大量的相关的研究工作,为Cr(VI)污染和有机物污染的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但是,以往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单一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行为而展开。环境污染实质上是多种污染物组成的复合污染体系,以往的针对单一污染物在单介质中的环境行为的研究成果在应用到实际污染环境的治理时,往往会因为其他共存污染物的存在而影响了治理效果。因而,对微生物处理既含Cr(VI)又含有机物的废水进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利用耐Cr(VI)且利用有机物苯酚(phenol)作为营养碳源的高效混合细菌群体,Cr(VI)还原菌Bacillus sp.和phenol降解菌Pseudomonas putida Migula (CCTCC AB92019),对既含Cr(VI)又含phenol的废水进行同时处理,并对混合细菌群体同时还原Cr(VI)和降解phenol的特性和机理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从Cr(VI)污染环境中分离筛选出一株Cr(VI)还原菌株Bacillus sp.,经测定,该菌株对Cr(VI)有较好的抗性,菌体能在Cr(VI)浓度高达100mg/l的液体培养基中生长。随着Cr(VI)初始浓度的不断增大,细胞的生长量越来越低。对Bacillus sp.菌株还原Cr(VI)的影响因素,如碳源、培养基初始pH值、Cr(VI)初始浓度、温度等的研究发现,外加碳源(葡萄糖)能明显促进Cr(VI)的还原;培养基初始pH值对菌体还原Cr(VI)有重要影响,当pH值为9时,Bacillus sp.对Cr(VI)的还原效果最好,42小时后,Cr(VI)的浓度由开始的20mg/l几乎降到0mg/l。在三个不同温度下考察Bacillus sp.对Cr(VI)的还原,结果发现,37℃下Cr(VI)的还原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个温度条件下Cr(VI)的还原速率,36小时以后几乎达到了完全还原。 实验设计的第二步是对phenol降解菌Pseudomonas putida Migula (CCTCC AB92019)对phenol的降解情况及动力学的考察研究。phenol作为唯一碳源和能量来源。实验分别在phenol初始浓度100-1000mg/l, pH值4-10,温度20-50℃以及外加碳源葡萄糖浓度0.5-1.0g/l的条件下进行,并使用著名的莫氏动力学模型来描述phenol的降解过程。结果表明,在考察范围内,当phenol的降解率达到最大(95.5%)的条件下,phenol的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其相关系数为0.928;phenol降解最优情况下,pH值、温度、外加葡萄糖浓度等参数的值分别为7.07, 30℃和0.5-0.6g/l。 另外,实验最后研究了包含Cr(VI)还原菌Bacillus sp.和phenol降解菌Pseudomonas putida Migula (CCTCC AB92019)的复合细菌群体对Cr(VI)和phenol的同时去除。phenol作为唯一的碳源和能量来源。Bacillus sp.利用phenol降解产生的中间产物作为电子供体和碳源来还原Cr(VI)。当Cr(VI)初始浓度为15mg/l,phenol浓度为150mg/l时,Cr(VI)还原达到最优。细菌组成比例对Cr(VI)还原和phenol降解都有影响,但phenol的降解受Bacillus sp.含量变化影响较小。实验同时发现,还原相当量的Cr(VI)所消耗的phenol的量比理论值要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解彦刚;张益平;何晓春;;钙铝石去除废水中Cr(Ⅵ)的研究[J];广州化工;2010年11期
2 唐树和;徐芳;王京平;;离子交换法处理含Cr(Ⅵ)废水的研究[J];应用化工;2007年01期
3 任乃林,许佩芸;用底泥吸附处理含铬废水[J];水处理技术;2002年03期
4 尹国勋;王亮亮;杨寅;;粉煤灰处理Cr~(6+)废水的试验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年11期
5 张文艺;罗鑫;李秋艳;姚立荣;李定龙;张千峰;;FeSO_4/H_2O_2处理硅钢废水试验研究[J];钢铁;2010年11期
6 高仙;马非;田栋;王淑花;贾虎生;;黏土基陶粒吸附处理Cd~(2+)废水[J];工业水处理;2011年03期
7 谢红梅;贺毅;许尊炼;王瑜珑;翟洺剑;;农业有机废弃物对废水中Cr~(6+)吸附效果的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8 陈错然;含铬废水的综合利用[J];环境科学;1980年02期
9 陈毅侯;;电瓷附件生产中的含铬钝化废水综合治理[J];电瓷避雷器;1983年03期
10 张奎生;;制药含铬废水综合利用生产铬鞣剂[J];化工环保;1983年06期
11 车荣睿;聂艳梅;;离子交换法治理含铬废水进展[J];水处理技术;1987年06期
12 谢佳祥;;闭路循环—化学法处理含铬废水[J];电镀与精饰;1987年04期
13 张俊林;李国庆;;含铬废水的综合利用[J];电镀与精饰;1993年06期
14 王延杰;含铬废水化学法处理工艺[J];电镀与涂饰;1994年04期
15 刘翠霞,邓昌亮,徐海宁;龙口褐煤对废水中Cr(Ⅵ)的吸附与还原[J];化工环保;1996年06期
16 张光明,张锡辉,方建德,窦秀冬,郭振仁;皮革含铬废水加碱处理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3年05期
17 颜家保,王光辉,王敬,吕芹,杜健敏,张俊;用亚硫酸钠处理硅钢含铬废水的实验研究[J];北方环境;2005年02期
18 ;二氧化硫处理含铬废水试验成功[J];工业安全与环保;1975年03期
19 ;北京车辆段铸铁粉交换柱处理含铬废水卫生评价[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1977年04期
20 ;金属铬生产过程中碱性含铬废水的处理试验[J];湖南冶金;198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莹;;改性粉煤灰处理含铬废水的实验研究[A];《河北环境科学》-华北五省市环境科学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长平;马少健;莫伟;;微波焙烧改性膨润土吸附处理含铬废水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粉体工程学术会暨相关设备、产品交流会论文专辑[C];2004年
3 陈智林;尹华;叶锦韶;彭辉;秦华明;张娜;何宝燕;;黑麦草对水体铜-芘复合污染的修复研究[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杨良;葛飞;喻方琴;许银;朱润良;朱门君;;CTAC/Flu复合污染体系抑制小球藻生长的效应及作用机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徐文炘;李蘅;肖洁玉;曾南石;;矿物反应墙技术处理含铬废水实验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谭星;蔡超;李劲风;;不同湿度及初始浓度MgCl_2液滴下Al-Mg-Si合金的腐蚀行为[A];中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专业委员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蒋艳红;马少健;廖芳艳;;高炉渣对铬离子的吸附特性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粉体工程学术会暨相关设备、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8 陈世焱;和振云;;实验废水中铬的处理[A];甘肃省化学会二十六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9 廖亮;;含铬废水治理技术的应用[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第五届表面处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陶飞;周昊;朱悦;;开展辽宁省中部城市群复合污染现状与趋势研究的探讨[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听义;包埋型纳米铁(NZVI)的制备及其去除废水中铬(Cr(Ⅵ))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2 高茜;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与有机物的复合污染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3 孙涛;Bacillus sp. SK13.002产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及其催化芦丁糖基化反应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4 徐卫华;微生物还原Cr(Ⅵ)的特性与机理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5 朱江;镉-菲复合污染对安德爱胜蚓(Eiseniaandrei)和白线蚓(Fridericiabulbosa)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王鑫宏;DBP/DEHP单一及与Pb复合污染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及土壤酶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吕江维;硼掺杂金刚石薄膜电极的制备与性能评价[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裴亮;分散支撑液膜在稀土金属迁移与分离回收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亚男;排污河道沉积物复合污染及生物修复技术[D];天津大学;2012年
10 季颖;二氧化氯去除水中微囊藻毒素及氧化动力学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翠;混合细菌群体对六价铬和苯酚的同时去除[D];湖南大学;2008年
2 陈兆银;重金属—多环芳烃复合污染河水的异位修复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0年
3 高鹏;施肥对东南景天修复土壤重金属—十溴联苯醚复合污染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1年
4 孙业政;白腐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对多环芳烃与重金属复合污染的处理[D];暨南大学;2007年
5 丁园;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对牧草生长的影响及调控[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6 黄亮;酸雨胁迫下紫色土镉、锌复合污染对莴笋的影响[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7 吴锦标;红薯在土壤重金属Pb、Cd单一和复合污染下的耐性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蒋汉明;川芎GAP基地复合污染土壤中砷的植物修复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9 徐楠;汞、镉及其复合污染对浮萍的毒害影响及细胞凋亡机制的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倩茹;乙草胺—Cu~(2+)复合污染条件下黑土农田生态系统微生物过程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正文;牟定县实施铬渣无害化处置和含铬废水治理[N];楚雄日报(汉);2010年
2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谢绍东;建立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技术体系[N];中国环境报;2011年
3 居其明;浦东超级监测站紧盯复合污染[N];中国环境报;2011年
4 闻哲;大气复合污染困扰珠三角[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5 特派记者 谢思佳 徐林 戎明昌 严丽君;5年内有望初步识别珠三角灰霾成因[N];南方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郑千里;三十九正当年[N];科技日报;2002年
7 记者 王晓军 实习生 左茜;含铬废水将不再污染嘉陵江[N];重庆日报;2003年
8 孙国根;微生物研究应具备实用性[N];上海科技报;2009年
9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曲久辉;关注水质转化中的生态与健康[N];中国教育报;2004年
10 长乐;除甲醛新技术未运用在空调上[N];工人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