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产业发展与优化的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研究
【摘要】:
从建国至今,经过将近60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国钢铁工业取得了重大成就。从1996年钢产量突破一亿至今,中国钢产量已连续十多年居世界第一位,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消费国、进口国和出口国。不过,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以钢铁为核心的产业链之间不协调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如缺乏对上下游产业的话语权、西方国家对国产钢铁及其制品出口的压制、产业结构不合理、集中度低等。为了了解这些矛盾背后的本质原因,本文首先对国内钢铁产业的产能和需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对钢铁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并利用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就钢铁产业发展与优化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行定量研究。
为了满足研究需要,本文对中国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MCHUGE进行扩展,构建了一个以研究中国钢铁产业问题为主的MCHUGE扩展模型。具体包括:①细化了产业和产品,改变了原模型的一个产业对应一种典型产品的假设,使一个产业可以对应多种产品。并利用1997和2002年投入产出表及相关数据,实现了对所扩展产业和产品投入产出矩阵的编制,通过平衡数据以使数据库得以匹配模型的扩展。②率先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假设替换原模型的完全竞争和固定规模报酬假设。③为了反映钢铁企业并购重组的集中效应,模型首次将产业集中度指标CRn和古诺(Cournot)模型均衡解联系起来,第一次实现了将产业集中度指标引入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目的。以上这些特性,使得MCHUGE在模型构造上有别于以往建立的中国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利用所扩展的模型,围绕着钢铁产业发展与优化这一主题,着重对铁矿砂瓶颈、钢铁税政改革以及国内钢铁企业并购重组集中效应进行定量研究。首先分析的是国际铁矿砂价格冲击,研究的目的是分析中国钢铁产业影响国际铁矿砂贸易格局的同时,国际铁矿砂贸易市场反过来是如何对中国宏观经济和钢铁产业造成影响的。模拟结果显示,铁矿砂国际价格的大幅度上涨,短期里通过减少就业率,长期里通过降低资本存量,进而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利润向国际铁矿砂供应商大量转移的同时中国钢铁企业的成本压力大幅度增加,且由于中国向买方转嫁涨价压力的能力不足使中国原本的成本优势削弱,损害了中国出口部门的国际竞争力,而且还推动其下游产品价格的上涨。同时,由于要素市场格局的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中获益,服装业和皮革制品业等产业产量增加较明显,并因此带动了对羊毛需求的增加,尤其是进口羊毛,其增幅大于国产羊毛增幅。其次分析了取消钢铁产品出口退税并征收出口关税对减少铁矿砂价格冲击以及优化钢铁产业结构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宏观来讲,取消钢铁产品出口退税对出口乃至其他经济总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出口变化幅度很小,说明其对抑制出口增长、平衡贸易顺差的作用不明显。从微观角度看,出口退税率的调整与钢铁产品出口增长基本满足正相关关系,但和钢铁产出和出口增速相比,取消出口退税对钢铁产品出口贸易的冲击作用并不明显,不过对铁矿砂需求有抑制作用。而加征出口关税,各经济总量负效应幅度明显,钢铁产品出口增幅也有明显的下降,且对钢铁初级产品征税的影响程度比对成品钢材征税的影响程度大许多。本文最后分析了国内钢铁企业并购重组集中效应的影响,研究显示,钢铁产业集中趋势对国民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和初始集中度的大小有关,尤其是中国具有特殊国情,它拟从一个钢铁产业集中度较低的程度提高到一个较高的程度,其对经济的影响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本身产业集中度程度很低,该阶段经济增长率随钢铁产业集中度的提高而降低;第二阶段——本身产业集中度程度相对较高,该阶段经济增长率随钢铁产业集中度的逐渐提高而有了正向的作用。不过,从模拟结果变化幅度存在逐渐缩小的趋势看,若集中度继续提得更高,规模经济可能就不会再具有明显的优势了。模拟结果同时显示,集中度提高可以提高要素利用率,既有利于合理控制铁矿砂需求量,也有利于优化产钢工艺。
最后,从研究结果出发,本文对中国钢铁产业如何将“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起来和如何通过创新投资方式实现中国钢铁产业结构升级和钢铁产业的全球战略布局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