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水环境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以中国南方红壤丘陵区的典型区域—湖南省为例,利用1990-2000年湘、资、沅、澧四水和洞庭湖区重要断面的水质数据,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方法和污染分担率方法,研究了湖南省水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并选取1988-2006年经济和废水排放数据,分析了经济与废水排放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湖南省废水排放的库兹涅茨曲线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湖南省的总体水环境污染有加重的趋势;从空间上看,水环境质量是从湖南省的西部向东部恶化。在流域和地区对比中,湘江和位于该流域的株洲市最为严重,总氮和汞是湖南省最主要的污染因子;通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模拟表明,湖南水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位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上升段,水环境将会恶化。
为确定水环境污染的影响因素,以湘江流域为例,运用聚类分析,对该流域34个水质监测断面1994-2000年水质数据进行聚类,得到湘江流域的污染状况分布;运用因子分析,分析湘江流域的主要污染因子,并通过因子分析得到可能的污染来源,以便在不同分区内采取不同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措施。研究表明,湘江流域污染以点源污染为主,但非点源污染越来越严重。
非点源污染与流域土地利用关系密切,为评价湘江流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水环境的影响,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技术支持下,借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采用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指标分析方法对2000年湘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通过对湘江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研究,可以具体把握土地利用现状,其分析结果可反映区域内土地资源的特点和优劣势,诊断土地利用合理与否,进而可以更好的规划土地利用,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为了体现土地利用变化对水环境的影响,该文以湘江典型流域-浏阳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1986、2000、2005年3个时段的土地利用图,分析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结合土壤普查图和降雨数据,在RS和GIS的支持下,利用长期水文影响评价(The Long Term hydrologic Impact Assessment )模型,估计3个时段研究区域长期平均非点源污染输出负荷,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从1986至2005年期间,浏阳河流域的林地和草地有向城镇、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农业用地转化的趋势,同时农业用地向城镇用地转化,其中农业用地由原来的13.75%增加到了20%左右,城镇用地和农村居民用地分别由原来的1.34%,0.1%变成为2.56%,0.8%,这使得1986-2000年间非点源污染敏感区面积在不断扩大,污染程度在不断增加。为了控制非点源污染,本研究根据非点源污染分布情况和土地利用方式,将流域分为下游和中上游两个防治区,分别采用不同的措施。
通过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湖南省水环境有恶化的趋势,并且点源污染仍然是目前影响水环境最主要的因素,同时非点源污染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红壤丘陵区水环境变化有比较重要的影响。
|
|
|
|
1 |
方勇;李忠武;曾光明;张硕辅;张棋;阳小聪;袁清水;;红壤丘陵区典型流域地表水水环境特征研究——以浏阳河流域为例[J];中国环境监测;2007年04期 |
2 |
FrankJ.Hamenik;秦思昌;;美国对非点源(NPS)污染的控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988年05期 |
3 |
李思悦;张全发;;运用水质指数法评价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J];环境科学研究;2008年03期 |
4 |
李佳;李思悦;谭香;张全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沿线经过河流水质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5期 |
5 |
刘晶;刘强;荣湘民;周九洲;彭建伟;宋海星;;湖南湘江半年水质评价[J];湖南农业科学;2007年02期 |
6 |
张新刚;冷雪莲;于洪贤;;镜泊湖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及保护对策探讨[J];水利渔业;2007年04期 |
7 |
Bruce P.Van Haveren
,黄毅;公用土地非点源污染的控制[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87年02期 |
8 |
杨文龙,杨树华;滇池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区划研究[J];云南环境科学;1996年03期 |
9 |
汪雅谷;农业环保与农业生产——第五讲 农村非点源污染及防治[J];上海农业科技;1996年06期 |
10 |
William·F·Ritter;蒋林燕;王秉忠;;降低农业非点源污染影响的措施[J];农业环境与发展;1990年03期 |
11 |
辜来章;吴德玲;郝淑英;;滇池非点源污染特征及防治[J];云南环境科学;1991年01期 |
12 |
李怀恩,沈晋,刘玉生;流域非点源污染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实例[J];环境科学学报;1997年02期 |
13 |
洪小康,李怀恩;水质水量相关法在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中的应用[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
14 |
路月仙,陈振楼,王军,许世远;地表水环境非点源污染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环境保护;2003年11期 |
15 |
许书军,魏世强,谢德体;非点源污染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4期 |
16 |
杨建云;洱海湖区非点源污染与洱海水质恶化[J];云南环境科学;2004年S1期 |
17 |
牟瑞芳;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非点源荷载计算方法(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Technology Newsletter;2004年02期 |
18 |
朱小娟,普智晓;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环境影响及防治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年06期 |
19 |
李贵宝,李建国,毛战坡,尹澄清,王为东;白洋淀非点源污染的生态工程技术控制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5年01期 |
20 |
秦耀民;胥彦玲;李怀恩;;基于SWAT模型的黑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情景的非点源污染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