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拉抗滑桩设计计算理论和试验研究
【摘要】:
抗滑桩尤其是锚拉抗滑桩是处治大型滑坡行之有效的支挡结构。而锚拉抗滑桩作为一种新的抗滑支挡结构,其设计计算理论远滞后于工程应用,加强对桩锚抗滑支挡结构设计计算理论和试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为此,本文结合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50532021)、交通部西部项目(200631880237)和湖南省建设科技项目(2006012),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和理论分析较系统地研究了锚杆、普通抗滑桩和锚拉抗滑桩的受力和承载特性,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
(1)考虑锚杆锚固段周围土体在较大拉拔力作用下有一部分可能进入塑性状态的情形,采用三折线模型模拟土体的剪切应力应变关系,基于剪切位移法研究了锚杆锚固段荷载传递机理和承载特性,导出了相应的弹性极限荷载和塑性极限荷载计算公式,并得到了锚固段剪应力和轴力计算公式。将所得公式分别应用于拉力型和压力型锚杆的受力分析,获得了一些可供工程设计参考的有益的结论。
(2)针对抗滑桩设置后边坡最危险滑动面有可能发生变化的情形,以边坡最小稳定安全系数作为目标函数,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AGA)提出了抗滑桩支护边坡任意滑动面全局优化搜索算法,并编制计算程序。算例计算结果对于普通边坡所得滑动面和稳定安全系数,与已有结果较为接近,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可行;进一步对普通边坡和抗滑桩加固边坡的计算表明,由于抗滑桩的设置边坡最危险滑动面会发生变化。
(3)引入半解析半数值的加权残值法,采用适应性较广的B样条函数作为试函数,提出了一种计算抗滑桩内力的新方法,得到了计算抗滑桩内力位移的加权残值解,编制了计算程序。此方法对抗滑桩全桩内力统一计算求解,克服了已有方法将抗滑桩分推力段和锚固段分别进行计算的缺陷,且桩周土地基系数可采用双参数法表示。将提出的方法应用于验证算例和计算实例,结果表明对于双参数地基加权残值解效果良好;同时针对抗滑桩加固后边坡最危险滑动面变化的情形,根据抗滑桩加固前和加固后搜索到的滑面分别对抗滑桩内力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两者差别较大,若不考虑滑动面位置变化对抗滑桩进行设计是不合理的。
(4)总结并改进已有锚拉抗滑桩锚索设计拉力和预应力计算方法,将加权残值法引入到锚拉抗滑桩的计算,针对锚索作用于桩身的三种不同情形,考虑锚索与桩身的位移协调,提出基于加权残值法锚拉抗滑桩内力位移计算新方法。详细探讨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计算过程,编制了计算程序。实例分析表明计算结果与已有结果吻合较好且计算效率高,提出的算法可行;进一步计算表明随着锚索设计拉力的增大,桩身的最大剪力值减小,最大负弯矩增大,最大正弯矩减小。采用桩身最大正负弯矩大致相等的方法(方法五)进行设计,所得弯矩最利于桩身配筋,但其施工难度可能增大,对于具体实例需综合比较各种因素采用合适设计方法。
(5)自行设计并完成了普通抗滑桩和锚拉抗滑桩室内模型试验,获得了一系列试验数据,研究了土坡中抗滑桩滑坡推力、桩前土体抗力及桩身内力等分布规律,并利用加权残值法对模型试验中抗滑桩和锚拉抗滑桩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加权残值法计算值与试验实测值吻合良好,从试验上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基于加权残值法计算抗滑桩和锚拉抗滑桩算法的可靠性。
(6)引入统一强度理论分析抗滑桩周围土体应力状态,提出了抗滑桩和锚拉抗滑桩合理锚固深度和桩间距计算新方法。实例分析表明计算结果与已有结果差别很小,算法可行。分析了中主应力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反应中主应力影响的参数b越小,安全储备越高,b取0时统一强度理论即为Mohr-Coulomb强度理论。对比分析普通抗滑桩和锚拉抗滑桩的锚固深度和桩间距值,可知由于锚索的施加,锚拉抗滑桩锚固深度减小,桩间距增大。
|
|
|
|
1 |
陈燕飞,叶永,邢莉燕;加权残值法求解矩形薄板大挠度问题[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
2 |
陈昌富;肖淑君;;加权残值法在抗滑桩全桩内力计算中的应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8年04期 |
3 |
李刚;罗世平;尚守平;;Vlazov地基上Reissner板相互作用的加权残值分析法[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4 |
童丽萍,张晓萍;玻璃幕墙结构力学分析的加权残值法[J];郑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
5 |
陈昌富;肖淑君;;基于双参数法和加权残值法的锚拉抗滑桩内力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9年04期 |
6 |
王道斌,黄羚,陈天民;双样条加权残值法分析矩形悬臂板的横向弯曲[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
7 |
邓海政;;公路高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的对比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0期 |
8 |
傅文祖;;《固体力学加权残值法》简介[J];工程力学;1988年01期 |
9 |
徐次达;;全国第三届加权残值法学术会议召开[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4期 |
10 |
李乾南;;加权残值法及其在岩土工程中应用[J];土工基础;1992年01期 |
11 |
冯贤桂;加权残值法计算钢筋混凝土板弯曲变形[J];应用力学学报;2002年01期 |
12 |
李云飞,黄怡筠;扁壳非线性弯曲的半解析摄动加权残值法(英文)[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0年01期 |
13 |
童丽萍;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的结构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
14 |
李仪杨;郭葆;王玲;;LCHH基于FLAC下的暴雨对弱膨胀土边坡稳定性影响的研究[J];福建建筑;2009年09期 |
15 |
JX;;《加权残值法的理论与应用》出版[J];强度与环境;1992年01期 |
16 |
韦树英,韦斌凝,崔飞;混合加权残值法[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4期 |
17 |
陈军明,吴代华;样条配点法在正交正放类[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
18 |
解宏伟,李晓敏,陈尧隆,柴军瑞;基于加权残值法的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有限元分析[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
19 |
严绍军;唐辉明;项伟;;降雨对滑坡稳定性影响过程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年02期 |
20 |
解明芳;介绍《固体力学加权残值法》一书[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