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真菌对重金属的抗性机制和富集特性研究

樊霆  
【摘要】: 重金属及其化合物在工业中被广泛应用,导致大量含重金属废水、废渣产生,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在重金属污染治理中,如何降低或消除重金属的毒性是减小重金属污染危害的关键。自然界中许多菌种具有重金属抗性和富集能力,因而用微生物法治理重金属污染具有较好的前景。本文选用几株不同形式的真菌用于重金属离子的富集和吸附,分别对生长中的菌体对重金属的抗性机制、富集特性,活性菌体和非活性菌体的吸附特征和机理进行了详细研究与探讨。 从湖南省岳阳市临乡铜锌尾砂坝的尾砂中分离筛选出一株对Cu(II)和Zn(II)具有高抗性的富集菌CTB430-1,通过细胞形态观察、ITS基因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被鉴定为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菌株CTB430-1对Cu(II)和Zn(II)具有较强的抗性,Cu(II)和Zn(II)对其最低 抑菌浓度分别为400和800mg/L。选择的对比菌株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200和300mg/L,其对两种重金属的抗性相对较弱。CTB430-1对Cu(II)和Zn(II)的富集量分别在浓度为200和250mg/L时达到最大,为30.82和40.37mg/g。A. niger分别在150和250mg/L时达到最大,为8.89和22.80mg/g。 对菌体CTB430-1和A. niger富集Cu(II)和Zn(II)的影响因素如溶液初始pH值、重金属初始浓度、共存离子、孢子液接种量、温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溶液初始pH值对两个菌株的生长和富集量均有重要影响,pH≤2.0时抑制菌体的生长;随pH值在2.0-5.0范围内增加,菌体生长量和富集量均增加;在pH值为5.0时均达到最大。在Cu(II)和Zn(II)为25-100mg/L范围内,重金属浓度增加对菌体CTB430-1和A. niger生长的有潜在抑制作用,导致菌体生长延滞期增加,两种菌体生长量均在5d时达到平衡;两种菌体对不同浓度Cu(II)和Zn(II)富集均分别在4d和5d时达到平衡。在Cu(II)和Zn(II)共存系统内,除在Cu(II)+Zn(II)浓度为(25+25)mg/L和(25+50)mg/L时对A. niger菌体生长有较小的促进作用外,对两种菌体生长抑制作用均大于单离子系统,金属单离子浓度较高时,其竞争能力较强,富集能力相对较大。菌体CTB430-1和A. niger在Cu(II)和Zn(II)溶液的生长量和富集能力随接入的孢子液体积增加而增加,在体积为1mL时达到平衡。两菌体的生长量均在25℃-30℃之间达到最大,富集量在30℃-35℃之间达到最大。 电镜扫描和透射分析CTB430-1和A. niger菌丝体富集Cu(II)和Zn(II)前后的表面特征和内部结构变化,表明菌体生长受重金属毒害作用可能破坏了菌体表面结构,或菌丝体表面可能吸附了部分重金属而使表面模糊;富集过程主要由表面吸附和胞内富集两部分组成。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菌体CTB430-1对Cu(II)的富集并未破坏其本身的结构,羟基是CTB430-1吸附或络合或螯合Cu(II)的主要活性基团,而A. niger吸附是由菌体中多糖类基团上的P作为配位原子与Cu(II)配位络合所造成。 对CTB430-1和A. niger对Cu(II)和Zn(II)抗性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浓度的Cu(II)和Zn(II)显著抑制了CTB430-1和A. niger生长,导致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增加,说明GSH缓解了重金属对细胞的氧化损伤作用;且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重金属浓度增加显著增加,这是两种菌体抵抗过氧化的主要表征之一,CTB430-1的酶活增加较大,说明CTB430-1对Cu(II)和Zn(II)的抗性较A. niger强。Cu(II)和Zn(II)作用时,可诱导CTB430-1和A. niger菌体丙二醛(MDA)含量增加,Cu(II)作用时显著增加,说明活性氧自由基介导的膜质过氧化作用是Cu(II)导致CTB430-1和A. niger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 就外源NO对Cu(II)作用下菌株CTB430-1和A. niger抗氧化系统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NO处理(0.1mmol/L的硝普钠(SNP)溶液)时,能促进CTB430-1和A. niger生长。外源NO可能通过减缓可溶性蛋白质的降低,促成GSH的合成,诱导菌体内SOD和CAT活性增强来增加菌株CTB430-1和A. niger的抗氧化能力。低浓度的NO可有效降低两菌体内MDA的含量来减缓Cu(II)的毒性,但高浓度NO(0.3mmol/L的SNP)的缓解作用不明显。 对活性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对Cd(II)和Zn(II)的吸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 niger对Cd(II)和Zn(II)吸附的最佳pH值分别为4.0和6.0;其最佳吸附温度和转速范围分别在25-30℃和100-150r/min。在最佳条件下,吸附量在Cd(II)和Zn(II)的初始浓度分别为75和150mg/L达到最大,分别为17.35和24.60mg/g;A. niger对两种重金属的吸附均在24h达到平衡;对Cd(II)和Zn(II)吸附均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吸附过程可由二级速率动力学方程描述。 本文还对非活性简青霉(Penicillium simplicissimum)吸附Cd(II)、Zn(II)和Pb(II)的吸附等温线、动力学和热力学进行了研究,同时就溶液初始pH值、重金属初始浓度、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温度和共存离子对吸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 simplicissimum对Cd(II)、Zn(II)和Pb(II)吸附均符合R-P等温模型,D-R方程的平均自由E值说明了吸附过程可能存在化学离子交换;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吸附动力学可由准二级速率方程描述;吸附热力学常数ΔG o、ΔHo和ΔS o数值表明该吸附反应是自发过程,吸热反应。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Chem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es on Hyoscyamus niger[J];Chinese Herbal Medicines;2011年02期
2 刘云国;樊霆;曾光明;李欣;童庆;叶菲;周鸣;徐卫华;黄玉娥;;Removal of cadmium and zinc ions from aqueous solution by living Aspergillus niger[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06年03期
3 ;Engineering tropane biosynthetic pathway in Hyoscyamus niger hairy root cultures[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4 袁海涛,詹福如,胡纯栋,郝捷,李军,张束清;A Relative Type Ion Beam-educing Technique[J];Plasma Science & Technology;2000年05期
5 周秀琴;用固定化Aspergillus niger分生孢子生产柠檬酸[J];食品研究与开发;1988年02期
6 ;Expression of soluble human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Ⅰ in Aspergillus niger[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1年11期
7 李淑娟;郭润芳;于宏伟;贾英民;;Aspergillus niger乳糖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06期
8 ;Improvement of xylanase production by Aspergillus niger XY-1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for optimizing the medium composition[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An International 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Journal);2008年07期
9 申丽;李晓雯;朱力;;狗牙根内生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的化学成分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5年12期
10 Mengting LIU;Juanjuan DU;Yan ZHOU;Jiawei HUANG;Xin WANG;;Optimization of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for Xylanase Production by Aspergillus niger NS-1[J];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2016年01期
11 周康;刘冬梅;范梦珂;叶嘉伦;;Aspergillus niger CGMCC No.6640全细胞生物转化制备蔗果低聚糖[J];现代食品科技;2013年08期
12 孙海彦;黎娟华;刘恩世;易小平;杨景豪;彭明;;Aspergillus niger F-01和Aspergillus niger G-1125生淀粉酶糖化酶基因启动子的克隆与比较分析[J];轻工科技;2015年02期
13 ;Biosorption of Cadmium by Fungal Biomass of Aspergillus niger[J];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5年03期
14 郭德军;黑曲霉葡萄糖淀粉酶研究进展[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15 田英华,刘晓兰,邓永平;果胶酶高产菌Aspergillus niger HYA4的选育[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16 赵大传,张洪荣;一株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sp.ZH-1)对活性红ST-2BF的脱色[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4年02期
17 范晓春 ,仇润祥 ,刘丽 ,唐国敏;Study on the molecular basis of glucoamylase overproduction of a mutant strain Aspergillus niger T21[J];Science in China(Series C:Life Sciences);2001年03期
18 谢慧;王风清;魏东芝;;蛋白组学差异揭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高产柠檬酸的分子机制[J];中国酿造;2018年07期
19 孙世伟;付娟;周会楠;朱天骄;李德海;毛文君;顾谦群;;红树林来源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ZHN2-20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J];中国海洋药物;2014年06期
20 ;Effect of Aspergillus niger on weathering of phosphorite rock[J];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2006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Xu yong-xue;huang jun-yuan;cao wei;xie zhou-jie;liu hao;;Development of a Cre-lox P based genetic system in Aspergillus niger and its application in generating high levels of organic acids producing strains[A];第八届泛环渤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8年
2 Song Shuang;Li Jing;Liu Lan;;Secondary Metabolites of Aspergillus niger 102~# Isolated from a Anemone[A];第十二届海洋药物学术年会会刊[C];2015年
3 XU Man-lin;YANG Jin-guang;WU Ju-xiang;XIE Lian-hui;CHI Yu-cheng;;First report of Aspergillus niger causing root rot of peanut in China[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4 吴伟怀;LIN Yang-yu;贺春萍;XI Jingen;ZHENG Xiao-lan;ZHENG Jin-long;LIANG Yan-qiong;LI Rui;易克贤;;Development of EST-SSR markers to assess genetic diversity of Aspergillus niger causing stem rot disease in sisal[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5 邢晟;李国利;王禄山;陈冠军;;不同底物下Aspergillus niger An-76胞外内切纤维素酶的诱导优化[A];第九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6 ;Secondary Metabolites of Aspergillus niger CIBAS No. 17[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逯娟;牛贺文;;兰州市大气降雨中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A];第六届重金属污染防治及风险评价研讨会暨重金属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8 夏锦梦;;土壤中重金属砷的污染及防治技术[A];第六届重金属污染防治及风险评价研讨会暨重金属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9 周雪峰;林秀萍;杨斌;刘永宏;;海洋曲霉Aspergillus niger SCSIO Jcsw6F30中抗HIV活性成分(英文)[A];第十二届海洋药物学术年会会刊[C];2015年
10 ;重金属防治与土壤修复行业2013年发展综述[A];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报告(2013)[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霆;真菌对重金属的抗性机制和富集特性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2 陈静;嗜热毛壳菌热稳定糖化酶纯化及其编码基因的克隆与表达[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3 吴泓涛;北京市土壤和蔬菜重金属的区域分布与污染评价[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4 徐争启;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区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5 万勇;内生细菌在重金属植物修复中的作用机理及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6 Nguyen Thanh Hung(阮成兴);水肥调控对保护地蔬菜富集重金属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7 张春荣;青岛市区土壤重金属生态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8 谢学辉;德兴铜矿污染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及微生物分子生态多样性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9 王登启;设施菜地土壤重金属的分布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10 张文凤;珠三角地区肉鸡组织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其健康风险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Arman Bessembayev;[D];华东理工大学;2017年
2 刘雪梅;重金属在中华稻蝗体内的累积及对抗氧化系统的影响[D];山西大学;2006年
3 郭瑶;Aspergillus niger Z-25葡萄糖氧化酶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4 吴小飞;基于体外提取方法对土壤重金属生物可给性的研究与评价[D];扬州大学;2015年
5 周劲松;耐高盐的黑曲霉A.niger 6640制备蔗果低聚糖及其β-呋喃果糖苷转移酶的表征[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6 徐雪芹;丝瓜瓤固定简青霉吸附重金属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7 郭华;镀锌厂周围农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研究和生态风险评价[D];浙江农林大学;2018年
8 丁艳萍;安徽省主要中药材及其产地土壤重金属调查与评价[D];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
9 赵丽芳;热解温度对生物炭性质及其重金属吸附特性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10 严玉朋;垃圾焚烧过程中半挥发性重金属排放特性及控制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洪涛;琴岛 珍贝壳检出重金属“钡”[N];中国消费者报;2018年
2 赵陈婷;方便面被曝含重金属 康师傅统一坚称安全[N];粮油市场报;2013年
3 王志明;蒙古推动涉重金属企业购环责险[N];中国保险报;2011年
4 记者 李瑞莉;我市重金属企业均实现达标排放[N];泸州日报;2011年
5 记者程颖;涉重金属企业将建立排污台账[N];平顶山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熊裕华;顿珠:藏药的重金属问题不能一概而论[N];西藏日报(汉);2011年
7 本报记者 丁冬;辽宁专项整治重金属行业[N];中国环境报;2010年
8 实习记者 范孝发;重点整治重金属排放企业[N];广元日报;2010年
9 记者 李丹;今年环保专项行动 重点整治重金属排放企业[N];四川日报;2010年
10 记者 白茂槐;内蒙古8项措施并举整治重金属排放[N];中国冶金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