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确定理论的地下水溶质运移及污染风险研究
【摘要】:
地下水污染系统中的溶质运移和污染风险研究是地下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然而,地下水环境系统中广泛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影响着研究的精度,日益成为地下水资源管理的障碍。
首先总结了地下水污染系统的主要特征,综述了地下水溶质运移模拟、地下水污染风险和地下水环境系统中不确定性理论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指出研究方法:第一,基于随机、区间、模糊数学方法的基本不确定理论;第二、基于随机建模的参数非均质性研究方法;第三,基于贝叶斯定理的不确定参数识别技术。
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内容:(1)针对渗透系数的非均质性,采用高斯随机场模型和序贯高斯模拟生成渗透系数的空间分布;针对高斯随机场模型中参数的识别问题,采用基于贝叶斯定理的不确定性参数识别技术推断参数的后验分布;基于上述两种不确定因素,研究非均质含水层中溶质运移问题。研究发现,贝叶斯推断的参数后验分布并非对称分布,条件数据越多,参数后验分布的标准方差越小,参数分布的集中趋势越明显;渗透系数不确定性对地下水溶质运移的影响较大,地下水溶质运移的不确定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随着条件数据集数量的增加而减少。(2)针对非均质含水层中溶质运移的不确定问题,提出一种非均质含水层中溶质运移优化模拟的方法。该方法以渗透系数的测量值和溶质浓度的观测值为条件数据,用新型的变尺度混沌-遗传算法同时更新渗透系数和含水层中污染物浓度的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渗透系数对参数的优化结果有重要作用;当渗透系数和溶质浓度同时参与优化过程时,渗透系数分布和溶质浓度分布的模拟精度都将大大提高。结合两类数据的优化过程有效平衡了地质参数和溶质浓度两种信息。(3)针对含水层中污染物监测浓度的变化引起的不确定性,以区间数表示污染物浓度,应用区间数理论和模糊属性识别方法,建立了基于区间数的地下水环境健康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实例研究表明基于区间数的地下水环境健康风险模糊综合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评价的结果更全面、合理地反映了地下水环境健康风险水平的真实情况。(4)针对美国环保局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式中参数的不确定性,采用序贯指示模拟生成若干污染物浓度分布以反映浓度的不确定性,建立概率密度函数以反映其它参数(日饮水量、体重等)的不确定性,采用Monte Carlo模拟技术,建立了基于序贯指示模拟的水环境健康风险分析模型。实例研究表明,该模型可基本反映污染的环境风险,含水层中污染物浓度的不确定性是造成人类健康风险不确定的主要因素。(5)针对环境风险的主体和受体,提出环境风险等于含水层“脆弱性”与地下水污染造成人类健康“危害性”的逻辑乘积。同时考虑“脆弱性”的随机性和风险的模糊性,建立了基于随机模拟的地下水污染风险模糊评价模型。实例研究表明,该模型可以清晰的表达风险的等级,与确定性模型和单一方面的风险评价模型计算结果有显著差异。
针对复杂的地下水环境系统,基于不确定理论,较为系统的剖析了地下水环境系统中的不确定因素对地下水溶质运移,建立了若干基于不确定性理论的地下水污染风险模型。一方面,有助于深刻揭示不确定因素对地下水溶质运移和污染风险的影响,在本质上加深对地下水环境系统不确定性的认识,具有以一定的理论意义;另一方面,以湖南省“两型社会”建设区长沙-株洲-湘潭地下水污染、长沙黄兴镇地下水锰污染为例证明,基于不确定理论的地下水溶质运移和污染风险研究,可以更加有效的反映复杂地下水环境系统的行为,更有效的指导地下水资源管理和污染防治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
|
|
|
1 |
;科学常识[J];水文;1959年07期 |
2 |
郁士元;;渭北高原水文地质条件的初步探讨[J];地质学报;1962年01期 |
3 |
朱良模;;土在抽灌水作用下变形特性的初步探讨[J];上海地质;1982年02期 |
4 |
王瑞久;;三线图解及其水文地质解释[J];工程勘察;1983年06期 |
5 |
T.Torgersen
,P.DeDeckker
,A.R.Chivas
,J.M.Bowler
,周建民;古盐湖的演化与研究方向[J];化工矿产地质;1989年01期 |
6 |
朱一涵;;响应炬阵法在地下水开采设计中的运用[J];地下水;1990年02期 |
7 |
吴敦敖;袁法松;;杭州市北郊潜水含水层水土系统氟的污染研究[J];勘察科学技术;1991年01期 |
8 |
赵中省;;徐州市岩溶地下水质量评价[J];江苏地质;1991年03期 |
9 |
高云福;地下水信手流网的绘制与应用[J];城市勘测;1994年03期 |
10 |
刘存富,王佩仪,周炼;河北平原地下水氢、氧、碳、氯同位素组成的环境意义[J];地学前缘;1997年Z1期 |
11 |
;地下生物圈 一个更大的家族[J];青年科学;2003年01期 |
12 |
曾昭华,蔡伟娣,张志良;地下水中锰元素的迁移富集及其控制因素[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4年04期 |
13 |
宿俊山,高波,许士国;美国坦帕湾地区供水策略介析[J];水科学进展;2005年02期 |
14 |
雷庆玲;窦炜;;GIS Web Services技术在地下水取水许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北京测绘;2006年01期 |
15 |
裴勇;沈平伟;;渭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J];人民黄河;2006年06期 |
16 |
王旭东;殷宗泽;宰金珉;;有限区域地下水非稳定流解析解[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
17 |
宋玉石;;人工挖桩施工中常遇到的几个问题[J];今日科苑;2008年10期 |
18 |
李海霞;罗汉金;赤井纯治;金井章雄;寺崎紘一;横井英纪;吉村尚久;;内蒙古苏尼特地下水氟污染形成机理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8年06期 |
19 |
李政红;张胜;殷密英;马琳娜;张翠云;;石家庄污灌区土体和地下水中硫酸盐还原菌的分布及生态效应[J];水文;2008年05期 |
20 |
王通岭;;软土基坑的地下水处理及工程实例[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