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污染环境下五氯酚的微生物修复研究
【摘要】:
五氯酚(pentachlorophenol,PCP)作为有机氯农药广泛地用作杀菌剂、杀螺剂、杀藻剂、杀虫剂和除草剂,此外也用作木材防腐剂等,从而进入水体、河流与湖泊的沉积物、土壤等环境。由于其化学性质稳定、残效期长、毒性高,对生物和人体具有广谱毒性和致突变性,五氯酚被认为是环境中主要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及优先监测污染物之一,而其生物危害性及其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与降解等规律与降解和生物修复研究也一直是全世界研究和关注的热点。
白腐菌在对五氯酚这类难降解有机物的生物修复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因为这种担子菌类降解污染物具有非专一性、彻底性、广谱性及适于固液两种基质等特点,它还有着独特的胞外酶系,对许多异生物质有独特的降解能力和降解机理,其中对白腐菌研究得最多的是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chrysosporium)。
本课题针对五氯酚污染的几种典型环境:农业废物、污水、河流底泥和土壤,模拟其污染清情况,分别用黄孢原毛平革菌的游离菌、所产漆酶和固定化菌对其进行处理和生物修复。而后探讨了湘江河流底泥吸附五氯酚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点,为评价和预测五氯酚在水环境中的迁移、归宿及人工控制这类污染物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首先选取典型农业废物——稻草,利用稻草基质在固态发酵条件下研究白腐菌降解五氯酚的效果。通过研究发酵过程中黄孢原毛平革菌的生物量、酶活变化及降解五氯酚和木质素的降解情况发现黄孢原毛平革菌的生长趋势、酶活变化以及五氯酚和木质素的降解速度都呈基本一致的趋势,前10d生物量、酶活增长非常迅速,到第10d,达到最高,之后逐渐下降,五氯酚和木质素的降解率也随之变化,证明了微生物的生长情况、酶系的活性是和降解率紧密相关的。同时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也表明在白腐菌的作用下,稻草中的木质素结构遭到严重破坏,难降解的大分子长键烃被切断成易降解的小分子短键烃。因而,白腐菌在降解五氯酚的同时,也达到了处理难降解稻草木质素的独特效果。
其次研究了黄孢原毛平革菌产漆酶的优化条件,以及所产出的漆酶对水中五氯酚的降解。黄孢原毛平革菌虽然长时间被认为是不能产漆酶的白腐真菌,但本研究证明它在特定培养基上——利用农、林、食品工业的残渣(香蕉皮和玉米芯)作为固态发酵的底物,具有较好的产漆酶能力。这样既解决了这些含碳水化合物高的废物引起的环境的问题,又能生产更有利用价值的真菌漆酶。当香蕉皮与玉米芯混合比例为1∶2、诱导剂为0.4mMCuSO4时,黄孢原毛平革菌能获得最高漆酶活,使用硫酸铜和藜芦醇做诱导剂都可提高漆酶酶活。同时利用该条件下所产的漆酶酶液对五氯酚污染的污水进行了处理,比较了粗酶液与纯化酶液以及添加介质与不添加介质体的处理效果,发现纯化漆酶优于粗酶液,添加介质ABTS能提高漆酶活性,提高处理率。利用低成本的农林业残渣作为发酵底物生产真菌漆酶并应用到污染物修复中去,这将是一条既经济又高效的途径,对环境污染治理产生一定意义。
然后探讨了固定化和游离黄孢原毛平革菌对五氯酚降解效果及堆制过程中添加黄孢原毛平革菌和未加菌时各种参数的变化,包括有机质、碳氮比、木质纤维素、腐殖质、种子发芽、微生物量碳等。在经过近两个月的堆制后,堆料达到腐熟和稳定并基本消除五氯酚的毒害。实验结果说明了堆肥是对五氯酚污染的土壤进行生物修复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堆肥中添加白腐菌有助于木质纤维素的降解和腐殖质的形成,而且固定化技术也是生物修复中可行的方法之一。
最后对湘江长沙河段5个断面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了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吸附动力学性质,吸附等温线类型以及吸附热力学性质。研究分别用抛物线模型和线性模型对五氯酚吸附动力学进行拟合,结果是线性方程对湘江沉积物的拟合情况更好,实验还分别测定了五氯酚在湘江不同沉积物上的吸附等温线,并分别用线性吸附模型、非线性的Freundlich吸附模型、双模式吸附模型行了拟合,可以推断出在沉积物吸附五氯酚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并不是线性分配作用,而是非线性吸附,其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由吸附热力学实验得到五氯酚在湘江沉积物上的吸附热值,由此推断五氯酚在湘江沉积物的吸附主要为物理吸附,主要吸附机理为疏水键力,同时一定程度上存在范德华力、偶极间力和氢键力。这一研究对评价和预测五氯酚在水环境中的迁移、归宿及处理这类污染物可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
|
|
|
1 |
彭丹;谢更新;曾光明;陈耀宁;陈芙蓉;胡霜;余震;;黄孢原毛平革菌固态发酵产漆酶的研究及应用[J];环境科学;2008年12期 |
2 |
乔冰,唐桂春;电化学—活性炭吸附法处理五氯酚生产废水的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1984年01期 |
3 |
荣伊薇;;简易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五氯酚[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1984年02期 |
4 |
;鹰潭木材防腐厂五氯酚配料间通风、净化系统评价[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1978年01期 |
5 |
蒋可,陈荣莉,徐晓白,邓林,李钟敏;五氯酚工业品中剧毒付产物PCDD_s的鉴定[J];中国环境监测;1990年02期 |
6 |
吕华东,黄心宜,林玉珍,王谋凤,林仲;环境中五氯酚污染监测与人体摄入蓄积情况[J];福建环境;1996年01期 |
7 |
张国平,NicellJ.A.,邹永廖;用辣根过氧化物酶处理废水中的五氯酚[J];环境科学研究;2000年02期 |
8 |
王晓红,钱松,杨沛,杨润;人体五氯酚环境接触量的研究[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1997年03期 |
9 |
范苓,夏豪刚;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水中五氯酚[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1年01期 |
10 |
;五氯酚保护木材试验[J];农药;1960年05期 |
11 |
李伟民,尹大强,周岩,张民,王连生;五氯酚对鲫鱼肝脏的氧化损伤[J];农村生态环境;2003年01期 |
12 |
邰昌松,赵萍,徐小作,李红华,钟伟燕,肖全伟,刘祥;水中五氯酚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测定法[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4年02期 |
13 |
徐希明,王洪玮,阮永逍;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尿中五氯酚的样品处理方法探讨[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7年04期 |
14 |
李海英,李小明,陈昭宜;微生物厌氧降解五氯酚适宜条件的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
15 |
刘桂明,邓义敏;水中苯酚、五氯酚、2,4,6-三氯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J];云南环境科学;2000年04期 |
16 |
李小明,杨朝晖,李海英,陈昭宜;固定化厌氧微生物处理含五氯酚废水[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
17 |
刘文科,冯固,李晓林;4种菌根真菌对五氯酚耐受性及其生理基础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04期 |
18 |
宁汉孙;董楠;林荫;赵亚林;张建农;张继山;陈文毅;;PCCA木材防腐作业劳动卫生调查[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1986年02期 |
19 |
王虹,李跃红;HPLC法测定柞木中的五氯酚钠[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1997年02期 |
20 |
胡小钟,余建新,林雁飞,吴涛;串联质谱法快速分析皮革中五氯酚残留[J];分析化学;2000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