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缩氨基硫脲席夫碱Cu(Ⅱ)配合物催化C-N偶联反应
【摘要】:
如今,铜诱导的Ullmann-Glodberg偶联反应在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即使早在100多年以前Ullmann、Glodberg夫妇就作出了十分前瞻性的工作,可是在21世纪到来之前铜诱导的Ullmann-Glodberg偶联反应还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过于苛刻的反应条件以及底物适用范围不够广泛使得铜诱导的Ullmann-Glodberg偶联反应受到了相当大的制约。在这段时间里,一直都是钯催化剂占据着催化偶联反应的主导地位。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高效铜催化剂配体的不断涌现,铜诱导的Ullmann-Glodberg偶联反应得到的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近年来最受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
C-N的偶联反应由于其广泛的应用于生物医药、燃料及材料中间体的合成,因此成为了Ullmann-Glodberg偶联反应中最受关注的一种类型。本文首次报道了一类简单低毒有效的缩氨基硫脲Schiff碱配体,使该配体与Cu(Ⅱ)配位后的催化效率明显高于了该配体与Cu(Ⅰ)配位后的催化效率明。
首先,作者合成了3种新配体,并以咪唑和间硝基碘苯为底物进行模板反应对该催化体系中各参数进行筛选考察,最终建立了一个香草醛缩氨基硫脲Schiff碱/CuCl2配合物作为催化剂,K2CO3作碱,DMF作溶剂的催化体系,催化咪唑与间硝基碘苯的偶联反应。结果表明,当以香草醛缩氨基硫脲Schiff碱/CuCl2配合物作为催化剂时反应产率达到76%~83%。其催化效率明显高于香草醛缩氨基硫脲Schiff碱/Cu(Ⅰ)配合物作为催化剂时的反应产率63~67%。
其次,作者在以咪唑和间硝基碘苯为底物的模板反应筛选出了该催化体系中的最优化参数后,继续进行了反应底物的拓展工作并共拓展了11组相应的底物。其中主要是考察咪唑类氮杂环化合物(咪唑和苯并咪唑)与各类卤代芳烃的偶联反应,从而总结了不同底物对反应效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于该反应的机理进行了探讨,猜测出文中描述的催化体系对于该反应的催化机理。
最后,作者又在第二章的基础上研究了芳香醛缩氨基硫脲类配体/Cu催化体系在酰胺与卤代芳烃的偶联反应中的应用,模板反应以已内酰胺和间硝基碘苯为底物,并在此基础上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在本章中,作者合成了一种新的二茂铁缩氨基硫脲Schiff碱配体,该配体/CuCl2配合物作为催化剂也得到了较好的催化效果,反应产率达到了75%。
通过以上的研究工作,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简单无毒的新型铜催化Ullmann-Glodberg偶联反应配体;另一方面,本文证明了该类配体与Cu(Ⅱ)化合物形成的配合物的催化效率高于其与Cu(Ⅰ)化合物形成的配合物的催化效率,有效地降低了催化成本。本文共合成了12种重要的产物及配体,并用1H NMR以及13C NMR等方式进行了结构的表征。
|
|
|
|
1 |
黄卫国,贺德华,刘金尧,李仕,朱起明;甲醛与甲酸甲酯的偶联反应 Ⅰ.杂多酸的催化作用[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1998年03期 |
2 |
王保伟,马新宾,韩森,许根慧;固定床中CO气固相偶联反应制备草酸二乙酯的研究(英文)[J];Journal of Natural Gas Chemistry;2000年04期 |
3 |
蒋建中;蔡春;;微乳介质中卤代芳烃Ullmann偶联反应[J];应用化学;2006年10期 |
4 |
江玉波;苏长会;张达;匡春香;;溴代烯烃在金属催化偶联反应中的应用[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9年05期 |
5 |
雷正兰,陈栋梁,刘万楹;氧对非平衡等离子体甲烷脱氢偶联反应的影响[J];化学通报;1997年09期 |
6 |
杭德余,章于川,叶昆元;偶联反应合成多氟联苯液晶化合物[J];精细化工;2003年04期 |
7 |
万有志,范慧,张小强;单偶氮及双偶氮苯咔唑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J];精细化工;2005年08期 |
8 |
潘继杰;黄星;孙笑非;何健;崔中利;李顺鹏;;利用偶联反应光度法检测甲磺隆[J];农药;2007年02期 |
9 |
张春庆;陈畅;张红霞;李杨;王玉荣;;用环氧化液体聚丁二烯作丁二烯负离子聚合偶联剂(英文)[J];合成橡胶工业;2008年05期 |
10 |
南光明;程素玲;刘美英;付建华;李佳;;钯催化以新型亲电试剂为底物的Suzuki偶联反应性能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7期 |
11 |
林庆扬;黄继泰;;胺基偶联剂与酸活化粘土的偶联效果检测[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3期 |
12 |
张兴英,金关泰;用氯代醋酸乙酯偶联的溶液丁苯橡胶的合成[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1期 |
13 |
曾志定;多阶半微分电分析法测定食品中亚硝酸盐[J];中国公共卫生;1993年05期 |
14 |
张秀玲;甲烷氧化偶联反应的进展[J];低温与特气;1996年01期 |
15 |
陈新兵,安忠维,刘骞峰,甘云清;超声条件下合成4-戊基(4-丙基)双环己基联苯[J];合成化学;2000年04期 |
16 |
吴春,李健,孔琪;纤维素氧膦-钯催化有机锡试剂和酰氯偶联反应的研究[J];化学通报;2001年03期 |
17 |
吴春,李健,聂芊;用正交试验选择有机锡烷偶联反应的最佳催化条件[J];化学与粘合;2001年03期 |
18 |
刘希东,宋仲容,郭惠;对氨基苯磺酸重氮化偶联反应的光谱特性及其分析应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19 |
许华建;汤琳;张博;郑法银;冯乙巳;;非膦配体Pd催化的偶联反应发展进程[J];有机化学;2010年02期 |
20 |
钱祯观;叶率官;;酶偶联反应测定鱼中的次黄嘌呤和黄嘌呤(萤光光度法)[J];化学试剂;1986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