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具损伤弹塑性层合结构的非线性力学行为研究

田燕萍  
【摘要】: 本论文以具层内基体损伤以及层间界面损伤的弹塑性层合板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损伤效应、物理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等因素,系统地研究了具损伤弹塑性层合板的屈曲、后屈曲、非线性动力响应,以及压电主动控制等关键力学问题,揭示了该类结构的力学特性及其破坏机制。其研究工作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弹塑性损伤理论,同时,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关于具层内基体损伤的弹塑性层合结构非线性力学行为的研究,最关键的工作之一是建立其弹塑性损伤本构方程及损伤演化方程。舍弃经典的Hill屈服准则中应力球张量不产生塑性变形的假设,并将其推广应用于各向异性损伤材料,建立了全新的各向异性损伤材料的广义混合硬化屈服准则;在连续介质损伤理论的框架下,基于不可逆热力学原理和广义混合硬化屈服准则,导出了增量型弹塑性损伤本构方程和损伤演化方程。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具基体损伤弹塑性层合板的增量型非线性运动控制方程,综合应用Galerkin法、有限差分法、Newmark-β法及迭代法进行求解;详尽研究了具基体损伤弹塑性层合板的屈曲、后屈曲以及非线性动力响应问题,讨论了损伤效应、荷载参数、几何参数、材料参数等对其非线性静、动力学行为的影响,以及具基体损伤弹塑性层合板与弹性层合板非线性静、动力学行为的差别;同时,采用耦合正、逆压电效应的负速度反馈控制律,通过压电片实现了对具基体损伤弹塑性层合板的主动控制,讨论了反馈控制增益、压电片位置等对控制效果的影响,并比较了对弹塑性层合板与弹性层合板分别实现压电控制后的控制效果。 关于具界面损伤的弹塑性层合结构非线性力学行为的研究,建立了两种各具特色的分析模型。其一是采用界面弱结合本构关系,通过在位移场中引入Heaviside阶跃函数和形函数以反映层间界面损伤,根据Von Karman型非线性板理论,建立了基于弱结合理论的界面损伤分析模型;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推导出具界面损伤弹塑性层合板的增量型压屈平衡方程,运用Galerkin法和迭代法求解,对其屈曲问题进行了分析;详尽讨论了界面损伤、诱导荷载比、材料各向异性等因素对其屈曲临界荷载的影响。其二是通过引入Cohesive Zone的界面损伤预测方法,考虑界面损伤的演化,得到了增量型界面损伤本构方程和损伤演化方程,结合Shear-Lag理论,建立了全新的且形式简洁的弹塑性层合结构界面损伤分析模型。该模型极大简化了界面损伤问题的力学分析,适用于研究考虑界面损伤演化的弹塑性层合结构的非线性静、动力学问题。基于该模型,建立了具界面损伤弹塑性层合板的增量型非线性运动控制方程,采用有限差分法、Newmark-β法和迭代法对整个问题进行求解,详尽讨论了界面损伤对弹塑性层合板中应力与位移分布、非线性时程响应的影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胡浩,傅衣铭;粘弹性正交各向异性对称层合板的非线性动力响应[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2 牛海英,朱菊芬;含单个分层复合材料层合板后屈曲性态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王熙;;层合板局部层间应力的一种有效解法[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6期
4 傅衣铭,王永;基于内变量损伤模型的复合材料板的非线性动力响应[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5 张少雄,孙海虹,陈念众;高速船复合材料层合板非线性动力响应分析[J];武汉造船;2001年01期
6 张培源,严波;极性材料螺旋层合板的小挠度问题[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
7 翁宗诒;对称正交铺设层合板的后屈曲性态分析[J];应用数学和力学;1995年12期
8 张慎学;关于层合板的混合能量原理及其应用[J];应用力学学报;1996年03期
9 李庆芬,张家泰,王卫民,崔昭霞,王俊发;复合材料设计专家系统及其功能模块的实现[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10 李勇,李顺林,陶杰;多向层合板层间分层断裂韧性研究(英文)[J];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2001年02期
11 沈惠申;反对称角铺设层合板在面内双向压缩作用下的屈曲和后屈曲[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0年01期
12 张慎学;关于层合板层间的连续条件[J];应用数学和力学;1999年09期
13 孙良新;范绪箕;;热载荷作用下层合板瞬态响应分析[J];振动工程学报;1989年04期
14 陈浩然,息志臣;具有销钉承载孔的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接触应力分析[J];航空学报;1990年08期
15 赖远明;张肇新;;热荷载作用下正交各向异性层合板振动响应的精确解[J];振动与冲击;1991年04期
16 何维真,沈大荣;承载边简支另二边各种支承的对称层合板的线性粘弹屈曲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1992年03期
17 张培源,蒋晗;计入层间结合状态的层合板弯曲理论与阻尼特性[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5期
18 金峰,叶天麒;角铺设层合板有限变形分析的减缩基法[J];机械科学与技术;1996年03期
19 杨正林,陈浩然;层合板热弹性问题混合状态Hamilton半解析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20 张维锦;复合材料层合板几何非线性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小全;Ali Al-Mansour;;低速冲击后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压缩性能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2 吉桂秀;陈浩然;洪明;;含多个分层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的自振特性研究[A];复合材料——基础、创新、高效:第十四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6年
3 周晔欣;黄争鸣;;新的极限强度判据和刚度衰减对桥联理论模拟层合板精度的改善[A];复合材料力学的现代进展与工程应用——全国复合材料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周国寅;戴明军;;FRP方向性层合板的疲劳性能[A];第十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5 杨乃宾;章怡宁;;复合材料层合结构设计许用值确定[A];复合材料的现状与发展——第十一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6 孙云普;王云飞;;反对称层合板屈曲性态分析[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6年
7 程小全;陈纲;郦正能;寇长河;;缝合复合材料层合板面内力学性能研究[A];复合材料力学现代进展会议论文集扩展摘要[C];2005年
8 益小苏;;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微结构增韧的材料学理论与实践[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9 马宇立;刘伟;苏先樾;;电磁弹性层合板中的波传播[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姚林泉;;分片铺设压电层合板双非线性的弯曲和振动[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燕萍;具损伤弹塑性层合结构的非线性力学行为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阮江涛;含冲击损伤缝合和未缝合层合板压缩实验研究与数值分析[D];天津大学;2012年
3 张春利;多铁性结构简化分析体系及其应用[D];浙江大学;2011年
4 谢昱;层合板的应力分析及其剥离[D];清华大学;1988年
5 陈得良;具脱层层合圆板的非线性静动力性能及脱层扩展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杨金花;具脱层复合材料层合圆柱壳的非线性静动力学性能与脱层扩展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7 朱付辉;具损伤压电智能层合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学性能与疲劳寿命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8 戴新进;复合材料结构随机振动的虚拟激励法及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9 李明宝;基于有限元理论的木材机械性能建模与仿真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10 张彦;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冲击损伤预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盈利;湿热条件下具损伤压电层合结构的非线性静动力学分析[D];湖南大学;2009年
2 邓娟湖;磁电层合结构微波磁电机理及其在微波器件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2012年
3 方一帆;含分层损伤层合板屈曲和分层行为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杨坤;复合材料结构可靠性与动力学综合优化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5 刘颖卓;翼面结构布局优化与层合板多稳定构型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春露;含分层缺陷层合板分层疲劳性能的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7 邵祝涛;层合板机械连接强度分析与优化及软件开发[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8 陈新锋;Hamilton正则方程的小波有限元方法研究[D];中国民航大学;2009年
9 陆晓;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机匣包容性的数值仿真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林玉;层合状压电致动器的可靠性分析与几何优化[D];天津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许珊;猎鹰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垂尾通过静力试验[N];中国工业报;2009年
2 许珊;“猎鹰”国产碳纤维复材垂尾通过静力试验[N];中国航空报;2009年
3 记者 王进;华中科大船海学院六项目获国家自然基金资助[N];中国船舶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