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6061铝合金热变形及时效过程中的组织力学行为研究

冯银成  
【摘要】: 6061合金为Al-Mg-Si系可热处理强化铝合金,由于具有成型性好、耐蚀性强、中等强度等特点近年来在汽车上的应用比重不断上升,替代钢用作汽车零部件,成为交通工具轻量化、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在汽车上,碰撞横梁作为吸收冲撞能量的缓冲体,在低速碰撞过程中其耐撞性在汽车安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系统研究了作为前碰撞横梁材料的6061铝合金的组织和力学行为。 由于均匀化退火能显著改善6061铝合金的后续机械加工性能,因此本文首先通过对均匀化处理过程中的温度和时间的二元控制,采用硬度分析和电子显微分析方法(SEM、TEM)探讨了该合金在不同均匀化处理条件下铸锭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当均匀化退火条件为550℃/12h时,第二相的数量、分布和尺寸达到最佳,合金硬度最高。动力学分析所得结果与实验中的550℃/12h基本吻合。 在Gleeble-1500热模拟实验机上通过轴对称等温压缩实验得到均匀化退火后6061铝合金的真实应力-应变曲线,建立了该合金高温变形本构方程,研究了该合金高温变形时的流变力学行为,并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了热变形后合金的微观组织结构及变形条件对后续热处理组织的影响,探讨其高温变形过程中组织结构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本文所用的6061铝合金在高温塑性变形时主要的软化机制为动态回复。 在碰撞过程中,碰撞横梁变形越充分吸能越多。6061铝合金采用人工时效热处理可获得较高的强度,但此时材料的塑性不佳,在碰撞过程中变形不够充分,碰撞吸能有限。本文探讨了材料在挤压成“目”字形前碰撞横梁后在自然时效过程中的组织和力学性能变化,与人工时效进行对比发现,自然时效一个月左右材料的力学性能趋于稳定,此时具有良好的塑性,能满足碰撞横梁的应用要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6061铝合金在自然时效态和人工时效态的动态拉伸力学行为,并由此得到该合金Johnson-Cook模型的动态本构关系,为该合金制成的碰撞横梁的碰撞仿真提供了相应的材料参数。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阎蕴琪;Ti-24Al-11Nb(α_2)合金的热变形工艺图[J];稀有金属快报;2003年05期
2 ;万和铝合金技术获鉴定[J];信息技术;2009年11期
3 胡智清;欧铁梅;张岚;;铝合金材料焊接工艺参数的选择[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年24期
4 柴军,卢光全;胶粘剂在铝合金材料修补中的应用[J];粘接;2003年06期
5 孟宪福;高栋;;铝合金工件的焊接变形及控制措施[J];铁道机车车辆工人;2007年02期
6 侯培红;;铝合金车削过程中积屑瘤的产生[J];现代制造工程;2007年07期
7 王祝堂;;话说铝与化工设备[J];金属世界;2008年02期
8 何庆稀;;铝合金7475已加工表面残余应力的数值模拟[J];机械制造;2008年06期
9 孙爱民;程晓农;;汽车面板用铝合金的研究现状[J];轻金属;2008年09期
10 张文毓;;铝合金焊接技术研究进展[J];轻金属;2010年04期
11 ;铝合金专用钻头设计新思路[J];航空制造技术;2010年11期
12 范晓岚;邵明娜;倪生良;;铝合金材料工件化学抛光液的配制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16期
13 蒋小松;何国求;刘兵;张蕊;刘晓山;;铝合金材料的微动疲劳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0年23期
14 韩秉诚;;铝合金的基本特性及选用[J];轻金属;1980年02期
15 杨守山;许其亮;;超高速挤压铝合金的润滑[J];轻金属;1980年06期
16 刘然哲;罗俊清;王微尔;;铝合金常温硬质阳极化工艺研究[J];宇航材料工艺;1980年03期
17 ;铝合金材料的进展[J];轻合金加工技术;1981年Z1期
18 杨永芝;孙瑛;李振加;潘洪平;;铝合金断屑与刀片槽型的研究[J];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19 ;铝合金远红外辐射材料[J];浙江化工;1992年02期
20 潘青林;张新明;;快速凝固技术在铝合金中的应用[J];轻合金加工技术;199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杏芳;沈红卫;陈科;吴洁琼;张澜庭;单爱党;;Nimonic 80A热变形过程中的晶粒结构控制[A];第十二届中国高温合金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曲敬龙;杜金辉;邓群;吕旭东;庄景云;;热变形工艺对GH720Li合金微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A];动力与能源用高温结构材料——第十一届中国高温合金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鞠泉;马惠萍;周轶群;王世普;秦鹤勇;;GH4648合金的高温热变形行为[A];动力与能源用高温结构材料——第十一届中国高温合金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吴旻;屈波;刘虹;;共晶体硅相对铝合金材料断裂的影响[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5 徐超;杨尚磊;;铝合金材料的疲劳研究进展[A];第十六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尚新春;张志彪;;在强热冲击下铝合金材料内部的微观损伤特征[A];2010年海峡两岸材料破坏/断裂学术会议暨第十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八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丁晨;;ICP-AES(IRIS)法测定铝合金中的Mn、Cu、Mg、Fe、Si[A];上海烟草系统2002年度学术论文选编[C];2002年
8 向毅;孙海平;成国真;;铝合金液压阀岛的研究及性能分析[A];机床与液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向毅;孙海平;成国真;;铝合金液压阀岛的研究及性能分析[A];第三届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4年
10 文献军;;铝合金价格走势及对航空制造业的影响[A];2006年中国航空工业产业链发展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和平;高强塑积热变形淬火碳分配钢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2 潘晓林;GH742合金的热变形规律及组织、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3 宋欣;压载荷对铝合金疲劳裂纹扩展影响的有限元建模及实验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4 黄勇;铝合金活性TIG焊接法及其熔深增加机理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7年
5 胡琦;铝合金中Portevin-Le Chatelier效应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朱浩;车用铝合金变形损伤和断裂机理研究与材料表征及有限元模拟[D];兰州理工大学;2008年
7 张久文;铝合金高压扭转变形及其强化模型[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梁红玉;微纳米晶高Si铝合金材料制备工艺及组织形成机理研究[D];上海大学;2006年
9 朱明原;非树枝晶铝合金材料的研究[D];上海大学;2000年
10 马博;低合金钢板带热轧过程微宏观多参数耦合建模[D];燕山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银成;6061铝合金热变形及时效过程中的组织力学行为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曲明洋;热变形对7A04铝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D];中北大学;2010年
3 常森;Mg-11Gd-2Y-0.4Zr镁合金热处理及热变形研究[D];中北大学;2012年
4 付甲;环件铸坯辗扩成形热变形行为与组织性能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5 于建国;热变形对高压输气管线钢动态连续冷却转变的影响[D];燕山大学;2011年
6 段争涛;热变形及调质工艺对石油储罐用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D];东北大学;2009年
7 张传滨;304L不锈钢热变形过程微观组织演变机制的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8 李成侣;2124铝合金的均匀化与热模拟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郭嘉靖;承载工具用铝合金力学性能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0年
10 苏兰;高铌钢的热变形行为及相变动力学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迅;三大因素制约铝合金材料在汽车领域的应用[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4年
2 王宏;世界首条母铝合金材料制造完整生产线诞生[N];中国工业报;2010年
3 羽佳;铝合金材料 让汽车实现轻装上路的梦想[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4 刘凤起;身处“世界屋脊” 矗立“云端”之上[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9年
5 王讯;西南铝公司已为C919项目先期提供700吨铝合金材料[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9年
6 张旭东;贵铝新型高端铝合金材料研发取得重要突破[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9年
7 过福权;铝合金列车更轻更快[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1年
8 记者 张建宪;国际一流铝合金材料基地将在镇江开建[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0年
9 马悍德;青海硬质铝合金材料开发获突破[N];中国质量报;2010年
10 记者 马悍德;青海硬质铝合金材料开发获突破[N];科技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