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疼痛患者生活质量及其相关心理和生理因素的研究
【摘要】:第一部分慢性疼痛患者生活质量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目的:了解非器质性慢性疼痛患者的疼痛特征、心理生理状况、生活质量的水平及特点,并探讨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以及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方法:选取139例非器质性慢性疼痛患者和115例正常健康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版简氏McGill疼痛问卷(SF-MPQ)、简氏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问卷(SF-12)、贝克抑郁自评问卷(BDI)、贝克焦虑自评问卷(BAI)、阿森斯失眠量表(AIS)分别测量受试的疼痛特征、生活质量、抑郁水平、焦虑水平及失眠情况。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路径分析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慢性疼痛组SF-MPQ总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12.962,P0.001), SF-MPQ感觉疼痛、情感疼痛两个子量表的得分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慢性疼痛组中有88例(63%)为痛得可怕或需要治疗,甚至是极度疼痛,44例(32%)为中度疼痛或疼痛不适,仅7例(5%)为轻微疼痛。慢性疼痛组的平均疼痛部位为3个,平均疼痛持续时间为每日12个小时,平均疼痛频率为每周6次。(2)慢性疼痛组SF-12总分及8个维度(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得分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不同疼痛程度、疼痛部位数目的慢性疼痛组SF-12总分有显著差异(P0.05)。(3)慢性疼痛组有76例(54.7%)存在抑郁,显著多于正常对照组(16.5%)(x2=39.131,P0.001)。慢性疼痛组的BDI总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8.999,P0.001)。(4)慢性疼痛组有21例(15.1%)存在焦虑,显著多于正常对照组(0.9%) (x2=16.127,P0.001)。慢性疼痛组的BAI总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9.555,P0.001)。(5)慢性疼痛组有116例(83.5%)存在失眠,显著多于正常对照组(20.9%)(x2=99.640,P0.01)。慢性疼痛组的AIS总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15.928,P0.001)。(6)慢性疼痛组的SF-MPQ(?)总分及SF-MPQ(?)情感疼痛、感觉疼痛两个子量表得分与BDI、BAI、AIS(?)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7)慢性疼痛组的SF-12总分及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维度与SF-MPQ(?)总分及SF-MPQ感觉疼痛、情感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程度四个子量表得分、疼痛部位数目、BDI、BAI、AIS(?)总分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生理职能维度与SF-MPQ情感疼痛、疼痛程度两个子量表得分、疼痛部位数目、BDI、BAI、AIS总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活力维度与SF-MPQ(?)总分及SF-MPQ感觉疼痛、情感疼痛、VAS三个子量表得分、疼痛部位数目、BDI、BAI、AIS(?)总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社会功能维度与SF-MPQ总分及感觉疼痛、情感疼痛、疼痛程度三个子量表得分、疼痛部位数目、BDI、BAI、AIS总分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情感职能维度与SF-MPQ(?)总分及感觉疼痛、情感疼痛两个子量表得分、疼痛部位数目、BDI、BAI、AIS总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精神健康维度与SF-MPQ情感疼痛、VAS两个子量表得分、疼痛部位数目两个子量表得分、BDI、BAI、AIS(?)总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8)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模型可解释慢性疼痛组SF-12改变的50.2%。自变量抑郁、失眠、VAS、疼痛部位数目对SF-12改变有影响,尤其以抑郁对SF-12的影响最为显著。
结论:(1)非器质性慢性疼痛患者平均有3个疼痛部位,每日持续12小时,每周6次,其中一半以上存在严重疼痛。(2)非器质性慢性疼痛患者的抑郁、焦虑、失眠水平均高于健康正常人群。(3)非器质性慢性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低于健康正常人群。(4)疼痛程度、疼痛特征(疼痛程度、疼痛部位数目)、抑郁、焦虑对非器质性慢性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影响,尤其以抑郁情绪的影响最为明显。
第二部分慢性疼痛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水平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目的:检测慢性疼痛组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并探讨慢性疼痛组血清IL-1水平与疼痛程度、抑郁水平、焦虑水平、失眠及生活质量的关系。
方法:抽取139例非器质性慢性疼痛组和115例正常对照组肘静脉血各5ml,以3000转/分钟的速度离心15分钟,分离血清后放入-70°C超低温冰箱保存待测。然后随机抽取其中60例慢性疼痛组和6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IL-1的血清水平。
结果:(1)慢性疼痛组的血清IL-1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12.149,P0.001)。(2)不同疼痛程度的慢性疼痛患者之间的血清IL-1浓度有显著性差异(P0.001)。轻微疼痛组的血清IL-1浓度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中度疼痛组的血清IL-1浓度显著低于极度疼痛组(P0.05)。(3)血清IL-1水平与简氏McGill疼痛问卷(SF-MPQ)、贝克抑郁自评问卷(BDI)、贝克焦虑自评问卷(BAI)、阿森斯失眠量表(AIS)总分均显著正相关(P0.05);血清IL-1水平与简氏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问卷(SF-12)总分及除活力维度之外的其它七个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
结论:(1)非器质性慢性疼痛患者的血清IL-1水平高于健康正常人群。(2)非器质性慢性疼痛患者的血清IL-1水平与疼痛程度、抑郁水平、焦虑水平、失眠呈正相关,IL-1水平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
|
|
|
|
1 |
戴红;;慢性疼痛的机制和处理原则[A];第九届全国软组织疼痛学术会议暨首届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软组织疼痛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
2 |
侯湘;;筋膜炎与慢性疼痛病[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六届年会论文摘要[C];2005年 |
3 |
邱宇洁;梁宜;方剑乔;房军帆;杜俊英;刘晋;;慢性疼痛的JNK信号转导通路机制的研究进展[A];2011浙江省针灸学会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
4 |
戴红;;慢性疼痛的机制和处理原则[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三次康复治疗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2年 |
5 |
崔庆凌;;运动系统慢性疼痛病人的心理变化及对策[A];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
6 |
卢俊杰;徐松泉;;伴慢性疼痛的抑郁症临床特征研究[A];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成立大会暨二○○八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
7 |
程瑞艳;;慢性疼痛与抑郁症[A];全国精神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研究新进展学习班、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
8 |
王洪艳;陈晓霞;;支持性心理治疗在慢性疼痛中的作用[A];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2003年康复医学发展论坛暨庆祝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
9 |
倪家骧;;慢性疼痛的微创介入治疗[A];全国中医药疼痛高峰论坛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成立大会会刊[C];2010年 |
10 |
崔庆凌;;运动系统慢性疼痛病人的心理变化及对策[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