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在Cr/V-RE/La_2O_3联合掺杂WC-Co合金烧结过程中的定向迁移行为与机理
【摘要】:稀土在硬质合金中定向迁移与在合金烧结体表面的富集现象在国际上尚未见其他类似报道。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主要集中在稀土独立掺杂WC-Co合金烧结过程中稀土的表面富集条件、富集形式与富集机理。前期研究结果表明,烧结过程中稳定存在于合金内部的高活性稀土在一定服役条件下可以向合金工具工作表面产生定向迁移,在工作表面原位形成Ln2O2S(Ln:稀土)薄膜,从而明显改善合金使用性能。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RE(RE:特指以La、Ce为主体成分,含Pr、Nd的高活性混合稀土)在Cr/V-RE联合掺杂WC-Co合金烧结过程中的定向迁移行为;La在Cr/V-La2O3联合掺杂WC-Co合金烧结过程中的定向迁移行为以及WC-Co合金烧结体表面稀土弥散相形成机理及其相成份、相结构影响机理与功能作用。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稀土在Cr/V联合掺杂WC-Co合金烧结过程中的定向迁移行为与机理研究,实现对稀土在硬质合金中定向迁移行为的有效控制。因La/Ce原子与W/Co原子的原子半径相差29.36~48.97%,如何激活与控制稀土在硬质合金烧结过程中的定向迁移行为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对稀土在硬质合金中作用机理研究、稀土改善硬质合金使用性能机理研究以及(自润滑)功能导向型高性能超细硬质合金的开发均具有重大意义。
选用RE-Co预合金粉与高纯纳米La2O3作为稀土掺杂原料;利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与光学显微镜,采用合金烧结体表面观察与分析法,结合合金内部组织结构观察与分析、合金热力学分析等手段,研究了稀土在Cr/V联合掺杂WC-Co合金烧结过程中的定向迁移行为与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对Cr/V-RE联合掺杂WC-Co合金,烧结过程中合金中的稀土可以产生定向迁移,在合金中呈弥散分布的稀土相中的部分La、Ce、Pr、Nd原子可以脱离其原始结合状态,通过定向迁移在合金烧结体表面形成新的稀土弥散相。对Cr//V-La2O3联合掺杂WC-Co合金,当合金为WC+β+η三相组织时,烧结过程中合金中的La可以产生定向迁移,在合金烧结体表面形成稀土弥散相。无论是以液态形式迁移还是以固态形式迁移,稀土原子/离子的定向迁移必须在合金内部体系(存在高活性游离C原子)与外部环境(烧结炉内气氛中存在S、O等微量杂质元素)同时满足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因此稀土原子/离子的迁移行为是可控的。同时满足在Co中具有较高溶解度以及高碳碳化物分解为低碳碳化物激活能低的碳化物均具有高活性游离C原子供给能力,因而可成为稀土迁移活性的激活基元。由于WC骨架结构的存在,即使稀土原子以液态形式迁移,也不可避免遇到WC迁移壁垒,因此稀土的原子极化是稀土原子/离子穿越WC晶格从而产生快速迁移的必要条件。存在稀土原子极化的条件下,由于La系收缩效应以及Ce4+、Pr4+离子的存在,当原子尺寸因素成为迁移速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时,与La比较,Ce、Pr、Nd具有快速迁移优势。WC-Co合金中稀土原子产生极化与定向迁移所需的激活能与掺杂稀土的原始活性有关。当WC-Co合金含碳量正常时,Cr、V高碳碳化物分解为低碳碳化物的驱动力降低,La2O3中La的迁移活性难以得到激发。随烧结炉内气氛中S相对逸度的增加,合金烧结体表面依次可形成LnCoO3、Ln2O2S、Ln2S3等稀土弥散相。因Ce2O2S与Ce2S3的ΛfGVO(单位体积生成自由能变化)明显较相应的La2O2S与La2S3低,在Cr/V-RE联合掺杂WC-Co合金的烧结过程中更有利于Ce2O2S或Ce2S3型晶体结构稀土弥散相的形成。在体系中S相对逸度较高的条件下,S向合金内部的迁移速度增加。与La、Pr、Nd相比,因Ce更易与S形成化合物,随着S原子的向合金内部迁移以及S原子与部分Ce原子的优先结合,Ce较La的定向迁移优势被削减,Ce原子的迁移总量降低。与此同时,迁移通道的开启有利于加快La的定向迁移速度,因此导致了合金烧结体表面高La/Ce比Ln2S3弥散相的形成。合金表面原位形成的稀土弥散相具有较好的耐磨性,与合金基体具有较好的结合强度,能赋予合金自润滑功能与高耐热性能。
|
|
|
|
1 |
程涛;汪重露;;纳米硬质合金的研究进展[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2006年03期 |
2 |
庞广兴;WC-Co合金在烧结过程中自行碳的校正[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1991年02期 |
3 |
邱智海;WC-Co硬质合金中的添加剂[J];硬质合金;2004年02期 |
4 |
路宇;;CJ—70排气阀堆焊Co—02合金层[J];新技术新工艺;1991年01期 |
5 |
黄久贵,李宁,蒋丽敏,周德瑞;镀锡板耐蚀性研究及进展[J];电镀与环保;2003年06期 |
6 |
张立学,金志浩,宫本钦生;金刚石颗粒弥散WC-Co复合物的烧结及其韧化[J];复合材料学报;2004年01期 |
7 |
汤志新;仵亚婷;刘磊;何美凤;胡文彬;;AlCl_3-NaCl熔盐扩散增强纯镁耐腐蚀性的研究[J];腐蚀与防护;2009年02期 |
8 |
李志林;朱丽慧;卞凯强;;板状WC晶种加入对硬质合金性能的影响[J];硬质合金;2009年03期 |
9 |
段鹏,刘宗德,张瑛华,蒲泽林;电热爆炸喷涂WC-Co合金的电学特性研究[J];中国表面工程;2003年04期 |
10 |
陈宏昌;;氧-乙炔焰堆焊轴瓦合金[J];焊接;1975年05期 |
11 |
宣天鹏,邓宗钢,方景礼;热处理对化学镀Ni—2.5%B合金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1988年04期 |
12 |
杨德华,吴宝善;45~#钢激光铬钼合金层性能的研究[J];中国激光;1991年08期 |
13 |
安赤兵;浇注大型巴氏合金轴瓦的经验[J];机械工人.热加工;1991年08期 |
14 |
张刚;邓真红;陆柱;;新的铝合金表面化学镀镍磷合金前处理工艺及镀层性能的研究(续完)[J];电镀与环保;1992年04期 |
15 |
陈昌荣;纤维增强塑料-铝合金层合板分析[J];纤维复合材料;1995年04期 |
16 |
翟光杰,刘家浚;稀土元素对提高镍基喷焊合金层耐磨性的效果[J];中国稀土学报;1996年02期 |
17 |
谷云彦,殷魁,李建平,吕荣;加热炉构件热浸渗铝[J];金属热处理;1997年03期 |
18 |
逄淑杰,张英梅,吴连波;T8 钢表面 Ni-Cr-Si-B 激光合金化[J];吉林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2期 |
19 |
顾卫标,汤淳渊,罗启富;45钢激光表面合金化层性能研究[J];机械工程材料;1998年06期 |
20 |
于媛,范晓艳,戴晓敏,吕鹤;铝基体上化学镀Ni-P合金层组织结构的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