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稀土在Cr/V-RE/La_2O_3联合掺杂WC-Co合金烧结过程中的定向迁移行为与机理

吴厚平  
【摘要】:稀土在硬质合金中定向迁移与在合金烧结体表面的富集现象在国际上尚未见其他类似报道。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主要集中在稀土独立掺杂WC-Co合金烧结过程中稀土的表面富集条件、富集形式与富集机理。前期研究结果表明,烧结过程中稳定存在于合金内部的高活性稀土在一定服役条件下可以向合金工具工作表面产生定向迁移,在工作表面原位形成Ln2O2S(Ln:稀土)薄膜,从而明显改善合金使用性能。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RE(RE:特指以La、Ce为主体成分,含Pr、Nd的高活性混合稀土)在Cr/V-RE联合掺杂WC-Co合金烧结过程中的定向迁移行为;La在Cr/V-La2O3联合掺杂WC-Co合金烧结过程中的定向迁移行为以及WC-Co合金烧结体表面稀土弥散相形成机理及其相成份、相结构影响机理与功能作用。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稀土在Cr/V联合掺杂WC-Co合金烧结过程中的定向迁移行为与机理研究,实现对稀土在硬质合金中定向迁移行为的有效控制。因La/Ce原子与W/Co原子的原子半径相差29.36~48.97%,如何激活与控制稀土在硬质合金烧结过程中的定向迁移行为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对稀土在硬质合金中作用机理研究、稀土改善硬质合金使用性能机理研究以及(自润滑)功能导向型高性能超细硬质合金的开发均具有重大意义。 选用RE-Co预合金粉与高纯纳米La2O3作为稀土掺杂原料;利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与光学显微镜,采用合金烧结体表面观察与分析法,结合合金内部组织结构观察与分析、合金热力学分析等手段,研究了稀土在Cr/V联合掺杂WC-Co合金烧结过程中的定向迁移行为与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对Cr/V-RE联合掺杂WC-Co合金,烧结过程中合金中的稀土可以产生定向迁移,在合金中呈弥散分布的稀土相中的部分La、Ce、Pr、Nd原子可以脱离其原始结合状态,通过定向迁移在合金烧结体表面形成新的稀土弥散相。对Cr//V-La2O3联合掺杂WC-Co合金,当合金为WC+β+η三相组织时,烧结过程中合金中的La可以产生定向迁移,在合金烧结体表面形成稀土弥散相。无论是以液态形式迁移还是以固态形式迁移,稀土原子/离子的定向迁移必须在合金内部体系(存在高活性游离C原子)与外部环境(烧结炉内气氛中存在S、O等微量杂质元素)同时满足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因此稀土原子/离子的迁移行为是可控的。同时满足在Co中具有较高溶解度以及高碳碳化物分解为低碳碳化物激活能低的碳化物均具有高活性游离C原子供给能力,因而可成为稀土迁移活性的激活基元。由于WC骨架结构的存在,即使稀土原子以液态形式迁移,也不可避免遇到WC迁移壁垒,因此稀土的原子极化是稀土原子/离子穿越WC晶格从而产生快速迁移的必要条件。存在稀土原子极化的条件下,由于La系收缩效应以及Ce4+、Pr4+离子的存在,当原子尺寸因素成为迁移速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时,与La比较,Ce、Pr、Nd具有快速迁移优势。WC-Co合金中稀土原子产生极化与定向迁移所需的激活能与掺杂稀土的原始活性有关。当WC-Co合金含碳量正常时,Cr、V高碳碳化物分解为低碳碳化物的驱动力降低,La2O3中La的迁移活性难以得到激发。随烧结炉内气氛中S相对逸度的增加,合金烧结体表面依次可形成LnCoO3、Ln2O2S、Ln2S3等稀土弥散相。因Ce2O2S与Ce2S3的ΛfGVO(单位体积生成自由能变化)明显较相应的La2O2S与La2S3低,在Cr/V-RE联合掺杂WC-Co合金的烧结过程中更有利于Ce2O2S或Ce2S3型晶体结构稀土弥散相的形成。在体系中S相对逸度较高的条件下,S向合金内部的迁移速度增加。与La、Pr、Nd相比,因Ce更易与S形成化合物,随着S原子的向合金内部迁移以及S原子与部分Ce原子的优先结合,Ce较La的定向迁移优势被削减,Ce原子的迁移总量降低。与此同时,迁移通道的开启有利于加快La的定向迁移速度,因此导致了合金烧结体表面高La/Ce比Ln2S3弥散相的形成。合金表面原位形成的稀土弥散相具有较好的耐磨性,与合金基体具有较好的结合强度,能赋予合金自润滑功能与高耐热性能。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程涛;汪重露;;纳米硬质合金的研究进展[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2006年03期
2 庞广兴;WC-Co合金在烧结过程中自行碳的校正[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1991年02期
3 邱智海;WC-Co硬质合金中的添加剂[J];硬质合金;2004年02期
4 路宇;;CJ—70排气阀堆焊Co—02合金层[J];新技术新工艺;1991年01期
5 黄久贵,李宁,蒋丽敏,周德瑞;镀锡板耐蚀性研究及进展[J];电镀与环保;2003年06期
6 张立学,金志浩,宫本钦生;金刚石颗粒弥散WC-Co复合物的烧结及其韧化[J];复合材料学报;2004年01期
7 汤志新;仵亚婷;刘磊;何美凤;胡文彬;;AlCl_3-NaCl熔盐扩散增强纯镁耐腐蚀性的研究[J];腐蚀与防护;2009年02期
8 李志林;朱丽慧;卞凯强;;板状WC晶种加入对硬质合金性能的影响[J];硬质合金;2009年03期
9 段鹏,刘宗德,张瑛华,蒲泽林;电热爆炸喷涂WC-Co合金的电学特性研究[J];中国表面工程;2003年04期
10 陈宏昌;;氧-乙炔焰堆焊轴瓦合金[J];焊接;1975年05期
11 宣天鹏,邓宗钢,方景礼;热处理对化学镀Ni—2.5%B合金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1988年04期
12 杨德华,吴宝善;45~#钢激光铬钼合金层性能的研究[J];中国激光;1991年08期
13 安赤兵;浇注大型巴氏合金轴瓦的经验[J];机械工人.热加工;1991年08期
14 张刚;邓真红;陆柱;;新的铝合金表面化学镀镍磷合金前处理工艺及镀层性能的研究(续完)[J];电镀与环保;1992年04期
15 陈昌荣;纤维增强塑料-铝合金层合板分析[J];纤维复合材料;1995年04期
16 翟光杰,刘家浚;稀土元素对提高镍基喷焊合金层耐磨性的效果[J];中国稀土学报;1996年02期
17 谷云彦,殷魁,李建平,吕荣;加热炉构件热浸渗铝[J];金属热处理;1997年03期
18 逄淑杰,张英梅,吴连波;T8 钢表面 Ni-Cr-Si-B 激光合金化[J];吉林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2期
19 顾卫标,汤淳渊,罗启富;45钢激光表面合金化层性能研究[J];机械工程材料;1998年06期
20 于媛,范晓艳,戴晓敏,吕鹤;铝基体上化学镀Ni-P合金层组织结构的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锋;李玉文;马莉;;铝合金化学镀Ni-P合金层退除工艺研究[A];2002电子产品防护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赵世贤;宋晓艳;魏崇斌;刘雪梅;张久兴;;放电等离子烧结不同粒径匹配混合粉末制备超细晶WC-Co硬质合金块体[A];2009全国粉末冶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王兴林;;关于纯Ni、纯Co及WC-Co硬质合金比饱和磁化强度值探讨(Ⅱ)[A];合作 发展 创新——2008(太原)首届中西部十二省市自治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赖奂汶;黄清安;;镀Zn及其合金层无铬稀土盐钝化研究的进展[A];全国镀膜与表面精饰低碳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林晨光;曹瑞军;李艳;;含Cr_3C_2超细WC-Co硬质合金烧结过程中微观组织结构的演变[A];2009全国粉末冶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杜艳玲;万永健;于光远;许用会;武海红;;浅析镀层界面反应及组织结构[A];河北省2010年炼钢—连铸—轧钢生产技术与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C];2010年
7 ;碳化钨(WC-Co)涂层瓦楞辊项目[A];广东省材料研究学会部分单位会员成果汇编[C];2005年
8 刘雪梅;宋晓艳;张久兴;赵世贤;魏君;;放电等离子烧结试样中温度分布的计算及应用[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10)[C];2007年
9 魏崇斌;宋晓艳;赵世贤;张立;刘文彬;;超细WC-Co复合粉原位反应合成及其烧结致密化[A];2009全国粉末冶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陈楚轩;黄鸿宇;;WC-Co硬质合金的相对磁饱和[A];建国60周年中国钨业科技进步与发展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厚平;稀土在Cr/V-RE/La_2O_3联合掺杂WC-Co合金烧结过程中的定向迁移行为与机理[D];中南大学;2011年
2 王振霞;钛合金表面Ni改性层韧性及耐磨性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3 毕广利;Mg-Dy-Zn合金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变形机理[D];吉林大学;2011年
4 毛丽贺;医用镁钙锌合金成分设计及表面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5 容幸福;三阴极离子渗镀技术及其在纯钛及钛合金上形成金属碳化物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3年
6 顾冬冬;激光烧结铜基合金的关键工艺及基础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7 秦林;采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提高Ti6Al4V合金摩擦学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8 姜勇;WC-Co类硬质合金的疲劳性能及应力分析方法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9 罗素琴;Mg-Zn-Zr-Y合金固溶强化和第二相强化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10 吴长军;合金元素对硅反应性的抑制作用及相关相平衡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洪津;机械合金化制备Cu-Co-Cr合金高温化学稳定性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丛伟;冷轧和熔焊对Fe-Al合金层组织结构及高温抗氧化性能的影响[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3 李文川;Al-Cr合金涂层的制备及氧化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闫凯;TZM合金高温抗氧化涂层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5 胡星;ZTi60合金微弧氧化工艺及其膜层腐蚀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6 郑兰兰;Al_2O_3陶瓷表面激光铜基合金化的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7 唐忠婷;机械合金化法制备MCrAlY涂层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8 张浩泽;微波烧结WC-Co合金脱碳控制及VC对其组织和性能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2年
9 刘臣;GH4169G合金的组织结构与蠕变行为[D];沈阳工业大学;2012年
10 王华;微量Ce及热处理对Al-Cu-Li-Mg-Ag-Zr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四川 刘焱彬;DVD±RW光盘起死回生术[N];电脑报;2006年
2 ;防腐涂层[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4年
3 记者 张远平;延长排气阀寿命新工艺开发成功[N];中国船舶报;2007年
4 胡瑞媛;酸性水果罐头铁质量分析[N];中国包装报;2005年
5 肖英龙;表面高性能不锈钢及其用途[N];世界金属导报;2003年
6 朱久发;日本镀锡板无铬表面处理技术[N];世界金属导报;2007年
7 钱铮;日本开发出乙醇制氢新设备[N];经济参考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王娅莉;节能产品引领质量新潮[N];中国质量报;2005年
9 徐刚;烧结过程自动控制技术演技研究通过鉴定[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10 陈昌杰 张珏;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生产易开封(易剥离型)薄膜的优良基材[N];中国包装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