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绩效管理体系的研究与设计
【摘要】:伴随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投入不断增长,规模迅速扩大。为了提高办学效益和提升整体管理水平,许多高校开始引入绩效管理。但目前高校绩效管理缺乏一套完整、公认的理论方法支持,很多高校对绩效管理了解不够,实践经验不足,有些直接套用企业的绩效管理模式,有些根据经验或评价目的选取考核指标,更多的是绩效管理过程难以实施或流于形式。
本文首先对我国高校绩效管理的应用以及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和分析,并总结出亟待解决的三大类问题,作为研究重点。第一,高校绩效管理尚缺乏完整、科学的框架和相对应的有效实施工具,缺乏一种可以把高校战略分解、流程优化以及利益相关者利益平衡融为一体的方法。第二,高校绩效管理需要基于战略分解的绩效评价指标系统和科学绩效考核框架,以促进高校组织绩效的循环提升。第三,高校现有绩效管理体系没有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缺乏推动绩效管理的内在动力和自我发展与改进的外在动力。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SSM、绩效管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3E理论、组织结构理论、定量方法等为基础,研究探索适合于高校组织结构特点的绩效管理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基于高校战略目标和流程优化、科学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平衡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思想和方法贯穿始终的较为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
高校绩效管理体系是建立在符合高校的组织结构特点的绩效管理理论框架基础上的。运用SSM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从战略层面和利益相关者利益平衡出发,明确高校的战略定位,结合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应用SSM方法,分解组织战略,构建概念模型,收集反馈信息,做必要的流程再造,基于3E理论提取绩效考核指标,并在平衡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基础上,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通过绩效计划制定、绩效面谈与辅导、绩效考核与评价、绩效激励与反馈等步骤的完成,构建一个较完整的、系统的高校绩效管理体系。
最后通过实证研究,验证该体系的可行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绩效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并期望在高校乃至非营利性公共部门得以发展和完善。
本文在以下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尝试性创新:
1)将软系统方法论(SSM)方法运用于高校绩效管理体系框架构建和实施方案设计。从高校组织战略和目标出发,初步形成具有系统性、逻辑连贯性和可操作性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整个绩效管理体系的基础,也为高校绩效管理提供一种新的理论研究方法。通过战略分解、流程优化、绩效指标选取、指标定权以及绩效评价表的构成等环节的实际操作,为高校绩效管理的实践者提供实用的操作方法来实施绩效管理。
2)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平衡利益相关者的思想和方法贯穿于高校绩效管理体系构建及整个实施过程,以增强绩效管理的推动力和实效性。通过分析高校基于战略执行的关键利益相关者,针对高校教师个体和群体特征,归纳出平衡利益相关者利益需求的方法和路径,并在绩效管理实证中得以验证和运用。
3)基于明茨伯格的组织结构理论构建了“战略高层—核心运作单元—支持结构—技术结构—中间线”为组织构架的高校绩效管理框架。在此基础上融入平衡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思想和方法,并将SSM系统分析方法贯穿始终,形成了与高校横向纵向协调模式相适应、以运作核心(院系所)为主体的高校绩效管理体系。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实证研究,验证构建的高校绩效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给出了较完整的高校绩效管理方法和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