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发动机单晶叶片的多轴低周疲劳研究
【摘要】:单晶高温合金具有优异的高温力学性能,是制造先进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主要材料。涡轮叶片工作在高温、高压和高转速的环境中,并且受到反复的疲劳载荷作用,疲劳断裂是引起叶片断裂的一个主要原因。本文将晶体塑性理论和非线性运动硬化规律应用于低周疲劳研究,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国内第一代镍基单晶高温合金DD3,以航空发动机单晶叶片为研究对象,对其单轴、多轴疲劳等多种疲劳形式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以期探索一种合理有效的航空发动机单晶叶片低周疲劳本构模型。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1.在Hill屈服准则基础上,考虑单晶材料剪应力分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屈服的影响,提出一个更适合单晶的屈服准则(简称SC屈服准则),SC屈服准则能更精确地预测DD3三个主要承载方向的屈服应力。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基于晶体塑性理论和非线性运动硬化的航空发动机单晶叶片低周疲劳本构模型(简称NLDH本构模型),并给出了NLDH本构模型中运动硬化背应力、参考剪应力、分解剪切应力的确定方法,开发了基于有限元软件ABAQUS的用户子程序,实现了SC屈服准则和NLDH本构模型数值模拟工具的开发。
2.应用NLDH本构模型对DD3单晶三种晶体取向的单轴低周疲劳标准试样的应力-应变响应进行了模拟,并开展了相应的试验研究。有限元分析方法模拟的应力-应变曲线和试验结果非常吻合,证明了NLDH本构模型在单晶单轴低周疲劳预测中的应用可行性。试验结果还表明:DD3单晶合金的单轴低周疲劳具有显著的各向异性,以[111]取向的寿命最长,[001]取向次之,[011]取向的寿命最短。此外,本文还首次探讨了棘轮效应对单晶低周疲劳寿命的影响。
3.应用NLDH本构模型对带切口的DD3单晶试样低周疲劳应力-应变响应进行了模拟,并开展了不同温度和应力比条件下的带切口单晶试样的低周疲劳行为的试验研究。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试样的切口尖端都存在着应力松弛现象,应力松弛的程度受加载条件和应力集中程度的影响,应力松弛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弱疲劳裂纹的扩展速率,从而延长疲劳寿命。同时,切口尖端出现了明显的棘轮效应,当塑性变形累积增加到一定的程度,切口就会有裂纹启裂直至试样最后断裂。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温度和应力比条件下,切口疲劳寿命受应力集中程度和加载条件的共同影响,这与有限元分析结果是一致的。因此,在分析某一部件切口位置的疲劳寿命时,必须把部件切口部位的应力集中程度和其实际受力情况进行综合考虑。此外,采用有限元计算结果预测的切口试样低周疲劳寿命与试验得到的低周疲劳寿命基本一致,证明了NLDH本构模型可以应用到多轴应力状态下的低周疲劳行为研究。
4.利用正交优化试验设计方法进行了非标准DD3单晶薄壁圆筒试样拉-扭复合加载下的试验方案设计,首次进行了非标准DD3单晶薄壁圆筒试样的设计和加工。首次进行了非标准DD3单晶薄壁圆筒试样的拉-扭复合加载低周疲劳试验,并利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了断口,对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全面深入地分析。利用NLDH本构模型对薄壁圆筒试样-多轴应力下的低周疲劳行为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和寿命预测,有限元模拟结果能在一定程度反映拉-扭加载下的低周疲劳行为特性,寿命预测也有较高的准确度,这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提出的NLDH本构模型在多轴低周疲劳分析中的可行性。
5.采用国外先进的XactLIFETM系统和本文提出的NLDH本构模型分别对某单晶涡轮叶片出现的裂纹故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两系统都能较为准确的预测该涡轮叶片的断裂位置。但XactLIFETM系统分析认为蠕变是裂纹形核的主要驱动力。而NLDH本构模型预测的断裂模式是疲劳断裂,这与该单晶涡轮叶片的断裂形貌更为一致,说明本文提出的NLDH本构模型可以更好的描述镍基单晶涡轮叶片的断裂机理。
|
|
|
|
1 |
范志超
,蒋家羚;16MnR中温环境下应力控制的低周疲劳行为研究(一)[J];压力容器;2002年11期 |
2 |
张嵘峰;胡丰梁;张少雄;;两种低周疲劳计算方法的应用比较[J];船海工程;2008年02期 |
3 |
蔡力勋;陈旭;;用于多轴低周疲劳试验与分析的MTS应用软件研究[J];机械强度;1992年04期 |
4 |
盛光敏,龚士弘,彭侃;高应变低周疲劳的能量分析方法[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6期 |
5 |
张以增,李国琛,徐明英,杜明亮,樊卫东;低碳钢的大应变低周疲劳[J];机械强度;1995年04期 |
6 |
张安哥,谢敏;低周疲劳失效寿命估算[J];机械工程材料;1996年01期 |
7 |
叶笃毅,王德俊,平安;低周疲劳中结构钢的宏观与细观变形行为[J];钢铁研究学报;1996年03期 |
8 |
刘元镛,郝瑞漳,石荣;航空用 AF1410 钢的低周疲劳特性及其扩展速率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
9 |
洪鹤,孙家仲,陈立佳;镍基高温合金GH4049的高温低周疲劳行为[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
10 |
孟令广,黄若;涡轮增压器自循环低周疲劳试验装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年08期 |
11 |
丰崇友;王兴国;于海生;佟立丰;刘义虎;;纯钛BT1-0低周疲劳损伤机理的研究[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12 |
李家锋;;水管锅炉锅筒低周疲劳寿命计算[J];广东电力;2007年09期 |
13 |
郑凌凌;宋儒将;;转炉余热锅炉运行实践及其改造思路[J];有色设备;2010年04期 |
14 |
赵钦新;夏长江;;水冷振动炉排锅炉锅筒接管的疲劳分析[J];工业锅炉;1993年02期 |
15 |
李影,于慧臣,张国栋,李嘉荣,吴学仁;高温下拉伸保载对DD6单晶合金低周疲劳行为的影响[J];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2005年01期 |
16 |
陈立杰;冮铁强;谢里阳;;低循环疲劳寿命预测的幂指函数模型[J];机械强度;2006年05期 |
17 |
韩芸;崔维成;黄小平;吴有生;;大型船舶结构的疲劳强度校核方法[J];中国造船;2007年02期 |
18 |
孔文涛;;低周疲劳对压力容器的影响[J];甘肃科技;2008年03期 |
19 |
党霆;陈成澍;陶佑卿;;常温及低温下奥氏体不锈钢低循环变形行为的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91年03期 |
20 |
龚士弘,盛光敏,李毅,韦树莲,孙恒志,南天越,刘文彦;压力容器钢16MnR在地震载荷下的低周疲劳性能[J];钢铁;1995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