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泥石流灾变控制与模型化分析方法

苏志满  
【摘要】:泥石流减灾主要遵循“疏导、拦挡、排导”等灾前防御理念,但分析方法体系尚不完善,有些方法偏于经验性。若能够为泥石流灾前防御及灾后响应备灾等主动式减灾提供理论分析模型,将有助于推行主动式减灾,更好地实现“防止灾害于发生之前,减少损失于发生之后”。围绕泥石流减灾的模型化分析问题,依托雅泸高速公路的泥石流减灾项目,以及M8.0汶川地震和M9.0东日本地震的泥石流、碎屑流等灾害的科学考察项目,探讨更为规范的、定量化程度更高的、适合工程应用的泥石流减灾分析模型。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 (1)采用系统论和控制论的模型概念和方法,规范化泥石流减灾分析模型的建立,形成了泥石流减灾分析的一些基本模型,涉及泥石流的灾害损失预测和灾情估测、减灾效果预测、减灾方案优化问题; (2)泥石流灾害损失计算模型的研究中,类比材料破坏的强度条件公式,建立了泥石流灾变损失与灾变影响因素的关系表达式,即泥石流灾变模型。该模型从理论上验证了风险模型中危险性与易损性相乘关系的合理性,同时揭示了承灾区场地条件对泥石流灾变风险的影响作用,能够用于风险预测和灾情估测; (3)考虑泥石流减灾措施对灾变影响因素的调节效果,建立了泥石流灾变控制模型,并在数学规划方法的框架下,提出了泥石流灾变控制优化分析模型、基本灾变控制模式,以及可行方案集分析方法,为泥石流减灾效果分析、减灾方案的提出及优化提供了一条较为便利的理论途径; (4)在泥石流减灾分析的基础理论问题上,探讨了泥石流启动现象和阻力规律,指出了泥石流启动与运动的相关性,并将泥石流启动与运动作为整体考虑,推导了基于动量守恒的泥石流运动糙率公式,为糙率系数的确定提供了一种较为客观的理论方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蒋忠信;西南山区暴雨泥石流沟简易判别方案[J];自然灾害学报;1994年01期
2 张友谊;胡卸文;吕小平;王华;;柳洪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其防治对策[J];铁道建筑;2007年03期
3 罗向奎;陈鹏;;重庆市泥石流特征及防治对策[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4 A.E.Scheidegger;艾南山;;武都地区的滑坡和泥石流[J];水土保持学报;1987年02期
5 陈循谦;;云南小江流域的泥石流灾害[J];灾害学;1990年02期
6 文安邦,张信宝,张一云,徐家云,白立新;云南东川泥石流沟与非泥石流沟~(137)Cs示踪法物源研究[J];泥沙研究;2003年04期
7 陈宁生;崔鹏;刘中港;韦方强;;基于黏土颗粒含量的泥石流容重计算[J];中国科学E辑;2003年S1期
8 李秀珍;刘希林;苏鹏程;;四川凉山州安宁河流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5年04期
9 李泳;刘晶晶;陈晓清;胡凯衡;;泥石流流域的概率分布[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庾莉萍;;东川红土地:激情燃烧的召唤[J];防灾博览;2008年02期
11 卢铖昀;王士革;汪阳春;严冬春;林明安;;四川省宁南县石洛沟泥石流灾害及防治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2008年03期
12 张建奇;;燕儿沟泥石流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甘肃科技纵横;2009年01期
13 ;热点追踪[J];新建筑;2010年05期
14 孙黎丽;李波;刘江波;;云南省大关县泥石流形成条件及防御对策研究[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7年04期
15 原立峰;;基于SVM的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研究[J];地理科学;2008年02期
16 刘兆文;魏明建;葛永刚;李东旭;潘宝林;;蒋家沟流域现代泥石流物质选频光释光特征初步研究[J];核技术;2009年02期
17 孙晓勇;陈洪凯;;泥石流V型排导槽计算方法[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18 程尊兰;洪勇;黎晓宇;;青藏高原典型冰湖溃决泥石流预警技术[J];山地学报;2011年03期
19 王兴义;;三峡库区泥石流灾害的防治[J];才智;2011年13期
20 魏明建;葛永刚;刘兆文;蔡茂堂;王均平;潘宝林;;泥石流堆积物质释光退火机制研究进展[J];山地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俊杰;;泥石流地区隧道位置选择[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2 炎杉杉;张伟兵;杨志勇;;汶川地震引发泥石流的特征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11年卷(下册)[C];2011年
3 康志成;杨仁文;;泥石流的动力地质过程[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4 严璧玉;;成昆铁路北段峡谷区潜在型泥石流[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5 田孝诚;徐勤;;对我国北方山区铁路泥石流的初步认识与选线体会[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6 王宇丰;;遥感技术在成昆铁路沙湾至泸沽泥石流普查与动态研究中的效果[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三)[C];1992年
7 柏永岩;彭静;;绵竹清平文家沟泥石流监测方案设计[A];2011四川省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8 金宝森;;浅谈我国泥石流分布情况与防治——民政部门应对舟曲泥石流所采取的措施[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9 马喜;;河南省泌阳县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中册)[C];2008年
10 纪海锋;谢洪毅;陈长江;;孔泥巴沟泥石流形成机制及动力学特征分析[A];2011四川省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志满;泥石流灾变控制与模型化分析方法[D];中南大学;2011年
2 樊赟赟;泥石流动力过程模拟及特征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3 张晨;基于非线性系统的金沙江攀西河段水系形态及泥石流危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杨鑫;基于3S技术的汶川强震区潜在突发性泥石流危险性区划及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5 徐黎明;基于突变理论的乌东德水电站近坝区泥石流风险评价与防治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夏添;震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及预警减灾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7 刘江川;泥石流数学模型构建及危险性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8 陈中学;粘土颗粒含量对蒋家沟泥石流启动影响及成灾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9 李朝安;山区铁路沿线泥石流监测与预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10 孟凡奇;基于GIS的泥石流预测预报[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巧刚;密云西北部山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王昱;山区沿河公路路基在泥石流作用下破坏机制与防护技术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3 易静;泥石流对成兰铁路镇江关车站影响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4 蒲达成;汶川震区典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分析及防治措施探讨[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5 韩林;泥石流暴发频率与其形成区颗粒粒径的关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6 鲁科;泥石流暴发频率与其形成区岩性的相关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7 白雪峰;太原市山西虎峪沟泥石流诱发机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8 刘欣宇;人工神经网络在泥石流预测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9 任金龙;基于支持向量的铁路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贾世涛;拦沙坝对泥石流调控机制的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立彬;专家:泥石流防不胜防,因此须防上加防[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2 杨建 罗会江 记者 刘云云;映秀红椿沟泥石流应急治理主体工程完工[N];四川日报;2011年
3 刁建钟 李莉莎 记者 刘小波;135地质队 完成地质灾害勘查[N];泸州日报;2008年
4 记者 赵梅;舟曲泥石流监测预警项目建设启动[N];甘肃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高文;重回清平[N];农民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罗会江 本报特约记者 金光;攻克世界难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刘维;用责任为大地疗伤[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王代林;600米断道上的10日拼搏[N];四川日报;2011年
9 记者 朱国亮 宋常青 王艳明;月圆村村民:想明白了,也站起来了[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10 徐连欣;泥石流瞬间暴发的灾难[N];兰州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