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动静组合加载下岩石力学特性和动态强度准则的试验研究

宫凤强  
【摘要】:针对目前深部硬岩矿山开采的特点和深部岩石力学实验与理论研究相对还不足这一现状,开展动静组合加载下岩石力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改进的动静组合加载装置,对受不同预应力状态下的岩石开展了冲击载荷下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关的理论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性成果如下: (1)定义了应力波峰值因子和应力波上升沿时间因子两个系数,利用三维数值模拟,从弹性杆的轴向和径向传播两个方面,分析了矩形波、三角波和半正弦波在5种不同直径SHPB中的传播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针对大直径(≥50mm)的SHPB装置,半正弦应力波在传播过程中能够较好的满足一维应力假定。 (2)根据应力波在弹性杆和岩石试样内的透反射规律,给出了利用反射系数和应力波在试样间来回传播最低次数获得应力差相对值的查值表。提出了岩石波速跟岩样最大长度之间存在二次函数关系式,为具体试验条件下确定岩石试样尺寸提供了一种参考方法。 (3)对均质砂岩进行的动态单轴抗压试验结果标明:岩石在应变率低于102/s情况下,抗压强度的增加跟应变率的量级成正比;在高于应变率102/s时,岩石的抗压强度增加趋势跟应变率的1/3次方成正比。冲击时存在着岩石吸能为零的临界入射能,当入射能小于临界入射能时,岩石内部不参与能量的吸收。 (4)动三轴试验中围压相同时,岩石在应变率低于102/s情况下抗压强度的增加跟应变率的量级成正比。在应变率102/s时,岩石的抗压强度增加趋势跟应变率的1/3次方成正比。在应变率一定时,岩石的抗压强度会随着围压的增大基本呈线性关系显著增大。对于动三轴冲击试验,存在着临界入射能和临界应变率。 (5)一维动静组合加载试验中,相同应变率下,动静组合加载抗压强度会随着轴压比的增加出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大约会在轴压比为0.6~0.7时达到最大值。在相同轴压下,抗压强度会随着应变率的增加而增加,呈现指数函数关系。一维动静组合加载破坏试验中,岩石对外界动能的响应受轴压比影响很大。在轴压比递增的情况下,先后会经历“吸收能量-释放能量-吸收能量”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可以较好的解释高应力下岩石的动态强度递增、岩爆发生和诱导致裂三者之间的互相转化机制,对深部岩石工程的实践可以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6)在三维动静组合冲击加载试验中,同一应变率下,当围压一定时,岩石的抗压强度都会随着轴压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围压为5MPa时,岩石的抗压强度跟无围压情况下差别不大。但是当围压增大到10MPa,岩石的抗压强度会有较大提高。在轴压一定时,随着围压的增大,抗压强度有增大的趋势。 (7)根据圆盘对心受力的弹性解以及岩石材料受拉过程中线弹性变化的特点,基于微积分原理,分别得到了常规劈裂和冲击劈裂试验中拉伸弹模的解析算法。劈裂试验的结果表明,在低于应变率102/s的范围内,抗拉强度增加比较缓慢,强度增加跟应变率的对数值呈线性关系。在高于应变率102/s内,抗拉强度迅速增加,强度增加跟应变率的1/3次方呈线性关系。利用高速摄像仪对动态劈裂过程进行了记录,证实了劈裂起始位置是从加载方向试样中心位置开始的。并对动态冲击下的劈裂破坏发展模式进行了讨论。 (8)通过对动态单轴压缩、三轴压缩和拉伸试验数据的整理分析,并结合莫尔-库伦准则、霍克-布朗准则和格里菲斯准则的原理,给出了不同应变率范围内动态莫尔-库伦准则、动态霍克布朗准则的具体表达形式。研究结果表明,在低应变率情况下,动态莫尔-库伦准则和动态霍克布朗准则均适用,但是格里菲斯准则判别结果误差很大。在高应变率情况下,动态莫尔-库伦准则比较适用,格里菲斯准则仅适用于判别高应变率单轴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金汉平;岩石变形的特性及其时间因素(续)[J];力学学报;1977年01期
2 张拴宏;对磁组构在岩石变形分析应用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华南地质与矿产;1999年04期
3 刘俊来,刘正宏,徐仲元,陈华;上部地壳岩石变形与方解石质岩石的低温流动[J];世界地质;2000年03期
4 陈通;黎源;;岩爆的分析与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8年05期
5 申剑坤;秦柳;张良华;;压力衰竭对储层岩石影响的现状报告[J];国外油田工程;2010年09期
6 刘俊来;上部地壳岩石流动与显微构造演化——天然与实验岩石变形证据[J];地学前缘;2004年04期
7 祖烨;郭文武;;岩石声发射信号AR模型谱分析[J];人民长江;2006年11期
8 赵中岩;压溶——一个重要的地质变形机制[J];岩石学报;1986年04期
9 曾正文,马瑾,刘力强,刘天昌;岩石破裂扩展过程中的声发射b值动态特征及意义[J];地震地质;1995年01期
10 陈柏林,董法先;江西大背坞地区韧性剪切带中岩石变形与矿物变化的关系[J];矿物岩石;1999年01期
11 姚大全;岩石变形所反映的地震作用过程——第13届国际变形机理、流变学和构造学学术会议概述[J];国际地震动态;2001年07期
12 金振民;高温高压岩石变形实验及其地球动力学的意义[J];地质科技情报;1988年03期
13 石磊,黄维平,孟宪刚;岩石变形图像分析的计算机统计方法初探[J];地质力学学报;1998年03期
14 丁戈;澳研制出高温高压岩石变形模拟测试机[J];全球科技经济了望;1998年10期
15 吉随旺,张倬元,邓荣贵,宋光润,王凌云,陈强;川中红色砂泥岩岩石力学特性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0年01期
16 ;简讯[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2年02期
17 颜玉定,李健康,廖远群;岩石变形实验中的微破裂与地震的联想[J];华南地震;1996年01期
18 刘培洵,刘力强,陈顺云,陈国强,马瑾;地表岩石变形引起热红外辐射的实验研究[J];地震地质;2004年03期
19 柏美祥,巴吉耶夫M.X.,伊布拉基莫夫A.X.,列昂柯夫B.H.,拉希莫夫Ⅲ.M.;不同荷载下新疆库尔勒-托克逊岩石变形强度性质的实验研究[J];内陆地震;1996年03期
20 刘力强,陈国强,刘培洵,陈顺云,马瑾;岩石变形实验热红外观测系统[J];地震地质;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阿兴;;一种快速测定岩石长期抗压强度的实验方法及应用[A];第二届全国工程地质力学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2 肖建华;;岩石的多相本构方程及其物性参数与几何形态的演化[A];和谐地球上的水工岩石力学——第三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郑亚东;;岩石变形的最大有效力矩准则——奉献给敬爱的王仁老师[A];仁厚笃实的一生——王仁先生纪念文集[C];2002年
4 马胜利;雷兴林;刘力强;马瑾;;影响岩石变形中微破裂时空分布的因素及其地震学意义[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5 刘力强;陈国强;刘培洵;陈顺云;马瑾;;岩石变形实验热红外观测系统[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艳梅;刘宝林;贾苍琴;;岩石细观力学试验方法研究综述[A];第二届全国地下、水下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7 刘文斌;孙殿卿;;关于岩石变形及破坏与时间变化规律的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1)[C];1983年
8 葛洪魁;陈顒;林英松;;岩石力学特性通用预测模型及地球物理评价方法[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9 单仁亮;薛友松;张倩;;岩石动态破坏的时效损伤本构模型[A];第八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10 付小敏;邓荣贵;;典型岩石应力-应变全过程变形的试验研究[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凤强;动静组合加载下岩石力学特性和动态强度准则的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金解放;静载荷与循环冲击组合作用下岩石动态力学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3 杨红伟;循环载荷作用下岩石与孔隙水耦合作用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4 宋艳波;低渗气藏岩石变形渗流机理及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5 阳仿勇;变形介质气藏流固耦合渗流理论及应用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6 秦本东;煤层顶板石灰岩和砂岩高温膨胀特性及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7 李莲明;砂岩气藏地层压力下降对气井产能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8 柴文革;围压卸载条件下花岗岩损伤演化与破坏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9 李鹏;水—岩作用的岩体剪切特性试验与M-H-C耦合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10 李云祯;高孔岩石局部化变形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晶晶;循环冲击载荷下岩石力学特性与损伤模型的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2 吴华;地层条件下岩石力学特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3 陈向雷;干燥及饱水状态下岩石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何浩宇;岩石力学特性与其声发射分形维关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5 姚鹏;炸药与岩石的匹配分析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6 陈忠;岩石直接拉伸与压缩循环加载试验与变形特性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7 欧阳义平;岩石疏浚用刀齿的切削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8 刘楠;岩石冻融力学实验及水热力耦合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9 石飞;循环加载条件下岩石单轴压缩与直接拉伸力学特性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10 李墨潇;岩石单轴压缩破裂过程中声发射信号特征初探[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刘碧玛;我国地质流体作用研究获重要成果[N];科技日报;2001年
2 黄璜;西南石油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名博士出站[N];中国石化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