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甘薯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摘要】:本研究通过形态标记和分子标记(AFLP、SSR和RAPD)的方法,对来自湖南及其它地区甘薯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系统分析,使用的品种共计61份,其中育成品种29份,地方品种32份。育成品种包括16份国内品种,其中湖南品种11份,江苏品种3份,四川品种2份;13份国外品种包括巴西品种1份,菲律宾品种2份,马来西亚品种1份,马里品种1份,美国品种4份,尼日利亚品种1份,日本品种3份。地方品种包括32份国内品种,其中湖南品种20份,广东品种6份,福建品种2份,海南品种2份,湖北品种1份,重庆品种1份。获得的结果如下:
1.用区分甘薯品种的基本形态特征:株型、叶型、叶色、叶脉色、脉基色和茎蔓色,可以将61份甘薯品种初步区分丌,表明供试材料中育成品种和地方品种具有较丰富的形态变异,而湖南甘薯育成品种和地方品种之间遗传差异较大。
2.用12对AFLP引物、12对SSR引物和20个RAPD引物对61份甘薯品种进行扩增,分别扩增出324条、110条和153条多态性带,平均每条(对)引物扩增出27条、9条和7.6条多态性带,可将61份甘薯品种完全区分开。AFLP在揭示多态性水平和实验的稳定性高于SSR和RAPD,表明AFLP可以作为甘薯遗传多样性分析的首选标记。
3.利用AFLP、SSR和RAPD三种分子标记结果对供试材料进行UPGMA聚类分析,可以将61份供试材料分为六个组群。以第工组群和第Ⅲ组群包括品种最多:第工组群,共38份品种,其中地方品种20份,育成品种共18份;第Ⅲ组群,共17份品种,其中地方品种10份,育成品种7份;除湖南地方品种涟73-21-3和祁阳黄心薯聚为第Ⅱ工组群外,其余皆聚为第Ⅰ和第Ⅲ组群;尼日利亚育成品种TiB10和马来西亚育成品种暹罗红分别单独聚为第Ⅳ和第Ⅴ组群;第Ⅵ组群为美国育成品种百年纪念和巴西育成品种西蒙1号。
4.根据三种分子标记遗传距离的计算,湖南育成品种与地方品种遗传距离分别为:0.3778-1.0000、0.2308-1.0000和0.0588-0.6842,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7278、0.5443和0.2793,表明湖南甘薯品种遗传变异幅度较大。湖南地方品种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6537、0.5362和0.2955;湖南育成品种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7075、0.4583和0.295 1。通过湖南地方品种与育成品种的遗传距离比较,AFLP标记结果为地方品种遗传距离小于育成品种,SSR标记与RAPD标记结果地方品种遗传距离大于育成品种,即GDLAFLPGDMCAFLP,GDLSSRGDMCSSR,GDLRAPDGDMCFAPD。
5.综合三种分子标记,得出湖南甘薯育成品种与地方品种的遗传距离为0.294 1-0.8644,平均0.5038;对不同地区地方品种及育成品种的平均遗传距离进行比较分析,地方品种湖南与广东的平均遗传距离最远,育成品种湖南与马来西亚平均遗传距离最远,因此,在今后湖南甘薯亲本选配上应重点考虑这些地区的品种。
|
|
|
|
1 |
小林仁;邓纯宝;;甘薯的起源与分化 Ⅰ.甘薯的原产地和品种分化[J];杂粮作物;1983年01期 |
2 |
卢新建,吕美琴,兰涌忠,陈登耀;华南甘薯新育成品种性状综合评估初探[J];福建农业科技;2000年04期 |
3 |
王志良,李松坚,李润生;提取色素型甘薯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03年12期 |
4 |
邱瑞镰;;甘薯品种——淮薯3号[J];农业科技通讯;1988年06期 |
5 |
岡三德;小卷克已;宾郁泉;;适应新需要的甘薯育种研究[J];杂粮作物;1991年05期 |
6 |
刘庆昌;罗建钦;周海鹰;陆漱韵;;甘薯高频率体细胞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993年01期 |
7 |
王宜钦,王自力;高产优质兼用型甘薯品种豫薯八号[J];杂粮作物;1998年04期 |
8 |
郑志松;甘薯品种综合评价的初步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3年07期 |
9 |
郭小丁,谢一芝,尹晴红;鲜食甘薯分级标准探讨[J];江苏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
10 |
安康,房伯平,张雄坚,陈景益;甘薯资源抗(耐)病毒的鉴定[J];广东农业科学;2005年05期 |
11 |
雷加容;余金龙;余敖;;甘薯的组织培养[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
12 |
石晋;栾雨时;王静云;田俊平;;HPLC法测定甘薯叶片中的叶黄素[J];植物研究;2008年06期 |
13 |
刘兰服;;因地制宜选择甘薯品种[J];现代农村科技;2009年11期 |
14 |
于万春;高中奎;裴宇;白忠良;;寒地甘薯品种筛选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年03期 |
15 |
陈謇;李大文;赵守清;;甘薯“3414”试验初报[J];农业科技通讯;2009年09期 |
16 |
李爱贤;刘庆昌;王庆美;张立明;翟红;刘树震;;利用SRAP标记构建甘薯分子连锁图谱[J];作物学报;2010年08期 |
17 |
李保卫;;甘薯回笼火炕育苗技术应用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18 |
夏桂生;;甘薯栽培新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1年09期 |
19 |
阮先乐;桑志伟;张杰;陈龙;;紫甘薯多酚氧化酶性质探讨[J];辣椒杂志;2011年01期 |
20 |
李秀英,刘孝君,朱崇文;甘薯品种(系)干率测定方法试验[J];江苏农业科学;1983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