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理论与锚固设计优化研究

罗强  
【摘要】:边坡问题特别是山区边坡问题依然是影响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重大地质灾害问题。本文结合山区岩质边坡的岩体真实力学特性,比较深入系统的开展了典型锚固岩质边坡稳定性与关键锚固参数优化分析的相关研究,研究成果能为山区典型类型的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与锚固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通过系统的理论推导和优化计算,获得了如下创新性成果: (1)立足于工程实际中几种典型类型的岩质边坡破坏模式,通过分析现有岩质边坡锚固参数优化计算模型的不足,建立起了实际典型边坡失稳型式下并考虑岩体材料真实非线性破坏特性的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和锚固参数优化分析方法; (2)线性Mohr-Coulomb破坏准则条件下,综合考虑水位升降、流水淘蚀作用和锚固效应等多复杂因素影响,建立了临河平面滑动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概化理论模型,提出了合理评价临河平面滑动岩质边坡稳定性的方法,对山区临河平面滑动岩质边坡病害的分析和防治措施具有积极的价值; (3)基于非线性Barton-Bandis破坏准则,提出了锚固岩石节理面控制的平面滑动岩质边坡抗滑稳定性分析方法,说明了节理面控制岩体滑裂面上抗剪强度参数的正确获取对正确分析和加固节理面控制岩质边坡稳定性的重要性; (4)基于非线性Hoek-Brown破坏准则,结合强度折减技术和极限分析上限理论,对类均质岩体边坡失稳和锚索加固稳定性能量分析方法进行了改进与拓展,提出了锚索(杆)边坡加固优化设计流程,研究成果能为岩体构筑物锚固设计决策的建立提供思路; (5)基于Janbu法的基本思想,建立了利用随机角生成随机滑动面用于搜索二维、三维锚固岩质边坡最危险滑动面的分析方法,获得了考虑预应力锚索的锚固效应的二维和三维锚固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分析算式。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魏斌;花晓鸣;;极限平衡法和FLAC~(3D)在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运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年04期
2 徐志,王昌义;露采边坡中的软弱夹层勘察[J];矿业快报;2003年11期
3 孙统立;方孝伍;张庆贺;;多层结构模型在节理岩体力学分析中的应用[J];勘察科学技术;2006年02期
4 祁生文;;考虑结构面退化的岩质边坡地震永久位移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5 徐继言;刘红帅;高山;李广杰;;均质岩石边坡自振周期及其估算方法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09年01期
6 伏祥东;;基于MATLAB神经网络的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9年36期
7 陶连金;朱剑;魏云杰;;基于块体理论的边坡稳定性评价及加固优化[J];路基工程;2010年02期
8 宋义亮;罗延婷;井培登;杨俊;;赤平极射投影法在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1年01期
9 戴妙林;朱大栋;;陡倾角卸荷裂隙对岩质边坡应力场的敏感性分析[J];吉林水利;2006年05期
10 赵志峰;杨帆;;基于属性识别理论的岩质边坡安全综合评价[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11 李治广;董昕;马健;;反分析法与室内试验法确定岩质边坡结构面抗剪强度对比研究——以西柏坡纪念馆不稳定斜坡为例[J];工程地质学报;2009年04期
12 左林勇;谢红强;何江达;;基于ANSYS的岩质边坡楔体稳定分析系统开发[J];路基工程;2009年05期
13 屈建军;李建林;刘杰;曾娟;杨姗姗;;考虑地下水作用的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10年01期
14 王乐华;郑涛;;工程优势结构面在岩质边坡稳定分析中的应用[J];人民长江;2010年12期
15 张勇慧;李红旭;盛谦;李志勇;岳志平;;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公路岩质边坡稳定性分级研究[J];岩土力学;2010年10期
16 卢达;;基于赤平投影法的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J];铁道建筑;2010年11期
17 马强中;;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及防护设计探讨[J];科技信息;2011年06期
18 吴伟伟;胡毅夫;向娟;王庭勇;;锚管注浆加固岩质边坡的堵塞长度优化计算[J];矿业工程研究;2011年02期
19 张立家;;国道主干线绥满公路海林至亚布力段某一斜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J];科技资讯;2011年11期
20 朱济祥;薛玺成;孙湄;;岩质边坡稳定性及预应力锚固分析现状[J];工程地质学报;199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金安;纪洪广;袁海平;宋永杰;;节理岩质边坡尺度效应与失稳模式[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雷;王孟渝;叶勇;陶春省;郑炜;;考虑桥基荷载的岩质边坡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A];第十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3 田维强;林德洪;杨承富;;思南县城某近水平层状岩质边坡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宁;张鹏;曲星;;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几个关键问题[A];西部矿山建设工程理论与实践[C];2009年
5 刘汉东;王思敬;;岩质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A];第二届全国工程地质力学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6 李泽;王均星;;基于非线性规划的岩质边坡有限元塑性极限分析上限法研究[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蒋爵光;李秉生;付永胜;;岩质边坡破坏概率研究[A];边坡稳定的岩石力学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下集)[C];1987年
8 郭代培;;两种方法模拟波浪荷载对岩质边坡作用的比较[A];和谐地球上的水工岩石力学——第三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冯美君;左志武;胡泓;洪波;李正炎;;山东省岩质公路边坡的生态恢复技术研究[A];工程绿化理论与技术进展——全国工程绿化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赵银国;;岩质边坡坡肩地带地基极限承载力初解[A];重庆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强;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理论与锚固设计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郭永建;基于锚杆轴力监测的公路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3 刘红帅;岩质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6年
4 李克钢;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变形预测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5 徐余;高速公路岩质边坡综合治理新材料新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6 朱泽奇;坚硬裂隙岩体开挖扰动区形成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7 刘建华;岩质边坡桥梁基桩受力分析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8 杨明辉;岩质陡坡桥梁桩基承载机理及其分析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9 董宏志;辽宁红沿河核电厂一期工程核岛泵房基坑稳定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唐烈先;RFPA离心机法在岩土工程破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全;山区河流港口岩质边坡稳定性及支护仿真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2 李忠泆;岩质边坡的动力稳定性分析及处治技术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
3 李春生;强震作用下反倾岩质边坡地震响应与变形破坏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4 沙礼;某岩质边坡工程研究与应用[D];中南大学;2010年
5 吕东滨;岩质边坡地震动力响应数值模拟及稳定性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麻生文;长昆客专怀化段板溪群板岩质边坡稳定性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王寅;强降雨下山口岩库区—岩质边坡三维有限元稳定分析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8 李振存;水力作用下顺倾岩质边坡稳定性及开挖变形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9 吴琴;岩质边坡崩塌破坏机理及其稳定性分析方法[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10 蒋德松;破碎岩质边坡植被防护机理及固土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本报记者 骆会欣;岩质边坡植被重建生态效果如何评价[N];中国花卉报;2008年
2 陈振雄;客土喷播:高速公路边坡生物防护新技术[N];中国绿色时报;2003年
3 王淮林 实习生 陈姝;2005年前治好249座秃山[N];深圳商报;2004年
4 李燕君 刘宜海   ;常用边坡植物防护技术[N];中国花卉报;2004年
5 李问得 周守伟 朱伟峰;路在脚下延伸[N];工人日报;2004年
6 ;大力推广铁路路堑边坡光面(预裂)爆破开挖技术[N];人民铁道;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