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芬戈莫德(FTY720)对EAE大鼠脑和脊髓中P53、ICAM-1表达的影响
【摘要】:目的:
观察盐酸芬戈莫德(Fingolimod, FTY720)对Wistar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EAE)的发病情况、组织病理变化及其脑、脊髓组织中核磷蛋白P53、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CAM-1)表达水平的影响,同时将不同剂量的盐酸芬戈莫德与泼尼松干预的疗效进行比较,观察FTY720对EAE大鼠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上治疗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药物的选择提供有意义的实验基础依据。
方法:
用豚鼠脊髓匀浆(guinea pig spinal cord homogenate, GPSCH)、完全福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guvant、百日咳疫苗原浆液(pertussis vaccine, PV)共同制成的免疫抗原致敏雌性Wistar大鼠,EAE模型建立后,使用不同剂量的FTY720、泼尼松对各组大鼠进行干预。按照随机的原理将70只雌性Wistar大鼠分成7组:正常对照组10只,EAE组(GPSCH+CFA+PV组)10只、0.03mg/kg·d组(EAE+盐酸芬戈莫德0.03mg/kg·d)10只,0.1mg/kg·d组(EAE+盐酸芬戈莫德0.1mg/kg·d)10只,0.3mg/kg·d组(EAE+盐酸芬戈莫德0.3mg/kg·d)10只1.0mg/kg·d组(EAE+盐酸芬戈莫德1.0mg/kg·d)10只,泼尼松组(EAE+泼尼松5mg/kg·d)10只。将免疫抗原注射日定为第0天,从抗原免疫后第1天开始,正常对照组与EAE组给予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大鼠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FTY720和泼尼松进行干预,直到处死。观察各组大鼠发病情况、体重下降情况及临床症状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损伤评分。于大鼠免疫后第18天(相当于EAE组发病高峰期)停止干预并处死所有大鼠。取大鼠脑组织和脊髓腰膨大部位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后观察炎性细胞浸润情况;罗可沙尔坚牢蓝-焦油紫(Luxol fast blue, LFB)染色后观察髓鞘脱失情况。使用免疫组化技术对各组大鼠脑组织和脊髓腰膨大中的P53和ICAM-1进行检测,使用BI-2000图像分析系统对P53蛋白和ICAM-1的表达进行平均灰度值的测定,获得的各组数据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临床表现观察:①正常对照组大鼠均未发病。②与EAE组比较,0.03mg/kg·d组能延长发病潜伏期、减轻临床症状、减少体重下降p0.05),发病率无明显差异(p0.05),0.1、0.3、1.0mg/kg·d组和泼尼松组大鼠发病率显著降低、潜伏期明显延长、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体重下降明显减少(与EAE组比较,p0.05)。
2、脑组织病理观察:①HE染色:正常对照组大鼠侧脑室周围未见炎性病灶,EAE组大鼠侧脑室周围可见大量炎性病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0.03mg/kg·d组炎性病灶数较EAE组减少(p0.05);0.1、0.3mg/kg·d组与泼尼松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均少于0.03mg/kg·d组(p0.05);1.0mg/kg·d组可见极少炎性病灶,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②LFB染色:正常对照组大鼠未见脱髓鞘病灶,而EAE组可见较多典型髓鞘脱失灶。
3、各组大鼠脑和脊髓免疫组化结果:①EAE组P53的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下降(p0.05),EAE组ICAM-1的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升高(p0.05)。②不同剂量FTY720组和泼尼松组P53的表达水平上调,ICAM-1的表达水平下降,二者与EAE组比较,p0.05;0.1、0.3mg/kg·d组与泼尼松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三者与1.0mg/kg·d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1、FTY720对EAE大鼠发病具有防治作用,且其作用与剂量相关。
2、FTY720通过上调CNS内P53的表达、下调ICAM·1的表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可能是其发挥其防治作用的机制之一。
|
|
|
|
1 |
李伟;蔡庆春;李成文;田新红;高爱社;王少平;;卡马西平诱导大鼠骨髓抑制模型的建立[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6期 |
2 |
王巍峰;杨云生;孙刚;彭丽华;;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脊髓后角神经递质表达的改变[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6年04期 |
3 |
Carlini Fan Hardi;张诗军;陈泽雄;朱宝益;王伟;胡斌;;湿邪致病大鼠相关T淋巴细胞受体β链可变区基因谱系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年02期 |
4 |
吴颢昕,蔡建伟,向红兵,林靓;双根清脑煎剂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ICAM-1表达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年10期 |
5 |
朱颖蔚;成金罗;钱科卿;张维;周民;;胃癌患者血清VEGF、p53的表达及意义[J];现代肿瘤医学;2007年03期 |
6 |
刘红权;杨德功;黄厚才;曹鹏;;鼻疗法喷剂对偏头痛大鼠模型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J];吉林中医药;2008年08期 |
7 |
林小红,田英,廖瑛,何淑雅,贺丽萍;p53和p21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肿瘤;2001年05期 |
8 |
沈艳梅;陆耀飞;陆大江;;不同负重对大鼠胫骨形态的影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
9 |
安钰;罗志飞;翁阳;孙晓宁;;转化生长因子-β_1在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中表达的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
10 |
关永东;雷间红;邓素贞;陈洁文;;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ICAM-1的检测及意义[J];中华全科医学;2009年08期 |
11 |
谢余澄,郭晋,冯毓正,代夫;P53 PCNA K-i67 bcl-2在尖锐湿疣中的表达[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年03期 |
12 |
王巍峰,杨云生,孙刚,彭丽华;肠易激综合征大鼠P物质能神经通路的改变[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年02期 |
13 |
张丽艳;张红梅;王树鹏;;射干麻黄汤对哮喘大鼠模型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NO的影响[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
14 |
张峻峰;吴耀持;;腰神经根受压模型大鼠神经根局部炎症因子对温和灸的反应[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45期 |
15 |
王东;李敬林;姜良铎;;从“脾虚致消”建立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年12期 |
16 |
熊振芳;费新应;张赤志;张炳煌;李华成;;蕲艾提取液对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0年02期 |
17 |
俞洁东;袁术妹;陈晓阳;吴志龙;李明;邓芳;黄浩;;虎射利咽方治疗湿热型咽炎的实验研究[J];中医研究;2010年06期 |
18 |
杨勇;隋晓春;容蓉;;黄芪、大黄配伍对腺嘌呤致慢性肾衰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J];微循环学杂志;2011年02期 |
19 |
闫波;孟德娣;袁丽萍;楼研;韩静;;脂肪炎症因子在肾病综合征大鼠肾组织的变化及意义[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
20 |
赵超,马云宝;慢性肝病患者STGF-α及ICAM-1水平及其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