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GF及EGF体外诱导VEGF_(165)基因修饰BMSCs向肝细胞分化的研究
【摘要】:第一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生物学鉴定及VEGF165质粒的扩增
目的:1.建立兔骨髓基质细胞(BMSCs)体外分离、培养、增殖、冻存的方法,以及探讨其生物学特性。2.VEGF165-pCMV6-AC-GFP质粒的扩增及鉴定。
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扩增BMSCs,用流式细胞学及免疫细胞化学鉴定BMSCs,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BMSCs的细胞形态及生长特性,测定第1、3、5代BMSCs及10%、15%、25%FBS培养第3代BMSCs的生长曲线。BMSCs在10%DMSO条件下经液氮或-60。C冻存复苏,测其成活率及增殖能力。VEGF165-pCMV6-AC-GFP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并扩增、抽提,检测浓度及纯度。
结果:BMSCs为贴壁生长,呈均一的梭形成纤维细胞样,流式细胞学显示BMSCs明显表达CD29(93.41%±3.2%,n=3)和CD44(91.55%±4.1%),而不表达CD45(3.95%±2.9%)和CD34(3.36%±3.6%),免疫细胞化学显示CD29和CD44表达阳性, CD45和CD34呈阴性。BMSCs生长曲线呈S型,1-3d为潜伏期,生长较慢;3d后进入对数生长期,步入快速增长;7-8d为平台期,细胞增殖速度趋于平缓。以15%FBS及第1代BMSCs生长状态最佳。BMSCs复苏后细胞活力达90%以上,其生长形态与冻存前无明显差异,可用于后续试验研究。提取的VEGF,65-pCMV6-AC-GFP质粒的纯度、浓度分别为1.83,0.75ug/ul,可应用于细胞转染试验研究。
结论:1.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扩增BMSCs可行。2.兔BMSCs增殖能力强,易体外分离、纯化、扩增,传代的BMSCs可保持其原有的生物学特性。3.冻存后复苏的BMSCs仍有较强的增殖能力。4.成功扩增高纯度的VEGF-pCMV6-AC-GFP质粒。
第二章构建VEGF165-pCMV6-AC-GFP基因修饰的BMSCs
目的:比较脂质体2000及电穿孔两种转染方法,为BMSCs基因转染提供可行方案,并建立最佳的转染条件。
方法:1.体外分离、扩增兔BMSCs,分别用脂质体2000、电穿孔转染第3代BMSCs,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及GFP荧光表达,绘制生长曲线观察细胞的增殖能力,用细胞流式法比较两种方法的转染效率。2.选择可行方案并优化转染参数,通过选择不同的电穿孔缓冲液(Opti-DMEM,含血清全培养基及D-Hanks液),选择不同的电压(250V,280V,310V),不同的质粒量(20ug,50ug,70ug)的条件下进行电转,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及GFP荧光表达,用细胞流式法比较两种方法的转染效率。3.以最优转染参数电转BMSCs后,用200ug/ml G418筛选电转后48h的BMSCs,用RT-PCR检测BMSCs电转后不同时间点VEGF165的表达情况。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所得数据,以a=0.05为检验水准。结果:脂质体2000转染后BMSCs的GFP荧光数稀少,电穿孔转染的GFP荧光数较多,转染效率分别为5.12%、17.3%。脂质体2000转染后BMSCs生长曲线呈水平下降型,细胞几乎没有增殖,后期细胞逐渐死亡,电穿孔转染后BMSCs生长曲线仍呈S型。Opti-DMEM,含血清DMEM及D-Hanks液电穿孔转染效率分别是15.27%,10.53%,13.91%。250V,280V,310V电压电转后,台盼蓝测定细胞活力分别为75.6%,60.12%,42.59%。20ug,50ug,70ug质粒的电转效率分为14.10%、27.44%、40.57%。随着电压的增大及质粒量的增多,转染效率增高,细胞死亡数也同样增加。用200ug/mlG418筛选20天后转染效率达了0.46%。RT-PCR示:G418筛选20天后BMSCs的VEGF165基因表达明显增加(P0.05),去除筛选1W后VEGF基因水平稍降低,第2W和第3W后未见明显差异(P)0.05)。
结论:电穿孔法较脂质体2000更适用于BMSCs基因转染,并保存了BMSCs细胞形态及增殖能力。电穿孔转染最佳参数方案:2×106cells/ml,50ug质粒,电压280V,电容量1000Uf,电阻无穷大,脉冲一次。经200ug/ml G418筛选后可达到较高转染效率。
第三章VEGF基因对体外诱导兔BMSCs向肝细胞分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VEGF165-pCMV6-AC-GFP修饰的BMSCs在HGF和EGF诱导下体外向肝细胞分化的能力,研究VEGF165基因对BMSCs向肝细胞分化的影响。
方法:分离、培养兔BMSCs, VEGF165-pCMV6-AC-GFP质粒电转染第3代BMSCs,用G418筛选转染效率达70%,再分组如下:A组:HGF(60ng/ml)+EGF(45ng/ml)电转PCMV6-AC-GFP空载质粒,B组:HGF(60ng/ml)+EGF(45ng/ml)-电转VEGF165-pCMV6-AC-GFP质粒。于0、10、20天用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BMSCs细胞形态及表面结构,用免疫细胞化学、细胞免疫荧光、Western-blot检测肝系细胞特异性标志:AFP和ALB,用实时-定量PCR检测ALB基因水平。用两因素方差分析所得数据,以a=0.05为检验水准。
结果:诱导14d后,BMSCs细胞呈短梭形和多角形。随诱导时间延长,多角形细胞增多,并可形成肝细胞样细胞集落。免疫细胞化学及免疫荧光示第10天:A组及B组的AFP表达阳性,A组ALB表达阴性,而B组的ALB表达阳性,第20天:A组及B组的AFP、ALB均为阳性。Western-blot示:B组的ALB表达水平较A组更早、更多(P0.05);然而随着时间的延长,B组AFP表达水平下降,第20天时较A组明显减少(P0.05)。实时一定量PCR示第10天,两组均检测到了ALB基因,随诱导时间的延长,各组的ALB基因含量增加(P0.05),A组、B组的ALB基因含量在同一时间点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VEGF165-pCMV6-AC-GFP修饰的BMSCs在HGF、EGF诱导下可以向肝细胞分化,较对照组缩短分化时间,VEGF165有促进BMSCs在HGF、EGF诱导下可以向肝细胞分化的能力。这为基因细胞联合治疗肝脏疾病带来可靠依据。
|
|
|
|
1 |
谭先杰,刘东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研究进展与子宫内膜异位症[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0年05期 |
2 |
王水,武正炎,范萍,查小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
3 |
毕蕙,李克敏;子宫肿瘤与血管生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1年05期 |
4 |
高勇,王杰军;肿瘤血管生长和缺氧诱导因子[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1年01期 |
5 |
李骁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性疾病中VEGF的表达[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1年04期 |
6 |
徐力,李艳,邹雄,马万山;乳腺癌患者血清VEGF含量测定及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2002年02期 |
7 |
邱晓红,张卉,张继红;VEGF及MVD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2年03期 |
8 |
韦方,耿庆山,张斌,冯建章,余细勇,蒋祖勋,周钢;转VEGF基因对血管损伤后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表型的影响[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2年05期 |
9 |
车向明,许延发,王康,盛薇,贾建洛;早期胃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2年04期 |
10 |
茹晋丽,李小峰,胡学芳,王来远,李雪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的表达[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年11期 |
11 |
盛世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RNA干涉技术治疗肿瘤中的应用(文献综述)[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3年06期 |
12 |
王春兰,李睿,金广粉,孙继红,费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作用[J];吉林医学;2003年06期 |
13 |
李志强,袁先厚,袁忠惠;星形细胞肿瘤VEGF、MVD和Ki-67表达的临床意义[J];肿瘤防治研究;2003年06期 |
14 |
刘文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血管形成的研究进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年04期 |
15 |
王业忠,刘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脑肿瘤的关系[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3年04期 |
16 |
朱玮,秦新裕,陈君雪;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乳腺良恶性疾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3年04期 |
17 |
崔肃,白皓,陈东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J];临床外科杂志;2004年03期 |
18 |
何振辉;以VEGF和bFGF及其受体为靶点的抗肿瘤血管治疗[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4年02期 |
19 |
张静楠,董作仁,郭晓楠,王颖,任金海,王福旭,姚尔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CL1、bcl-2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4年06期 |
20 |
蒋吉英,李爱冬,梅妍,周鸿鹰,羊惠君,杨淑霞,洪华容,宋红瑞;VEGFA、VEGFC及其受体和angiopoietin-1/angiopoietin-2及其受体在人胚胎卵黄囊血岛、AGM区的表达[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4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