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瘾成因及防治方法体系研究
【摘要】:众所周知,当代大学生是网络普及率最高的人群,在我国5.13亿网民中,大学生网民位居榜首。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同时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难以自拔的问题。我国在校大学生网瘾者的数量已超过30万,其中重度网瘾者数量达4万人之多。大学生网络成瘾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思想行为问题乃至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不仅掣肘大学生的发展与成才,也事关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到底采用何种方法策略才能高效预防乃至彻底根除网瘾“顽疾”?这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时代新课题。
当今,大学生网瘾的主要表现有以下五种类型,即大学生网络娱乐成瘾、网络信息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关系成瘾和网络交易成瘾。其基本特征是:成瘾原因的多元复杂、成瘾内容的专业偏好、成瘾载体的工具多样、成瘾过程的博弈明显。网瘾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它导致大学生的学业荒废、身体伤害、社交封闭、心理失调、道德滑坡、人格异化。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视角审视,网络诱惑力是大学生网瘾形成的基本动力因素,思想追求偏颇是大学生网瘾形成的内在激发因素,慎独修养缺失是大学生网瘾形成的劣行惯性因素,社会环境恶化是大学生网瘾形成的外在驱动因素。从心理学视角审视,网络认知差异是大学生网瘾形成的前提条件,心理需求补偿是大学生网瘾形成的动机因素,心理情绪释放是大学生网瘾形成的持续力量,从众心理误导是大学生网瘾形成的外部诱因。从社会学视角审视,社会角色匿名是网瘾行为恣意的必备条件,社会支持不足是网瘾倾向强化的反向支撑,社会管理失控是网瘾问题恶化的主要原因。从传播学视角审视,网络受众角色嬗变是网瘾形成过程的关键要素,网络信息传播异化是网瘾程度恶化的直接原因,网络信息监控不力是网瘾内容泛化的重要因素。
网瘾发展的过程机理,是大学生网瘾发展的思想轨迹、心理历程和行为机制三者的交互运行过程。就其思想轨迹而言,网瘾的萌芽阶段主要表现为思想认知的偏向,其网瘾的维持阶段主要表现为思想情感迷茫,其网瘾的完成阶段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动摇。就其心理历程而言,网瘾的初始阶段具有网络尝试心理,网瘾发展阶段具有网络依赖心理,网瘾成熟阶段具有网络痴迷心理。就其网瘾行为机制而言,大学生的网瘾发展是一个由良性网络行为渐变为猎奇网络行为,由猎奇网络行为演变为失范网络行为,由失范网络行为强化为恶性网络行为。因此,可以构建一个大学生网瘾“思想—心理—行为”三维运动发展的模型。
大学生网瘾防治具有自身本质的原则与要求。其一,预防为先,以人为本是大学生网瘾防治的首要原则,预防为先是大学生网瘾防治的目标原则,以人为本是大学生网瘾防治的价值准绳。其二,疏导帮教,强化自律是大学生网瘾防治的方法原则,大学生网瘾的防治必须坚持疏导帮教的宗旨,大学生网瘾的防治必须强化自律自控的意识。其三,依法治网,积极干预是大学生网瘾防治的制度要求,合理合法是大学生网瘾防治的法制保障,积极干预是大学生网瘾防治的基本要求。其四,内外协作,综合施治是大学生网瘾防治的总体要求,内外协作是大学生网瘾防治联动策略的基本要求,综合治理是大学生网瘾防治联动机制的根本要求。
网瘾动态监察反馈体系的创设是大学生网瘾防治的关键。该体系至少应该具有三个监察反馈系统,一是网络技术监察反馈系统,包括时间监察反馈系统、内容监察反馈系统和校内外联动监察反馈系统。二是群体自律监察反馈系统,包括寝室与班级自律监察反馈系统、党团学与社团组织自律监察反馈系统。三是人机互动监察反馈系统,包括“人脉—网络”网瘾监察反馈系统和“督导—报警”网瘾监察反馈系统。
网瘾动态监察反馈运行,首先应该明确其运行的基本要求,即网络技术监察反馈要合法且自动报警可靠、群体自律监察反馈要充满热诚且职责分明、人机互动监察反馈要注重协调且讲究方法。其次,其动态监察反馈体系的运行应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即警示教育制度、自我教育制度、疏导教育制度。最后,其动态监察反馈的实施要遵行科学步骤,当网瘾对象入网时应迅速监察检测,当网瘾者上网超时应及时反馈报警,当网瘾者流连忘返时应立即现场检校救助。
网瘾干预矫治的具体方法也要系列进行拓展。诸如网瘾干预方法系列(包括思想调控法、心理介入法、行为干预法、团体干预法等)、网瘾矫治方法系列(包括思想疏导法、心理矫治法、情感调控法、生理辅助法等)与网瘾转化方法系列(思想转化法、实践体验法、行为规范法等)。
大学生网瘾的防治还必须建立高校内外联动综治体系。一要建立校内教育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校园文化管理系统、后勤服务管理系统。二要建立校外支持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网络社会管理系统、社区家庭管教系统、社会环境支撑系统。三要建立校内外联动综治机制,主要包括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内外沟通与协调机制和联动综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