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掠食行为的神经生物学探讨
【摘要】:第一部分大鼠掠食行为观察方法的建立
目的在实验室建立能模仿自然环境中大鼠掠食行为的观察方法。
方法大鼠禁食(不禁水)12h后于观察当日下午5:00放入一旷场中(150cm×150cm×50cm)适应2h后,于下午7:00在旷场中一侧放入一鼠笼(30cm×18cm×16cm),鼠笼的铁丝网顶盖上放有250g标准的大鼠颗粒状饲料,鼠笼中有一只与待测鼠相同性别的大鼠,第2天上午7:00分别收集鼠笼顶盖上剩余饲料以及散落在旷场中的饲料,并分别称重。散落在旷场中的饲料量即为大鼠每晚掠食量,此即为竞争性掠食。如果鼠笼中没有大鼠则为非竞争性掠食。如果用一有机玻璃盘(30cm×18cm×2cm)(盘里有250g饲料)代替鼠笼称之为非障碍性掠食。同时我们观察了禁食与不禁食、旷场底有无垫料、大鼠连续5天在同一旷场中进行观察以及增加动物攀爬难度等因素对大鼠竞争性掠食的影响。
结果在三种掠食行为观察中,大鼠都把大部分颗粒状饲料掠至旷场中。竞争、非竞争与非障碍性掠食三种行为的掠食量差异没有显著性,同时雌雄大鼠的掠食量差异也没有显著性。不禁食会减少竞争性掠食量,而旷场内有无垫料对竞争性掠食量没有显著影响。大鼠连续5天进行竞争性掠食行为观察,其掠食量每天稍有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增加20cm攀爬难度后,大鼠的竞争性掠食量明显减少,但对非竞争性掠食行为无影响。
结论我们在实验室建立起一种简单易行,不需要对动物进行训练,基本能模拟在自然环境中大鼠的各种掠食行为观察方法。
第二部分大鼠前扣带皮质在掠食行为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前扣带皮质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在大鼠掠食行为中的作用。
方法大鼠双侧前扣带皮质、眶额皮质(Orbitofrontal cortex, OFC)给予海人藻酸(Kanic acid, KA)以毁损,对照动物ACC、OFC内给予生理盐水。动物存活3周后进行掠食行为以及每晚摄食量观察。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旷场实验、被迫游泳实验、糖水偏好实验等观察动物焦虑样、抑郁样行为以及探究行为有无改变。行为学观察完成后,动物处死,行尼氏染色观察ACC、OFC毁损情况。
结果大鼠双侧ACC、OFC给予KA能导致明显毁损。大鼠双侧ACC毁损后无论竞争性掠食、非竞争性掠食还是非障碍性掠食功能都明显受损,每晚掠食量下降,尤以竞争性掠食量下降最为明显;ACC毁损大鼠每晚摄食量无改变;OFC毁损对大鼠掠食行为无影响。同时大鼠ACC毁损后动物并未呈现出焦虑样、抑郁样等情绪行为以及探究行为改变。
结论大鼠ACC参与掠食行为的调节。
第三部分大鼠脑内多巴胺能与谷氨酸能神经递质系统在掠食行为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大鼠脑内多巴胺D2受体与非竞争性NMDA受体在掠食行为中的作用。
方法用免疫荧光染色确证ACC内有无多巴胺D:受体与NMDA受体的表达,然后大鼠在掠食行为观察前30min,皮下注射NMDA受体拮抗剂MK-801或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氟哌啶醇(haloperidol, Hal)或溶媒(vehicle, Veh),然后进行竞争、非竞争与非障碍性掠食行为观察,以及每晚摄食量观察。
结果大鼠ACC内多巴胺D2受体与NMDA受体有明显表达;大鼠给予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Hal后,竞争、非竞争与非障碍性掠食量都明显减少;大鼠给予NMDA受体拮抗剂MK-801后,竞争性掠食量有明显下降,而对非竞争性与非障碍性掠食量没有影响。Hal与MK-801对大鼠每晚的摄食量没有影响。
结论大鼠脑内多巴胺能递质系统与谷氨酸能递质系统参与了大鼠掠食行为的调节,但二者在大鼠掠食行为中起的作用可能不同。
|
|
|
|
1 |
余鸿;吴雨岭;邹平;赵明德;;胚胎大鼠宫内缺氧动物模型的建立[J];四川动物;2006年03期 |
2 |
周云;郭昆亮;杨绍军;杨达宽;;肾静脉套管法建立大鼠腹部心脏移植模型[J];实验动物科学;2009年03期 |
3 |
张树庸;;首个基因靶标剔除大鼠培育成功 该基因改变是永久的和可遗传的[J];实验动物科学;2009年05期 |
4 |
王占科;杨莉萍;褚芳;张玉珍;刘龙燕;余文;胡扬涛;;严重创伤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大鼠模型建立[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05年04期 |
5 |
李玉玲;杨建业;唐俊明;潘国栋;王家宁;;阿霉素诱导大鼠心衰模型不同方案的比较[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6年02期 |
6 |
吴琼;翟原;焦守恕;孟霞;李胜利;苏红星;王钜;郭红;;CD4~+T细胞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9年01期 |
7 |
赵磊;谷长勤;张万坡;张金明;杨文祥;张道宏;唐利军;;SPF级大鼠自发性乳腺肿瘤的流行病学与病理学特点[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7年02期 |
8 |
Hicks.R.M;万曙光;;大鼠肿瘤病理学(一) 膀胱的肿瘤[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1981年02期 |
9 |
谢尔凡,杨宗城,王孰,傅琼芳,魏钜菊;大鼠烟雾吸入性损伤模型的制作[J];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1994年04期 |
10 |
赵焕英,苏月,杨秋慧,段春礼,杨慧,徐群渊;6-羟多巴胺纹状体内注射制作大鼠帕金森病模型的研究[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3年01期 |
11 |
洪丽莉;许冠荪;申国明;尹刚;刘向国;方正清;;SD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的建立[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5年06期 |
12 |
张娟;朱桂金;王昕荣;胡琳莉;徐蓓;;多囊卵巢综合征模型鼠颗粒细胞凋亡及TRAIL蛋白的表达[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7年03期 |
13 |
汪剑;卓莉莉;姜之文;龚杰;盛燕辉;杨荣;孔祥清;曹克将;;CSX/Nkx2.5基因在大鼠胚胎心脏发育过程中的表达[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
14 |
谢婷;赵琰;屈会化;高卫平;李翼飞;王庆国;;一种新的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方法[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08年02期 |
15 |
张五星,陈香美,魏日胞,山中宣昭,张雪光,王兆霞;大鼠慢性血清病肾炎模型的改进研究[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3年03期 |
16 |
张福康,侯一平,宋焱峰,刘向文,王德贵;剥夺异相睡眠导致大鼠海马中神经元性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表达减少与记忆维持[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17期 |
17 |
王春雨;康英姿;张敏;;大鼠DJ-1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初步表达[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
18 |
赵浩;李永宁;王任直;包新杰;赵英杰;李桂林;魏俊吉;冯铭;孔燕国;;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有效制备[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9年06期 |
19 |
丁隆;杨宇;董家鸿;;大鼠肝移植术后腹腔细菌感染模型的建立与评价[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0年01期 |
20 |
徐彩云;张大维;邴国强;李鑫月;吴凌宇;;复方红花降压胶囊的降脂作用及安全性动物实验研究[J];实验动物科学;2010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