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长沙、西安、无锡三城市居民精神健康素养研究

黄志平  
【摘要】:背景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况。如何预防和治疗精神障碍、促进居民精神健康水平的提高,是公共卫生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素养定义为:健康素养代表着健康相关的认知和社会技能,这些认知技能决定了个体具有动机和能力去获得、理解和利用信息,并通过这些途径能够促进和维持健康。健康素养水平对健康相关的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健康知识水平、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的使用。大量的研究显示低健康素养给人民整体健康状况和国家卫生系统带来负面影响,例如导致公众和国家卫生投入增加和卫生资源的浪费等。 精神健康素养由健康素养引申而来。Jorm将其定义为:帮助人们认识、处理或者预防精神障碍的相关的知识和信念。精神障碍是常见病、多发病,我国流行病学研究估计精神障碍终生患病率接近20%。2009年初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的调研数据显示,神经精神疾病和自杀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已居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据预测,2020年这一负担比例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1/4。如果人们具有较高水平的精神健康素养,将更可能使这些精神障碍得到及早的识别和恰当的干预。因此,提高公民的精神健康素养对社会和个人的精神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的 通过对我国居民精神健康素养状况的研究,提高公民精神健康素养,促进精神卫生工作的开展。具体研究目标包括: 1.描述长沙、西安、无锡三个城市居民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分析精神卫生知晓水平的影响因素;城市居民获得精神卫生知识的主要途径。 2.明确城市居民精神卫生知识的主要缺陷。 3.比较城市居民与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对精神疾病的态度;探讨居民对精神疾病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城市居民的精神卫生知晓水平与态度之间的关系。 4.研究城市居民对常见精神障碍的识别、归因、求助方式、态度等。 5.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增加重点人群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的措施建议,对我国精神健康素养宣传教育工作提出建议。 方法 在中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各选一个省(市)为取样点,分别抽取东部无锡、中部长沙、西部西安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获得以下样本: (1)高中生:上述三个省(市)随机抽取高中两所,在抽中的高中中按年级分层,以班为单位抽样,抽中班级的所有学生为样本。每个高中抽取高中生480人。 (2)大学生:上述三个省(市)随机抽取大学两所,再以年级、专业分层,以班为单位抽样。每所大学抽取学生480人。 (3)社区居民:在上述三省市各抽取一个社区(居委会),随机抽取480户,对每个家庭入户调查,在该家庭的所有15岁及以上的常住人口中随机抽取1人进行调查。每个社区抽取居民480人。 (4)精神疾病患者家属:2007年10月,在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已就诊的精神病患者家属。实际回收患者家属问卷329份。 调查对象排除标准:(1)认知功能低下不能与调查者进行正常交流者;(2)意识障碍而不能与调查者进行正常交流者。 研究内容 1.精神卫生相关基本知识知晓研究 (1)一般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等); (2)精神卫生知识得分,描述上述三个城市居民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比较不同人口学资料、生活行为资料对城市居民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情况,分析精神卫生知晓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 (3)城市居民与精神疾病患者的接触情况; (4)精神卫生知识的获取途径及当地精神卫生工作的开展情况。 2.城市居民对精神疾病的态度研究 (1)城市居民与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对精神疾病的态度; (2)三城市之间不同的人口学资料、生活行为资料对精神疾病的态度,分析精神卫生知晓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 (3)分析精神卫生相关基本知识水平、城市居民对精神疾病的态度、文化程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3.五种常见精神障碍的认知与态度研究 城市居民对常见精神障碍的识别、归因、求助方式、态度等。结果 1.调查人口学基本情况 共发放问卷8000份,收回有效问卷7309份,应答率为91.4%。其中高中生3159人(43.2%),大学生共2939人(40.2%),社区居民共1211人(16.6%)。无锡市2483人(34.0%),长沙市2324人(31.8%),西安市2502人(34.2%)。 2.精神卫生相关基本知识知晓研究 (1)精神卫生知识得分区间为0~13,平均为6.48±2.08。精神卫生知晓率为49.8%。 (2)单因素分析,不同样本地、人群、性别、民族、年龄段、文化程度、精神卫生知识的获取途径、收到有关精神卫生宣传资料情况、与精神疾病患者接触情况对精神卫生相关基本知识得分均有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行回归分析(a入=0.05,a出=0.10),样本地为长沙、西安,民族,年龄段,文化程度,采取通过电影电视、报纸杂志、课堂、上网的方式、收到过精神卫生相关知识宣传资料进入了回归方程。χ2=292.293,P=0.000,故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 3.城市居民对精神疾病的态度研究 (1)城市居民的精神疾病态度量表均分为2.98±0.58,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量表均分为2.74±0.47,都是中立偏积极的态度。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对精神疾病态度比城市居民更积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918,P=0.000)。 (2)单因素分析,不同样本地、人群、性别、民族、文化程度、精神卫生知识的获取途径、收到有关精神卫生宣传资料情况、与精神疾病患者接触情况、精神卫生相关基本知识知晓水平等对精神疾病态度均有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行回归分析(a入=0.05,a出=0.10),样本地为长沙、西安,大学生、社区居民,民族,年龄段,文化程度,采取通过电影电视、报纸杂志、课堂、上网的方式、收到过精神卫生相关知识宣传资料进入了回归方程。x2=284.508,P=0.000,故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 (3)精神疾病态度的均分、知晓水平得分及文化程度三者之间存在低度相关。知晓水平与态度和文化程度存在正相关,态度与文化程度存在负相关。 4.五种常见精神障碍的认知与态度研究 (1)被调查者对躁狂症的正确识别率最高,达54.1%,最低的为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仅为11.2%,5个案例平均识别率为41.7%。 (2)五个案例都被认可最多的三个原因为(平均):性格问题27.3%、受了打击28.1%、工作压力31.3%。不同性别、样本地的受试者对五种常见精神疾病案例的归因有差别(P0.05),除了抑郁症外,不同人群对其他四种精神疾病的归因是有差别的(P0.05)。 (3)精神障碍的求助情况,提得最多的是两个建议为:就诊精神科31.8%、心理咨询36.7%(五个案例平均数)。共近70%。其次找靠得住的朋友或家人聊天,说出自己的痛苦是15.3%;有64.6%的受试者相信抑郁症会自行缓解,41.4%的受试者相信强迫症会自行缓解,这意味着如有这样的情况他们很可能不会寻求专业帮助。 (4)有58.8%的受试者表示自己将来也可能会出现抑郁症的情况;84.5%的受试者认为躁狂症对别人伤害的可能性会增加;92.6%的受试者认为抑郁症可以重新适应社会;对作为邻居或者同事,以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和躁狂症最拒绝,对抑郁症接受性较高。 结论 1.精神卫生相关基本知识知晓水平特征 (1)我国长沙、西安、无锡三地2007年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是49.8%,对精神疾病及其症状认识不足,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亟待加强。 (2)比较社会人口学方面、生活行为资料方面间的城市居民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情况,汉族、年龄大于等于35岁、通过电影电视、报纸杂志、课堂、上网的方式获得精神卫生相关基本知识、收到过精神卫生相关宣传资料对提高精神卫生知晓水平有积极的作用。 (3)人群中的高中生,少数民族,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城市居民精神卫生知识水平较低,在今后的宣传工作中,应对这部分人群进行有侧重的宣传。 2.城市居民对精神疾病的态度特征 (1)城市居民对精神疾病的态度不如精神病患者家属积极,均是中立偏积极的态度。 (2)与大学生、社区居民样本比较,高中生对精神疾病态度较为积极;非汉族样本对精神疾病的态度比汉族积极;未收到过精神卫生知识宣传资料、精神卫生知晓水平不及格是精神疾病态度的危险因素,通过上网获取精神卫生知识是精神疾病态度的保护因素。 (3)精神疾病态度、知晓水平、文化程度三者之间存在低度相关。知晓水平与态度和文化程度存在正相关,态度与文化程度存在负相关。 3.五种常见精神障碍的认知与态度特征 (1)五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的识别正确率平均为41.7%。就病种来说对躁狂症的正确识别率最高,对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的识别率最低。神经衰弱在城市居民中有较深的印象。 (2)大学生对精神障碍的识别比高中生差;男性、非汉族、采取过生活观察获取精神卫生知识、精神卫生知晓不及格是精神障碍识别的危险因素,通过报纸杂志获取精神卫生知识是精神障碍识别的保护因素。 (3)城市居民对精神障碍的归因上倾向于外部归因,建议的求助方式多是看精神科或心理咨询,社交上对以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和躁狂症最为拒绝。认为以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预后最差。 建议 1.提高社会各界对精神健康素养的重视。 2.提高常见精神疾病的识别和归因的认识。 3.转变公民对精神疾病的态度,宣传精神疾病自助和专业求助的方法。 4.多途径、方式宣传精神卫生知识。 5.加强学校的精神健康教育。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卫生部发布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识要点(一)[J];中老年保健;2007年09期
2 王建宁;;帮您轻松击破心理病症[J];抗癌之窗;2008年01期
3 周鸣;;把握您的生命峰值[J];医药保健杂志;2007年04期
4 K.Hass氏;汤盛钦;贾谊诚;;美国精神病理学的四种模式(三):社会学模式(上)[J];上海精神医学;1983年03期
5 董卫国;;拥挤综合症:精神健康的大敌[J];现代养生;2007年06期
6 王晓蔷,张有才;浅谈精神疾病与精神健康[J];中国厂矿医学;2002年04期
7 翟书涛;;正常状态[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1986年03期
8 ;“沟通·理解·关爱——促进职业人群精神健康项目”启动仪式在京举行[J];中国健康教育;2011年05期
9 侯燕;精神障碍会诊[J];健康必读;2001年08期
10 张香芝;经济与精神健康[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1996年Z1期
11 肖汉仕;;维护居民精神健康的社会学思考[J];学理论;2011年22期
12 胡惟勤;;春季容易发生的疾病[J];健康博览;2005年04期
13 王安利;;运动着,快乐着[J];健康;2006年06期
14 靳婷 ,李欣 ,刘媛 ,李玉衡 ,应怡 ,陈淑玉 ,缪志华 ,许茂芝 ,高军 ,纪玉英 ,孟庆华 ,刘景明;中年领导干部精神健康状况调查——近五成中年领导干部存在精神疾患倾向[J];首都医药;2005年09期
15 甘景梨;朱和祥;张自立;;某部75216名新兵精神疾病调查分析[J];人民军医;1991年10期
16 卫伯祥,胡禧隆,陈建民;绵阳市城区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资料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1994年01期
17 顾牛范;精神疾病分子遗传学进展介绍[J];上海精神医学;1995年01期
18 刘孔遵,蔡铁水;156例精神疾病脑电地形图检测结果分析[J];九江医学;1997年03期
19 张继志;聊聊精神健康[J];中老年保健;2001年03期
20 赵安平;关注精神疾病群落[J];医药世界;200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建萍;;精神健康与自我保健浅析[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周秀娟;潘君玲;;精神科住院病人开放式管理探讨[A];第二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三卷(护理分卷)[C];2005年
3 蔡丰梅;;13种抗精神疾病药物的辅用[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4 张理义;;精神疾病预测技术的研发及应用[A];全国第十一次精神卫生高级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5 贺林;;对于精神遗传病的认识和目前常用的研究对策[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神经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徐日嗥;李晶;高焕芝;李树忠;杨禹平;齐立国;韩惠民;孔维波;程孝林;李英杰;;齐齐哈尔地区达斡尔族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报告[A];第四届文化精神病研究报告选编[C];1993年
7 马玉中;郝志华;;治病先治家——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的重要举措[A];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8年
8 武克文;赵星平;;1998年—2007年住院精神疾病病种构成情况分析[A];全国精神疾病新进展高级论坛资料汇编[C];2009年
9 孙雅静;李安民;刘爱军;张海涛;;癫痫性精神障碍与精神疾病的电生理监测[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张伟;霍克钧;刘协和;;法医精神病学鉴定的思维方式[A];中国法医学会司法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全国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志平;长沙、西安、无锡三城市居民精神健康素养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赵倩;遗传变异与精神疾病的关联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3 李俊燕;常见精神疾病共享遗传风险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刘JIE;精神疾病相关基因的连锁不平衡分析及应用模式动物研究Chd7基因功能[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5 魏赓;西藏自治区精神疾病和癫痫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对策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6 刘雅芳;身体化的表达与诠释[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陈士玉;《黄帝内经》神经、精神疾病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唐君霞;DTNBP1和NRG1基因是中国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3年
9 徐天朝;癫狂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10 于舰;酪氨酸羟化酶基因多态性与精神疾病关联性及法医学和人类遗传学意义[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海荣;高校大学生精神健康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琰;瑞典精神健康服务体系探讨[D];山东大学;2012年
3 沈瑜君;精神疾病病耻感研究:上海和台湾的两地比较[D];复旦大学;2010年
4 胡小沛;农村留守妇女精神健康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郁俊昌;广州地区城乡居民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D];广州医学院;2010年
6 刘芬;浏阳市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精神卫生知识和态度调查[D];中南大学;2010年
7 莫晓艳;大连市城乡居民精神疾病现况调查[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8 李玉霞;中国农村居民社会资本现状及其与健康关系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周箐;人格障碍与刑事责任[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姚旭东;大连市精神疾病医疗费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心理卫生中心 马现仓;有关精神健康与精神疾病的几个误区[N];家庭医生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李强;你的精神健康吗?[N];工人日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苏军亚;代表呼吁关注市民精神健康[N];乌鲁木齐晚报;2010年
4 清华大学哲学系 肖巍;精神健康的伦理分析[N];光明日报;2010年
5 北京回龙观医院 武雅学;心理咨询与精神健康密不可分[N];健康报;2007年
6 金针;精神健康:从了解开始[N];人民政协报;2002年
7 金亮;精神健康:从了解开始[N];中国医药报;2002年
8 记者 周婷玉;幼时与父母分离或影响精神健康[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9 胡文华;没有精神疾病不代表精神健康[N];中国医药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程和平;不要让忧郁摧毁我们的精神家园[N];乐山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