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稳定再生骨料基层混合料路用性能及其环境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水泥稳定基层以其承载能力高,水稳性和冰冻稳定性好,施工方便等优点而广泛用于沥青路面基层。但是在现行规范中,评价半刚性基层性能仅有抗压强度这一个指标。在以往的道路施工中,有时由于过分强调混合料的强度,导致基层出现由其它性能不足而造成的破坏。因此本文在研究水泥稳定基层材料特点和配合比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对其路用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天然骨料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了再生骨料的表观密度、堆积密度、压碎指标、含泥量、吸水率、等基本性能指标,阐述了研究水泥稳定再生骨料稳定基层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及其相关性能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2)在二元胶凝材料体系中,对比分析了不同种类矿物掺合料掺量对水泥净浆黏度、胶砂流动度和规定龄期抗压抗折强度等性能的影响,确定了适合水泥稳定再生骨料基层应用的胶凝材料中矿物掺合料最佳掺量。
(3)以混合料的强度为基础,同时保证其路用性能和工程经济成本的要求,采用目标—手段分析方法,研究了混合料中各组成要素间的比例关系并建立了相关函数式;给出了水泥稳定再生骨料基层混合料的组成设计步骤。
(4)对水泥稳定再生骨料基层击实性能、水稳定性能、冻稳定性能和抗疲劳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揭示了再生骨料掺量和龄期对混合料最佳含水率、最大干密度、水稳定系数、冻融系数、冻稳系数等各考核指标的影响规律,并且建立了抗疲劳性能回归方程。
(5)采用LCA生命周期环境评价体系,分别从自然资源消耗、能源因素、温室气体、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以及酸化气体等五个方面评价水泥稳定再生骨料基层混合料、水泥粉煤灰稳定再生骨料,二灰稳定再生骨料三种不同类型材料对环境的影响。
|
|
|
|
1 |
宋瑞旭,万朝均,王冲,刘宁;粉煤灰再生骨料混凝土试验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03年02期 |
2 |
柯国军,张育霖,贺涛,谭志鹏;再生混凝土的实用性研究[J];混凝土;2002年04期 |
3 |
文涛;翟登超;;再生混凝土技术的综述[J];科技信息;2011年15期 |
4 |
侯景鹏,宋玉普,史巍;再生混凝土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J];低温建筑技术;2001年02期 |
5 |
侯景鹏,史巍
,宋玉普;再生混凝土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推广[J];建筑技术;2002年01期 |
6 |
陈刚,苏磊,陈扬;国外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应用情况及在国内市场的应用前景分析[J];中国环保产业;2005年07期 |
7 |
吴贤国,郭劲松,李惠强,杜婷;建筑废料的再生利用研究[J];建材技术与应用;2004年01期 |
8 |
刘婷婷,张涛;再生混凝土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J];山东建材;2005年04期 |
9 |
杨建斌;孙泓涛;朱栋梁;;关于再生骨料与再生混凝土技术的评述[J];浙江建筑;2006年05期 |
10 |
许贤敏;再生骨料在国外的应用[J];江苏建材;2002年01期 |
11 |
卫国祥;雷颖占;;混凝土再生骨料的研究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4期 |
12 |
王欣英;;再生混凝土技术研究的现状与分析[J];辽宁建材;2007年05期 |
13 |
刘宇;唐业平;唐建伟;程婷婷;;再生骨料在净水生态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J];混凝土;2007年09期 |
14 |
蒋敦凤;李拨;;再生混凝土的性能及研究方向[J];山西建筑;2009年16期 |
15 |
郑远;郑会杰;;再生混凝土的强度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0年11期 |
16 |
蔡峰;;再生混凝土材料性能应用研究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02期 |
17 |
李滢;代大虎;;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基本特性研究[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
18 |
杜婷,李惠强
,吴贤国;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J];建筑技术;2003年02期 |
19 |
宋瑞旭,万朝均,王冲,刘宁;高强度再生骨料和再生高性能混凝土试验研究[J];混凝土;2003年02期 |
20 |
王琼,严捍东;建筑垃圾再生骨料透水性混凝土试验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