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纳进取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
【摘要】:本研究基于国内外接纳研究和心理健康相关研究成果,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提出“悦纳进取”理论。通过文献法和质化研究确定悦纳进取的定义和内在结构,编制悦纳进取问卷,考察大学生悦纳进取的特征与影响因素,探讨悦纳进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揭示悦纳进取影响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
研究一。研究目的:提出悦纳进取概念。方法:采用文献法对国内外心理学相关研究,如接纳、心理健康标准、自我实现理论、积极心理学、心理弹性、个人奋斗、工作投入、入世出世心理等研究进行分析,对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佛家等历史文化典籍和民间俗语进行解读,提出了“悦纳进取”概念,并通过质化研究确定悦纳进取的内在结构。结果:悦纳进取界定为“个体在接纳客观事件和个人经验的基础上,设定目标、行动并投入”。中国文化下的悦纳进取本质内涵是指向个人的核心品质或精神,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接纳自我、外界以及遭遇的失败挫折,而不采取回避、否定或对抗等方式。二是接纳后主动设定目标并积极投入。
研究二。研究目的:编制悦纳进取问卷,进一步验证了悦纳进取的理论构想。方法:以文献法、焦点组访谈和开放式问卷为依据设计问卷条目,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确定量表结构并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悦纳进取量表由25道题目组成,包括悦纳和进取两个维度。悦纳维度由自我接纳、社会接纳和挫折接纳因子组成,进取维度由主动规划、注重过程和行动活力因子组成。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均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结论:悦纳进取量表可作为心理健康评估和进一步研究的工具。
研究三。研究目的:考察大学生悦纳进取的特征与影响因素。方法:使用悦纳进取问卷对2226名大学生开展问卷测量。结果:悦纳进取总体水平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学校类型、年级、专业、生源地、家庭结构、父母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均不显著,在家庭教养方式、学业水平、对专业喜欢程度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变量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家庭教养方式、学业水平、对专业喜欢程度和家庭经济状况是悦纳进取的影响因素。
研究四。研究目的:探索悦纳进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使用悦纳进取问卷、总体幸福感量表和流调用抑郁量表对222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测量,按照统计学的分组方法,分为高悦纳高进取、低悦纳低进取、高悦纳低进取和低悦纳高进取四组,采用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①悦纳进取起到了提高总体幸福感、阻抗抑郁的作用。②悦纳与进取作为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两者缺一不可。结论:悦纳进取能有效预测心理健康水平。
研究五。研究目的:探索悦纳进取影响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方法:以2226名大学生为被试,使用悦纳进取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流调用抑郁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进行问卷测量,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Amos结构方程进行分析。结果:①应激事件、悦纳进取和社会支持可以有效地预测心理健康。②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有正向预测作用,但通过悦纳进取对心理健康起间接作用的效应值大于对心理健康的直接效应值。③悦纳进取处于模型的中心,效应值在所有影响因素中最大。结论:悦纳进取有助于维护心理健康。
|
|
|
|
1 |
随明明;;国内常用网络成瘾量表的回顾与反思[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
2 |
陈耕春,雷福民;我国城市成年人心理健康监测指标优化及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优化量表的平均值与标准差[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
3 |
张伟伟;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4年04期 |
4 |
王长生;关于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研究[J];湖北三峡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
5 |
傅雪林,殷恒婵,郑恒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
6 |
李可信;山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
7 |
周科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Scl-90量表)及对策分析[J];零陵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
8 |
曹光海;李建伟;林艳艳;;高职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2期 |
9 |
赵殿军,徐金尧,孙庆祝,张勇,沙继斌;在读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
10 |
袁存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干预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
11 |
俞慧燕;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J];浙江体育科学;2005年02期 |
12 |
蔡玉华;;青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J];教育前沿(综合版);2008年03期 |
13 |
马珺;冯泽永;杨小丽;;完美主义心理探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
14 |
傅远蒂;成都十三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
15 |
李祚山;转型期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1年04期 |
16 |
丁兆叶,李寿欣,李君春;初中生心理健康、人际关系与学习成绩的相关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19期 |
17 |
袁立新,曾令彬,周汉星,迟毓凯;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个性状况调查[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
18 |
于海涛,王跃;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身体素质关系的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
19 |
陈耕春;我国城市成年人心理健康监测指标优化—社会支持程度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
20 |
肖旻婵;健康的成长,由低年级开始——美国低年级心理健康计划PMHP探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