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中反“沉默的螺旋”现象研究
【摘要】:反“沉默的螺旋”的产生和出现,是传统传播理论适应网络传播环境的必然结果。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络作为第四种大众传播媒介异军突起,“沉默的螺旋”理论在新的传播环境中是否依然有效成为国内外学者争论的一个焦点,不少学者认为该理论在网络传播中失效并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反“沉默的螺旋”。
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反“沉默的螺旋”表现为理性的反“沉默的螺旋”和非理性的反“沉默的螺旋”两种形态,前者基于社会大众对群体利益的关注,后者来源于非理性的中坚分子和意见领袖。无论是哪种形态的反“沉默的螺旋”,它们都是少数派意见的公开表达,进而构成了多元的网络舆论。
互联网络作为第四媒介的兴起和普及促成了反“沉默的螺旋”的产生。“沉默的螺旋”产生的最主要根源是个体对孤独的恐惧感以及由此带来的从众效应,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和平等性恰好消解了这两大因素对个体意见表达的影响。同时,互联网络使受众的主体地位得以提高,受众的自主选择性意识和自我表达意识得到解放,借助网络平台他们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此外,中坚分子和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形成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成为网络舆论发生偏转的关键性因素。反“沉默的螺旋”现象的出现,对“沉默的螺旋”在网络传播环境中适用性提出了质疑,同时,该现象强调突出少数派在舆论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使网络舆论的形成更加多元化。
互联网络作为一个社会对大众言论更加理解和包容的产物,反“沉默的螺旋”现象在互联网络的兴起和普及的背景下产生,也必将会随着互联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在网络舆论的形成与引导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沉默的螺旋”与反“沉默的螺旋”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的矛盾共存,仍然对当前的传播效果研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