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2005~2009年湖南省十区县首次登记的毒品使用及涉毒刑事案件流行病学研究

唐全胜  
【摘要】:目的 探讨湖南省十个区县自2005年至2009年上半年首次登记在册的毒品使用及涉毒刑事案件的流行特点及其流行趋势,为规范管理和评估禁毒工作提供技术资料,使湖南省与全国乃至全球力求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信息化、规范化、科学化;在此基础上提供一些与湖南省禁毒政策密切相关的流行病学方面的核心指标,为湖南省禁毒事业提供科学数据。 方法 1.以公安部原有的禁毒数据库平台为基础,通过社会学、精神病学、流行病学、缉毒公安等多行业专家及研究助手多次会议研究讨论、预实验等程序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并与国际禁毒数据库平台对接,初步形成我国新的禁毒数据库平台,然后采用分层次、分阶段及分级逐步培训有关数据的采集员和录入员,对新的禁毒数据库平台进行调试和预实验,使其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 2.采用多阶段系统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或确定湖南省十个区县作为调查区域,禁毒办(2005年~2009年上半年)首次登记在册的毒品使用及涉毒刑事案件作为被调查的对象,通过使用吸毒者信息采集套表A(A表)和涉毒刑事案件信息采集套表B(B表)进行数据采集,并录入上述我国新的禁毒数据库平台,从而初步形成湖南省新的禁毒数据库的平台; 3.将所采集到的首次登记在册的毒品使用及涉毒刑事案件的数据进行比较,并采用趋势卡方检验来进行趋势预测。 结果 1.自2005年至2009年上半年湖南省十个区县首次登记在册的毒品使用流行特点: (1)一般人口学特征:以男性(占84.0%)、未婚(58.5%)无业(73.8%)、初中/技校及其以下文化(82.3%)、县乡人口(50.5%)居多。好发的年龄段为18~39岁(86.9%),其中青少年占1/3,且30岁以下占2/3,女性青少年占女性毒品使用者中的一半(44.9%);平均年龄为28.5±7.2岁。 (2)毒品使用情况:仍以传统毒品为主(78.3%),其次合成毒品(20.1%),其中传统毒品仍以海洛因(77.4%)为主,合成毒品中以氯胺酮(K粉)(13.4%)位居第一,其次麻古(4.5%);首次查获时场所类型以公共场所为主(52.3%),其次是私人场所(21.8%)娱乐场所位居第三(14.6%),但不同地区有明显不同的差异;曾有过的毒品使用方式以吸入为主(57.7%),注射和吸入联合的混合方式接近居第二位的注射方式的比例;注射方式以静脉注射方式为主(31.4%),曾共用过针具的构成比不高(3.1%); 2.自2005年至2009年上半年,湖南省十个区县首次登记在册的涉毒刑事案件的流行特点及趋势: (1)涉案人员的一般人口学特点:以男性(88.5%)、已婚(47.5%)、汉族(99.0%)、初中/技校及其以下文化(81.6%)、无业(71.3%)为主,好发人群的年龄段为18-49岁(95.2%),平均年龄34.2±9.4岁; (2)涉毒刑事案件特点: ①案件总数899例,其中最多的是邵东县(14.0%),最少的是洪江区(2.4%);2005年以前登记在册的3件,2005、2006、2007及2008年度登记在册案件数在递增,分别为28例(3.1%)、123例(13.7%)、205例(22.8%)及325例(36.2%),2009年上半年215例(23.9%); ②案件的类型以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为主(94.8%),其次,非法持有毒品(3.7%);案发地点以本区县为主(94.4%);受理案件、立案和破案机构均以禁毒部门为主(三者均为60%左右);破案线索来源以报案为主(52.7%);犯罪性质以非组织(97.6%)非黑社会(99.6%)以及非团伙性质(95.5%)为主;涉案人员均以无毒品犯罪前科为主(67.6%),其本人是否使用毒品的组内构成比相差不大,分别为38.4%及34.9%; (3)城乡比较结果为:899例案件中城区436例(48.5%),县乡463例(51.5%);受理案件、立案和破案机构在城区禁毒部门和公安派出所的构成比接近,而县乡禁毒部门构成比是公安派出所的近6倍;破案线索来源在城区居第二的是审讯深挖(23.7%),而在县乡居第二的是秘密力量(16.6%);在本人是否使用毒品方面,城区以本人使用毒品居多(59.2%),县乡以本人不使用毒品居多(36.7%),且其构成比是本人使用毒品(18.8%)的近2倍;在城区,初中/技校及其以下文化组内构成比自2005年至2009年上半年逐年下降,但在县乡组内构成比逐年上升;城区和县乡的破案地点在本区县的组内构成比均逐年上升;城区涉案人员离婚组内构成比逐年上升; (4)湖南省十个区县首次登记在册的涉毒刑事案件自2005至2009年上半年的流行趋势: ①案件数总体上呈逐年增加趋势; ②涉案人员婚姻、城乡、受理案件、立案、破案机构、破案线索来源的卡方检验及趋势卡方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这些变量存在自2005年至2008年各年度差异以及2009年上半年的差异,且已婚涉案人员、破案线索来源于审讯深挖以及禁毒部门作为受理案件、立案和破案机构总体呈下降趋势,而破案线索来源于报案以及公安派出所作为受理案件、立案和破案机构总体呈上升趋势; ③涉案人员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以及本人是否使用毒品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而其趋势卡方检验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这些变量存在自2005年至2008年各年度差异以及2009年上半年的差异,但尚未构成趋势。 结论 1.自2005年~2009年湖南省十个区县首次登记在册的毒品使用者以男性、未婚、低文化程度、无固定职业为主,使用毒品种类尽管仍以海洛因为主,但己趋向稳定,其次为合成毒品,其中氯胺酮(K粉)第一,曾有过的毒品使用方式以吸入为主,注射和吸入联合的混合方式接近居第二位的注射方式的比例,应予以高度重视; 2.自2005年~2009年湖南省十个区县首次登记在册的涉毒刑事案件的涉案人员以男性、已婚、低文化程度、无固定职业者为主,其流行趋势为:案件数总体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可初步预测,湖南省十个区县涉毒刑事案件自2009年上半年以后呈递增趋势的变量为:破案线索来源于报案和公安派出所作为受理案件、立案和破案机构,而呈递减趋势的变量:已婚的涉案人员、破案线索来源于审讯深挖和禁毒部门作为受理案件、立案以及破案机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志民;当前的毒品形势与禁毒斗争[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1年04期
2 曾岚,汤泽林;毒品泛滥的社会危害及预防控制[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4年05期
3 郝海静;刘志民;;2005年联合国毒品及犯罪年度报告内容摘要[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6年02期
4 王玉瑾;罗雁彬;闫根锋;肖爽;赵雅静;王岳;何畅;王学为;彭仲毋;;对太原市高校学生毒品相关知识了解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6年04期
5 赵留记;王玥;;我国新型毒品滥用流行原因与对策研究评述[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7年05期
6 王新华;;论从药品到毒品的“角色”转换[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7年09期
7 ;帮助年轻人预防合成毒品滥用[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1年04期
8 赵金仙;高良敏;郭春园;陈良;李世福;蔡英;;515名新入所毒品使用者使用合成毒品情况及特征分析[J];皮肤病与性病;2012年01期
9 陈捷;;我国毒品分析技术应用研究[J];警察技术;2013年04期
10 西西;;远离毒品,终生远离[J];人人健康;2010年13期
11 刘志民;;毒品滥用:本世纪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J];中国医药指南;2003年06期
12 陈峰;李涛;樊栓良;党永辉;陈腾;阎春霞;;毒品成瘾与脑组织基因表达谱的研究进展[J];遗传;2008年07期
13 ;关于举办第一期全国合成毒品滥用治疗进展培训班的通知(第一轮)[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2年05期
14 ;第一期全国合成毒品滥用治疗进展培训班顺利举办[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3年01期
15 田里;章俞和;邵晓芳;;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J];健康博览;2003年06期
16 秦伯益;“罂粟之毒”何时绝——戒毒现状纵横谈[J];中国处方药;2002年07期
17 陈小异;吕建国;;毒品成瘾的ERP研究进展[J];成都医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8 李生斌;朱永生;;冲动与多巴胺系统在毒品依赖中的作用机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年01期
19 王汉文;宣刚;刘琳;赵筱彤;;新型毒品滥用人员的原因分析和临床分期的认识[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8年05期
20 邓冲;赖跃;曾晓锋;徐静;杨宇;李桢;;云南省甲基苯丙胺等新型毒品滥用群体性特征分析及思考(英文)[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艳东;;困境之中的毒品对策:战争、合法化还是容忍下的严格规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张玉竹;王艳芬;曾恒;;北京地区四种新型毒品滥用情况分析[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3 高艳东;;困境之中的毒品对策:战争、合法化还是容忍下的严格规制?[A];犯罪学论丛(第二卷)[C];2004年
4 古丽孜汗;努尔西达;努尔别克;贾从山;何孜尔;古力非亚;杰思斯;古丽巴和达提;;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三个地区毒品滥用流行病学调查[A];第一届全国药物滥用流行病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8年
5 陈帅锋;;青少年与合成毒品[A];公共安全中的化学问题研究进展(第二卷)[C];2011年
6 张宏星;阎春霞;;13例毒品依赖者在监禁状态死亡的法医学分析[A];第五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7 蔡志基;;新世纪的毒品趋势[A];第七届全国药物依赖性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8 顾慰萍;;毒品滥用与药物滥用监测工作[A];第一届全国药物滥用流行病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8年
9 袁俏芸;张希范;;新型毒品滥用人群特征及毒源分析[A];第十届全国药物依赖性学术会议暨首届中美药物滥用和HIV/HCV共病专题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10 崔艳梅;;北京地区“冰毒”、“麻谷”两种新型毒品滥用情况分析[A];第十届全国药物依赖性学术会议暨首届中美药物滥用和HIV/HCV共病专题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梁若冰;毒品文化批判[D];黑龙江大学;2011年
2 邓奇坚;湖南农村地区毒品滥用定性与定量调查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3 陈谞;吸毒预防论[D];吉林大学;2004年
4 徐翀;非法持有毒品罪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梅;学校反毒品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杨毅伟;我国反毒品政策之检讨[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3 唐纯杰;论合成毒品的发展态势及治理对策[D];中南大学;2012年
4 李晶岩;“滥用毒品”犯罪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李昕韡;中亚地区的毒品形势与国际禁毒合作[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6 杨洁;毒品目录与分级制度的比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7 孙经;毒品依赖者童年期虐待及相关因素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8 魏春明;毒品纯度与量刑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9 刘学文;贵州毒品问题现状及对策思考[D];贵州大学;2007年
10 周光明;我国合成毒品的滥用与犯罪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磊;新型合成毒品滥用现状堪忧[N];健康报;2013年
2 本版编辑 林忠 赵广俊 刘复晨 朱冬传;全球禁毒:选择无毒品生活方式[N];法制日报;2007年
3 林忠赵广俊 刘复晨;面对毒品 世界没有安全地带[N];经理日报;2007年
4 缪佳 上海社会科学院人类健康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社会如何管制毒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记者 金衡;合成毒品滥用问题突出 禁毒宣传教育任重道远[N];人民公安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简工博;如何对花样翻新的合成毒品说不?[N];解放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李恩树;我国合成毒品吸食者呈低龄化[N];法制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王地;合成毒品:“90后”吸食者激增[N];检察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李丹;合成毒品及其危害[N];广安日报;2011年
10 记者 左燕东 实习生 吕佳臻;全省半年破获各类毒品案4292起[N];山西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