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神经网络的功能影像学研究
【摘要】:目的: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儿童青少年时期常见的神经发育性障碍,他们的主要特征是与年龄不相匹配的注意力涣散、缺乏组织性、多动和冲动行为。近年来,人们从神经影像学的角度报道了ADHD的各种神经解剖学改变。很多研究从负责不同认知活动的脑区入手,发现前额叶和纹状体的活动异常可能是引起ADHD外部症状的关键原因。本研究将采用静息态和任务态两种功能磁共振成像方法,分别探讨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大脑自发活动低频振荡的频率依赖改变、背侧注意网络-腹侧注意网络的格兰杰因果联系、执行控制和持续注意的神经网络改变。
方法:
1、7-12岁29名未经治疗的ADHD混合型儿童和33名健康对照儿童完成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图像预处理后对大脑自发活动的低频振荡信号进行分频能量计算,4个频段分别为slow-5(0.01-0.027Hz), slow-4(0.027-0.073Hz), slow-3(0.073-0.198Hz), slow-2(0.198-0.25Hz),所得结果与ADHD症状评分做相关分析。
2、7-12岁未经治疗的ADHD混合型儿童和33名健康对照儿童完成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图像预处理后对背侧注意网络(双侧顶间沟、额部视区)和腹侧注意网络(右侧颞-顶联合部和右侧腹侧额叶)的脑区——进行盲去卷积格兰杰因果分析。
3、28名ADHD儿童和31名健康对照儿童完成提示-靶持续性操作任务,记录受试者行为学反应与功能影像,图像预处理后采用事件相关设计分别获得Go、NoGo和Lure条件下的脑区激活图,采用总体线性模型获取激活脑区的时间序列并作组间相关分析。
结果:
1、ADHD与健康对照组在静息状态下大脑自发活动低频振荡表现出频率依赖改变,ADHD在右侧额内侧回和双侧中央后回的高频(slow-2、slow-3)和低频(slow-4、slow-5)能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交互效应显示主要异常活动位于小脑、右侧额中回/额下回,左侧额内侧回和左侧楔前叶等脑区。
2、ADHD主要表现为双侧中央前回和右侧额下回区域出现有效连接增多。出度网络分析提示这些脑区的过度活动会向右侧颞中回、右侧额下回、右侧岛叶、右侧颞中回和壳核等区域输出更多地信息。而入度网络分析提示来自左侧顶下小叶、右侧缘上回、右侧顶下小叶、右侧颞上回、双侧中央前回的过度输入导致了这些脑区的有效连接增多。
3、ADHD组在额-顶-边缘网络中表现异常的激活模式,并且在后部和小脑区域表现激活增高。在执行控制和持续注意的认知加工中,ADHD出现活动异常的脑区包括前扣带回、主要运动区、辅助运动区、纹状体、岛叶、顶叶和小脑,并且在这些脑区的神经活动在时间纬度上也表现出差异性。
结论:
1、ADHD自发神经活动的异常LFO波幅是与特定频段相关的。
2、ADHD背侧和腹侧注意网络之间出现异常的信息交换。
3、ADHD与持续注意和执行控制中表现异常的额-顶-边缘网络活动模式。
|
|
|
|
1 |
李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适应行为的因素分析[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1年04期 |
2 |
单宏波,张玉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分型及致病因素的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2年02期 |
3 |
张文渊;任侠;;ADHD儿童的病因、诊断及心理干预[J];社会心理科学;2002年02期 |
4 |
王勇慧,周晓林,王玉凤,孟祥芝;两种亚型ADHD儿童的反应抑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01期 |
5 |
王改青,都萍,王慧聪;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及家庭情况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03年06期 |
6 |
王改青,都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及家庭情况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年03期 |
7 |
朱焱,苏林雁;ADHD患者脑功能性磁共振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3年03期 |
8 |
王刚,刘金同,孟宪鹏;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ADHD研究进展[J];山东精神医学;2004年03期 |
9 |
魏宝玉
,金正勇
,苏林雁;ADHD儿童行为与教育子女方式问题的相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10期 |
10 |
李艳苓,汤艳清,孙晶,孙刚,沈丽红;整合视听连续执行测试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价值[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年04期 |
11 |
丁颖,康传媛,王玉凤;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临床特点与诊断的研究进展[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5年03期 |
12 |
钱秋谨,杨莉,王玉凤;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748例各亚型的临床特点[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5年09期 |
13 |
熊忠贵;徐海青;石淑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J];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12期 |
14 |
刘建新;静进;;ADHD患儿认知-神经心理研究进展[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5年11期 |
15 |
陆小英;李惠芬;方格;;ADHD儿童的短时距再现能力[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05期 |
16 |
静进;;ADHD儿童神经心理特征及其矫治[J];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06期 |
17 |
刘早玲;甘武宁;宋新兰;热依拉;孙苏;;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不同亚型与家庭因素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6年07期 |
18 |
刘兰;温静;杜勇;海景军;马学兵;;宁夏部分地区小学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现况调查[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
19 |
赵佳;方格;;ADHD儿童故事理解研究现状与展望(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11期 |
20 |
潘学霞;麻宏伟;戴晓梅;;整合视听连续测试诊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应用探讨[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