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硼陶瓷及其摩擦学研究
【摘要】:
碳化硼是一种有着许多优良性能的重要特种陶瓷,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碳化硼特种陶瓷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应用是作为陀螺仪动压马达的轴承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碳化硼的摩擦、磨损性能是影响陀螺仪使用寿命和精度的关键。论文系统深入地研究了碳化硼的自摩擦、磨损特性,通过研究,基本掌握了碳化硼自摩擦副的摩擦学行为及其自润滑机理,提出了降低碳化硼自摩擦系数的有效途径。该研究有利于提高我国陀螺仪动压马达的启停寿命和精度,并将推动碳化硼材料在我国航天、航空、航海等惯性导航方面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在研究过程中,首次将纳米摩擦学研究手段引入碳化硼陶瓷材料的摩擦学研究,建立了碳化硼陶瓷微观摩擦学研究的新方法,丰富了纳米摩擦学的研究体系。为进一步拓展作为减磨材料的碳化硼的应用领域,论文对碳化硼及碳化硼基陶瓷B_4C-SiC与金属对偶(45~#钢)以及B_4C-SiC陶瓷自摩擦副的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制备了性能符合GB5151-85-HTP-1要求、粒度<1μm的极细碳化硼粉,并用热压法制备了B_4C、B_4C-SiC材料。制得的纯碳化硼陶瓷其平均晶粒度<1 μm,相对密度99%以上,抗弯强度510-520 MPa,Knoop硬度29.5-30GPa,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论文创造性地根据陀螺马达碳化硼轴承的工作条件设计并制作了一套摩擦磨损试验装置。该装置采用环-环式摩擦副,所要求的试样形状简单,尺寸适当,便于加工,且能在较宽范围内改变速度和载荷,摩擦系数的理论相对误差≤1.6%。
首次系统地研究了碳化硼自摩擦副的摩擦、磨损性能。考察了滑行距离、载荷、滑行速度等因素对碳化硼自摩擦副摩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摩擦系数随滑行距离增加逐渐降低至一稳定值,载荷和滑行速度的增加对降低摩擦系数有利。在研究中发现碳化硼自摩擦副在运转过程中可以山摩擦化学反应生成B_2O_3/H_3BO_3润滑膜,使摩擦系数降低,降低的幅度随摩擦条件而异。通过对碳化硼磨损性能的研究,提出了碳化硼自摩擦副的磨损形式。认为其磨损形式是化学磨损,并测得其磨损率为5.1×10~(-7)-8.3×10-7mm~3·(N·m)~(-1)。
首次提出用预氧化法降低碳化硼自摩擦系数的方法,研究了预氧化温度、时间等工艺条件对碳化硼自摩擦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预氧化温度不
能超过 1273 K;预氧化时间以 0.5J h为宜。经 1073 K预氧化处理 lh的碳
化硼自摩擦副,摩擦系数可从初始时的0.2心.3降低至0刀40刀5,其形成的润
滑膜稳定性良好。
考察了B。C-SIC自摩擦副以及B。C、B。C-SIC/45’钢摩擦副的摩擦磨损
性能。结果表明,在B4C七汇材料中,随着8 含量的增高,材料的自摩擦
系数增大,磨损率也有所升高。B。C、B。C七 八5’钢摩擦副的摩擦系数随着
滑行距离和滑行速度的增加而增大,B4C、B4C{ 的磨损率远小于45’钢
相对应的磨损率。用预氧化法使 B4C习 材料表面生成一层 BZO3用3BO3润
滑膜能降低B。C-SIC的摩擦系数。
首次将纳米摩擦学研究方法用于碳化硼材料的摩擦、磨损研究。用原子
力/摩擦力显微镜对碳化硼样品进行表面形貌的微观分析,发现所用碳化硼材
料材质均匀致密,磨样加工方法正确,制得的样品表面平整。在载荷为 l州七
PN下,研究了 Si3N4探针扫描碳化硼表面时摩擦力的分布,结果表明,摩擦
力的变化与扫描处的试样表面形貌有关,表面形貌变化斜率越大处,摩擦力
增加得越多。由于试样较平整,摩擦力的分布也是比较均匀的。碳化硼材料
的纳米摩擦系数远远小于宏观摩擦系数,且纳米摩擦系数随载荷的增加而显
著增加,随后用点接触显微镜在纳米尺度上研究了碳化硼材料的磨损特性。
研究结果表明,未经氧化的碳化硼试样,耐磨性能很好,而经过预氧化处理
的碳化硼试样,磨损深度远远大于未经氧化的试样。两者的磨损深度均随载
荷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与扫描速度无明显关系。未经氧化的碳化硼试样的
磨损深度随磨损次数的增加线性增加,说明其在纵向上的结构是均匀的;经
氧化处理的碳化硼试样的磨损深度随磨损次数的增加呈现两段的线性关系,
可推断表层的 HaBOs膜厚度约为 120~140 urn。
|
|
|
|
1 |
蔺雷亭,张继红;碳化硼陶瓷专用粉末的制备[J];中国粉体技术;2000年S1期 |
2 |
白克武,王永兰,杨建锋,高积强,李光新,李平,金志浩,王笑天;热压工艺对碳化硼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4年07期 |
3 |
王零森,吴芳;预氧化处理对碳化硼陶瓷纳米磨损性能的影响[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3年01期 |
4 |
王零森;热压多孔碳化硼的力学性能及其影响因素[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
5 |
李文辉,李文新;碳化硼陶瓷的液相烧结试验研究[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
6 |
李文新,李文辉;碳化硼陶瓷相对密度与性能的关系[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
7 |
魏德军,蔺雷亭,李萍;不同冶炼工艺生产的碳化硼粉末对其陶瓷性能的影响[J];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2004年05期 |
8 |
王零森,方寅初,尹邦跃;碳化硼陶瓷力学性能及其影响因素[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1年04期 |
9 |
王零森,吴芳;碳化硼陶瓷磨损特性的点接触显微镜研究[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年03期 |
10 |
崔前海;;热压碳化硼喷砂嘴[J];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1976年02期 |
11 |
吴芳,王零森;碳化硼陶瓷的表面形貌和摩擦性能[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3年01期 |
12 |
江泽珍;;更干净、更环保的烟火——由碳化硼制作的绿色焰火比传统焰火更安全[J];世界科学;2011年06期 |
13 |
;一种碳纤维/碳化硼复合陶瓷及其制备方法[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2010年06期 |
14 |
廖家欣,周庆华,唐贵平,孔凡志;碳化硼的显微组织研究[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
15 |
韦书立,孟宪友,温志刚;碳化硼微粉制备[J];辽宁化工;2001年07期 |
16 |
吴桢干,顾明元,张国定;碳化硼的氧化特性研究[J];材料工程;1997年02期 |
17 |
傅博,李盛荣,王永兰;碳化硼合成及其烧结体密度[J];原子能科学技术;1997年05期 |
18 |
许长庆,宋长柏,张宏波,王光前;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对碳化硼硬质颗粒表面改性及在电沉积技术中的应用[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
19 |
;中美瑞三国联合研制出新型碳化硼防弹材料[J];国防制造技术;2010年05期 |
20 |
王零森,方寅初,吴芳,尹邦跃;碳化硼在吸收材料中的地位及其与核应用有关的基本性能[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