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遗传方式以及与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基因和多巴胺β羟化酶基因的关联分析
【摘要】:
目的
1.研究ADHD可能的遗传方式,探讨遗传因素在ADHD发生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分析COMT基因和DβH基因多态性与ADHD的关联以及两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寻找ADHD的易感基因;探讨血浆DβH活性水平与DβH基因型之间的关系。
方法
1.第一部分:采用家系调查方法,对54个ADHD家系的各级患病亲属的患病类型、ADHD的患病率等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分离分析对家系进行单基因显、隐性遗传以及X、Y连锁遗传的单基因遗传方式分析,采用多基因阈值模型理论方法,对家系进行多基因遗传方式分析,并对各级亲属遗传度、疾病易患性和ADHD再病风险进行估计。
2.第二部分: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和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FLP)的分子遗传学技术,检测ADHD患者及其父母和正常对照者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和DβH基因(GT)n重复序列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运用病例对照研究和核心家系的关联分析(HRR和TDT)方法分别进行分析;并对血浆DβH活性进行了测定。
结果
第一部分
1.先证者的一、二、三级亲属ADHD患病率分别为29.63%,3.25%和4.42%,其中,一级亲属患病率明显高于群体患病率;一、二级亲属患病率随着与先证者的亲缘关系级数递增而剧减。
2.各级ADHD患病亲属中有较明显的共病现象,童年期以共病学习障碍和品行障碍为主,成年期患病类型有各类人格障碍、病态赌博和酒依赖等。
3.一级亲属中,男性亲属患病人数多于女性亲属患病人数
巾<0刀1入 男女性患病亲属在疾病亚型(*8*-w)构成上差异无显
著性:先证者的父亲患病人数明显多于母亲患病人数中叨刀1人
4.ADHD的遗传方式既不符合常染色体显、隐性遗传,也不符
合X.Y连锁遗传,可能是具有主基因的多基因遗传。估算其加权平
均遗传度为门.47士9.78)%。
5.由加权平均遗传度估计ADHD再病风险,显示各级亲属预期
患病率分别为23.0%,8.9%和5.0%,其中,一级亲属患病风险明显
增高;各级亲属患病率随着与先证者的亲属关系级数递增而剧减,先
证者各级亲属的实际患病率与预期患病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中J刀5人支持AD HD具有家族聚集性。
第二部分
1.COMT基因Vat158Met多态性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
在ADHD组与对照组以及核心家系中的分布差异均无显著性(均
尸>0.05人 ADHD注意缺陷为主型患儿 COMT基因的 G/G型频率和 G
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混合型的GIG型频率和G等位基因频率
巾<0.05人 ADHD混合型患儿的 GIA型明显增多巾<0.05入 A等
位基因与ADHD的某些临床症状如注意问题、违纪行为、攻击行为
等相关。
2.DOH基因(GT)n重复序列多态性的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
因频率在ADHD组与对照组以及核心家系中的分布差异均无显著性
(均尸>0.05人DgH基因(GT)>重复序列多态性A4等位基因在本
研究对象中出现的频率较低。单纯ADHD患儿AZ等位基因频率明
显高于共病患几中<0刀5人AZ/A 3型在*B*L的社交问题、注意问
题、攻击行为得分以及行为总分得分上均明显高于A3/A3 型
中<0.05人NHD组与对照组健康儿童D a H活性差异无显著性
(尸>O.05)。
3.在ADHD中未发现COMT基因和D6H基因之间有相互作用。
结论
第一部分
1.ADHD具有家族聚集性;ADHD的一级亲属患病风险明显增’
高。
2.ADHD可能在童年期易于与学习障碍、品行障碍共病,成年
11
期患病类型有各类人格障碍、病态赌博和酒依赖等,ADHD可能与
这些疾病的发生有关。
3.一级亲属中ADHD的患病可能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多于女性。
4.ADHD的遗传方式可能是具有主基因的多基因遗传。估算其
加权平均遗传度为 (10.47土9.78)%。其遗传因素在决定ADHD易
患性变异上可能有重要作用,除了微效的累加的多对基因外,可能还
存在着主基因。
第二部分
l.CO皿基因可能与ADHD缺乏关联。COMT基因可能与
ADHD临床亚型或症状有关。G等位基因可能是注意缺陷为主型的
一个风险因子,A等位基因可能是该亚型的一个保护因于。G/A型可
能与混合型有关。
2.D6H基因可能与ADHD缺乏关联。A4等位基因在本研究对
象中出现的频率较低。AZ可能与单纯ADHD有关。DgH基因(GT)
n重复序列多态性可能与ADHD的某些临床特征有关。
3.ADHD中COMT基因和D6H基因之间无相互作用。
|
|
|
|
1 |
施卫萍;22例儿童多动症临床分析[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0年01期 |
2 |
苏渊;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症状鉴别诊断[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年05期 |
3 |
洪峻峰,黄新芳,王丽绵,陈富群,黄柏青;家庭环境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关系的临床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0年02期 |
4 |
黄柏青!362000泉州,苏东霞!362000泉州,洪峻峰!362000泉州;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家庭环境的关系[J];中国全科医学;2000年05期 |
5 |
李茜;注意缺陷障碍与学习困难的调查分析[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1年05期 |
6 |
洪峻峰,黄柏青,王鲤珍,黄新芳,陈富群;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发病的非生物学因素探讨[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年02期 |
7 |
洪峻峰!362000,黄新芳,王鲤珍!362000,陈富群,黄柏青!362000;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个性特征的临床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年01期 |
8 |
钟昆,文红;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脑电生物指标变化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年04期 |
9 |
吴耀持;甘麦大枣汤加味与针灸治疗ADHD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9年S1期 |
10 |
姜荣环
,王玉凤
,顾伯美;ADHD儿童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的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06期 |
11 |
唐彦,田慧,李宜瑞;情志因素对ADHD的影响探析[J];中医药学刊;2005年07期 |
12 |
吴虹,金星明;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ADHD)儿童的个性特点及心理治疗[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年02期 |
13 |
傅娟,宁新宝,司峻峰;脑电生物反馈仪的设计与实现[J];微处理机;2004年02期 |
14 |
方芳;;小儿多动症的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及护理[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
15 |
张枫,殷兰青;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感觉统合失调儿童智力结构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年01期 |
16 |
李晶莹;;48例ADHD儿童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后疗效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21期 |
17 |
刘宗凤;;感觉统合训练与哌甲酯治疗ADHD的疗效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0年11期 |
18 |
李革新,武斌,常蜀英;应用A620脑电生物反馈仪诊断和治疗儿童注意力缺陷和多动症[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1年03期 |
19 |
张芳蓉,程红,陈佩丽;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疗效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年05期 |
20 |
陈源;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特征及干预策略[J];闽江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