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新邵县龙山金锑矿成矿规律及深边部成矿预测
【摘要】:龙山金锑矿是湖南一个重要的金锑矿山,矿区面积约4km~2,主要由近东西向的1、2号矿体构成。它位于新邵县与涟源市交界处的龙山南坡,属新邵县管辖。
该区基本构造格局总体上是在雪峰期初步形成经加里东期改造成熟的东西向构造系构造成分的基础上,依次叠加了祁阳山字型构造系构造成分(印支期)和北北东向新华夏系构造成分(燕山期)。区域出露震旦系至石炭系及第三系地层,各时代地层的砷、锑,特别是锑的含量普遍较高,但并非主要的含矿层位和含矿岩性类型就是相应成矿元素高含量层位或岩性类型。区内伴随多次构造运动,经历多次岩浆侵入活动,尤以燕山早期的岩浆活动对成矿有重要意义。
矿区主体构造为一龙山复合穹窿状构造和矿区四组不同方向的断裂,它们历经雪峰期、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早、晚)多期次构造运动,性质复杂,是主要的控矿因素之一。矿区出露地层极其简单,矿区内部仅出露下震旦统江口组上部地层(Z_1j~2),向四周外围依次出现下震旦统莲沱组(Z_(11))和南沱组(z_(1n))地层。岩浆侵入产物在矿区少见,但在其邻域却有大量中酸性花岗岩类呈岩脉或岩墙产出。在龙山复合穹窿构造的南东及北东缘,距离矿区的9~13km处,分布有四个花岗斑岩类脉岩群。
矿床矿化有“上锑下金”的分带特征,即从浅部以锑为主的含金矿化带过渡到深部以金为主的含锑矿化带;大量的成矿地质和地球化学信息表明,成矿物质主体为深部岩浆期后热液,混有有限量通过水岩交换反应从流经区获得的地层源物质;矿液流动方向为自西向东,由下往上沿裂隙(断层)流动;矿体的赋存与富集主要受断裂形态控制,而矿区工业矿体的赋存与富集主要受北西西断裂形态控制,无论其产于主含矿断裂破碎带或其下盘分支断裂破碎带,都以破碎带的膨胀部位为容矿空间;其矿化类型除了已熟知的脉状充填型外,还有蚀变破碎岩型,这种矿化类型在630m以下中段较为常见。
通过系统分析,本文认为龙山金锑矿是中温岩浆期后热液充填型矿床;其形成主要受燕山早期断裂构造的活动强度、发育规模、力学性质、前期活动历史及其与岩浆期后热液流动方向、矿区优势劈理方向的匹配性等联合控制。并根据成矿作用与和矿化富集规律,对矿山深边部几个隐伏矿体做出了定位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