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第二相对MoSi_2材料制备与性能的影响

张厚安  
【摘要】:采用机械合金化、热处理、等静压和高温烧结工艺成功制备了MoSi_2及其复合材料,借助于压痕法和热重分析法测定了其室温力学性能和低温氧化性能,利用MM-200型磨损试验机检测了材料在不同摩擦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并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微探针、X射线衍射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分析手段,系统深入地研究了球磨工艺参数、添加Al和W等元素粉末对机械合金化合成MoSi_2过程的影响及热处理过程中相的变化、Al和WSi_2等第二相的强韧化机制及MoSi_2基复合材料的低温氧化机理和磨损机理。得出了以下研究结果: 1.首次运用Magini-Iasonna模型较准确地界定了扩散固溶反应和类自蔓延反应两种机械合金化合成MoSi_2机理的能量区域,并通过能量图阐明了球磨工艺参数与相生成的关系及装球量的影响,指出当有效强度因子大于1.06J/g·s,合成机理为类自蔓延反应,MoSi_2晶相开始生成所需球磨能量约为24kJ/g;当有效强度因子小于0.917J/g·s,合成机理为扩散固溶反应,MoSi_2晶相开始生成所需球磨能量约为114kJ/g;装球量小于球罐容积的2/3为宜。 2.比较分析了高温自蔓延合成与机械合金化合成的MoSi_2粉末的烧结性能及添加稀土元素的影响,首次通过German模式阐明了机械活化和稀土活化烧结作用的机制。 3.在国内较早系统地研究了Al-Mo-Si和W-Mo-Si系混合粉末在高能球磨过程中相的变化规律,确定了Al/MoSi_2和WSi_2/MoSi_2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指出分别添加8.5at.%Al和50mol.%WSi_2第二相具有较佳的强韧化综合作用,强化机 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制为细晶强化、固溶强化和第二相颗粒强化,韧化机制分别为细晶韧化、裂 纹偏转和微桥接与细晶韧化、晶粒拔出、裂纹偏转、微桥接和弯曲等。 4.运用热力学和动力学理论,建立了MosiZ材料低温氧化相的热稳定性图和低温 氧化动力学模型,较好地解释了氧化相与氧压、温度间的关系、组织形态对 低温氧化性能的彤响,首次揭示了M弱i,材料500℃附近氧化异常严重的动力 学原因。添加Al和’VS 12第二相明显降低了材料的低温抗氧化性能,并分析了 PEST现象的发生原因。 5.首次较系统地研究了MoS 12材料与合金钢偶件在干、油润滑状态和MosiZ自配 副在干摩擦状态的摩擦磨损机理及添加Al、WSiZ和稀土等第二相对MosiZ材料 干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osiZ及其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耐磨性能。 MosiZ及其复合材料的磨损机制存在塑性变形、疲劳断裂、氧化磨损、粘着磨 损和磨粒磨损等形式;通过线性回归拟合,指出摩擦系数p或磨损率W与负 荷P间均较好地满足关系式:产=a+bP+cP,+dP,十eP‘或 砰=a+妙+印,十dP’+印4。比较了MosiZ、Mossi,/Mosi,和稀土/MossZ材料的 磨粒磨损性能,指出其磨粒磨损机制主要为微切削、表面氧化和疲劳断裂。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侯胜明;刘印华;张建丽;任韶然;;轻质油油藏注空气自发点燃延迟时间预测模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1年03期
2 唐晓东;苏旭;崔盈贤;杨凯;郑存川;;空气低温氧化体系对稠油组成的影响[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3 彭革;郭霞;成有为;李希;;对二甲苯低温氧化工艺的固体残渣成分分析[J];合成纤维工业;2011年03期
4 王玲;张睿;桂娟;;煤炭自燃阻化剂浅谈[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0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佘继红;林庆玲;江东亮;;多孔碳化硅陶瓷的低温氧化烧结[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张晓红;王政平;乔英杰;;机械合金化制备MoSi_2及组织性能分析[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6分册)[C];2010年
3 江莞;;高性能光、热元件用二硅化钼基复合材料的研究[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谭砂砾;祁新宇;郑华德;;一氧化碳低温氧化稀土催化剂的制备与结构特性分析[A];有毒化学污染物监测与风险管理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明伟;赫晓东;尹钟大;;ZrO_2-MoSi_2/Ni_Si-Mo功能梯度材料性能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6 董园园;吕爱花;金明善;徐秀峰;索掌怀;安立敦;;载体对纳米金催化剂用于CO氧化反应活性的影响[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唐思文;时存;胡小平;张厚安;;转速对MoSi_2高温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摩擦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8 胡侨丹;李建国;;放电等离子烧结原位MoSi_2块体结构材料的研究[A];2008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上册)[C];2008年
9 唐竹兴;杨秋菊;杨晴晴;赵霞;田贵山;;MoSi_2对注凝成型HfB_2超高温陶瓷材料性能的影响[A];复合材料: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上册)[C];2010年
10 王刚;江莞;白光照;;氧化物的含量对MoSi_2/氧化物基复合材料抗热冲击性能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厚安;第二相对MoSi_2材料制备与性能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2年
2 彭可;合金化和纳米复合化制备(Mo,W)Si_2-SiC材料及其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3 张芳;过渡族金属二硅化物单晶和多晶的氧化[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4 曹建亮;用于一氧化碳低温氧化的负载型和复合型氧化铜基多孔纳米催化剂体系[D];南开大学;2009年
5 王永钊;Co_3O_4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CO低温氧化催化性能[D];山西大学;2007年
6 邹旭华;CO低温氧化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6年
7 李孜军;硫化矿石自燃机理及其预防关键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8 沈悦欣;负载型钯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对CO低温氧化的催化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张艳红;乙烷选择氧化制乙酸和乙醛杂多化合物催化剂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10 照日格图;丙烷氧化脱氢制丙烯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辉;低温氧化对煤质特征及其分子结构影响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
2 易林;活化热氛围下甲醇低温氧化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3 昝秀颀;MoSi_2/稀土复合微粒对钼及其板材组织和性能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1年
4 魏猛;MoSi_2发热元件密度和使用温度的若干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5 殷磊;铌合金高温抗氧化硅化物涂层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6 李和平;ZrO_2/MoSi_2电热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组织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4年
7 杭瑞强;MoSi_2电热材料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8 来轩昂;胡12块注空气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9 寇建益;温度变化对原油低温氧化过程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化技术研究所);2008年
10 李素英;负载型Pt/MOx催化剂上CO氧化反应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柯伟;天津大学承担一项863课题[N];科技日报;2007年
2 记者 吴长锋;关于过氧化物的二十年猜想终获证实[N];科技日报;2010年
3 记者 李陈续 通讯员 杨保国;中法合作探寻自燃之谜[N];光明日报;2010年
4 ;汽车空调新技术[N];中国汽车报;2001年
5 石关;碘催化氧化甲烷制甲醇催化剂[N];中国石化报;2003年
6 罗日军;墙地砖黑心缺陷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N];广东建设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谢宏 高见;石油短缺 油价上涨 汽车喝啥?[N];大众科技报;2000年
8 记者 刘纯友;科大验证过氧化物“自燃”猜想[N];安徽日报;2010年
9 记者 张景升 通讯员 张哲伟;国内首套60万吨PTA装置成功投产[N];中国纺织报;2005年
10 张永立;新的第一:斯里兰卡茶香情更浓[N];中华合作时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