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合成与性能及电池制作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对电池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锂离子电池以其高工作电压、长循环寿命、高能量密度、无环境污染等优势而成为人们的首选。本文在综合评述锂离子电池及其正极材料研发现状的基础上,以提高锂离子电池性能、降低电池成本、促进其产业化为目的,将各种电化学研究手段与XRD、SEM、BET及激光粒径分析等现代波谱技术相结合,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合成与性能及电池制作技术进行了研究,重点考察了三种有代表性的正极材料的特性,并对锂离子电池的整体制作工艺进行了开发。
对热处理制度、气氛以及原料等合成条件与LiCoO_2结构形貌等物理性能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高温下LiCoO_2的生长呈现出各向异性并有层状结构的外露,且易于出现烧结、微晶晶块增大的现象:提高氧分压有助于LiCoO_2微晶晶块及粒径的减小,还可抑制颗粒之间的团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两段连续烧成法合成LiCoO_2,简化了合成工艺,解决了低温下反应速度慢,高温下易于烧结而难于控制粒径的问题。合成条件的研究对LiCoO_2材料的结构及形貌的可控性奠定了基础。
在建立了合成条件与LiCoO_2物理性能关系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对电极界面状态有着重要影响的物理参数——粒径分布、比表面积及表面形貌等对LiCoO_2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径及比表面积对LiCoO_2电极的容量循环稳定性及电压循环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较窄的粒径分布有助于提高LiCoO_2电极的循环稳定性,过大的比表面积会使电极循环稳定性急剧下降。随着晶块尺寸的减小,LiCoO_2材料在大电流下的放电性能得到改善。在优化条件下合成的LiCoO_2样品具有最佳的高倍率性能、良好的容量及电压循环稳定性,可以有效地降低单次循环使用成本,可望应用于动力型锂离子电池。以球状电极模型对LiCoO_2电极进行了处理,在简化的假设条件下,推导出了LiCoO_2电极的扩散电流表达式。扩散系数的测定结果从动力学角度揭示了LiCoO_2材料大电流性能差异的本质原因。
分别用碳酸盐与氢氧化物合成了LiNi_(0.5)Co_(0.5)O_2,合成条件对其结构影响的研究表明:用氢氧化物为原料及氧气气氛、适当提高温度、延长反应时间有利于LiNi_(0.5)Co_(0.5)O_2的合成。在740℃,氧气气氛下以氢氧化物为原料反应15h可以合成结构理想的LiNi_(0.5)Co_(0.5)O_2。首次通过结构因数|F_(hkl)|~2的引入,为I_(003)/I_(104)及(I_(006)+I_(012)/I_(101)作为Ni原子在LiNiO_2中占位有序度的经验表征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将二者统一起来。对LiNi_(0.5)Co_(0.5)O_2的电化学性能的研究表明其可望作为LiCoO_2的廉价取代物。
研究了掺杂(Co,Cr,Al,Ni)LiMn_2O_4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掺杂改善了LiMn_2O_4的循环性能,增大了锂离子的扩散系数,但掺杂后材料的初始容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运用晶体场理论对充放电过程中LiMn_2O_4容量衰减机理及不同掺杂金属元素对LiMn_2O_4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机理进行了研究。循环过程中LiMn_2O_4容量的严重衰减是由于八面体场中Mn~(3+)的d电子排布容易发生Jahn-Teller畸变引起的,掺杂金属离子提高了LiMn_2O_4结构的稳定性,从而改善了LiMn_2O_4的电化学性能。不同掺杂金属离子价电子排布的稳定性不同是造成LiMn_2O_4初始容量不同程度下降的本质原因。
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摘要
提出了锉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脱/嵌铿反应机理。在模型假设的前提下,建立了相应的等效电
路,并从理论上推导了铿离子脱/嵌过程的交流阻抗图谱:复数平面图由位于第一象限的两个半圆
和一条与实轴成45‘角的直线三部分组成,分别代表电解液中铿离子在正极材料表面的吸附、材
料内的电荷转移反应及铿离子在固相中的扩散过程。运用交流阻抗技术对几种正极材料LICooZ、
LINi。乃Cooj02、LIMnZo4、LIMyMnZ一yo;的脱/嵌铿过程进行了研究,测试结果与理论推导一致,证
.明了所提机理、所建模型及交流阻抗理论推导的正确性;并从动力学角度进一步说明上述几种正
极材料之间电化学性能的差异。
从产业化角度出发,研究了铿离子电池的整体制作技术。对锉离子电池中的主要材料进行了
筛选。通过对粘结剂、添加剂用量的研究,优化了电极配方,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以微
分容量曲线及循环伏安方式对电池首次充放电的历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合理的化成制度。首次
采用循环伏安方法对正负极料量比对电池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MCMB、
lmol·L一’LIPF6/(Ee+oEe+nMe=l:l:l)和本研究制备的Lieoo:采用本技术制成的063045型方形铿
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优异的高低温性能及循环性能、良好的贮存性能和可靠的安全性能,
与国外知名公司的同类产品比较,在大电流放电性能方面体现了明显的优越性,处于国际先进水
平。研究开发了水溶液粘结剂体系的极片制作工艺,进一步完善了电池制作工艺。
|
|
|
|
1 |
高虹,翟玉春,翟秀静;锂离子电池阴极材料LiCoO_2的合成[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998年S1期 |
2 |
顾大明,史鹏飞,宋振业,张鼎;LiCoO_2梯度包覆LiNi_(0.96)Co_(0.04)O_2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J];无机化学学报;2005年05期 |
3 |
李阳兴,万春荣,姜长印,朱永;以β-Co(OH)_2为前驱体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CoO_2[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12期 |
4 |
喻敬贤,余章华,王圣平;锂离子扣式电池的研制[J];电池;1998年03期 |
5 |
廖春发,陈辉煌,陈子平;稀土掺杂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CoO_2的影响研究[J];江西有色金属;2004年02期 |
6 |
;年产15吨LiCoO_2中试技术完成[J];电池;2001年02期 |
7 |
应皆荣,万春荣,姜长印;高密度球形LiCoO_2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电源技术;2004年09期 |
8 |
胡启阳;刘云建;李新海;王志兴;郭华军;彭文杰;;LiCoO_2正极材料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
9 |
张耀;钟志源;朱敏;;脉冲激光沉积制备的HT-LiCoO_2薄膜中Li离子表观扩散的研究[J];金属学报;2007年08期 |
10 |
文衍宣;肖卉;甘永乐;粟海锋;王凡;;自蔓延高温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CoO_2[J];无机材料学报;2008年02期 |
11 |
刘国强;刘艳敏;刘光印;田彦文;;LiCoO_2表面沉积ZrO_2涂层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
12 |
钟俊辉;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J];电源技术;1997年04期 |
13 |
曾祖亮;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技术进展[J];四川有色金属;2000年01期 |
14 |
王英,唐仁衡,肖方明,卢其云,彭能,李海涛;锂离子电池阴极材料LiCoO_2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J];广东有色金属学报;2003年02期 |
15 |
杨勤峰;高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的氧化铝包覆研究[J];有色矿冶;2006年04期 |
16 |
梅佳;钟盛文;张骞;何立强;王茹英;刘庆国;;高性能LiCoO_2的制备与性能表征[J];电源技术;2007年02期 |
17 |
赵尧敏;许娟;刘玲;杨洁;江志裕;;采用新颖喷墨打印技术制备的薄膜LiCoO_2电极及其电化学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7年06期 |
18 |
蔡振平,李明勋,卢世刚,阚素荣,金维华;LiCoO_2改性LiMn_2O_4的结构及性能[J];电池;2005年02期 |
19 |
翟金玲;魏进平;阎杰;;Nd_2O_3表面包覆对LiCoO_2电化学性能与结构的影响[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
20 |
努丽燕娜,夏熙,郭再萍;低热固相反应法制备纳米LiCoO_2的研究(Ⅱ)纳米LiCoO_2的电化学性能[J];电源技术;200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