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纤维毡PVA表面改性超滤膜的研究
【摘要】:超滤技术具有能耗低、单级分离效率高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溶液的浓缩、工业废水处理等领域。
本文用转相法制备了改性聚乙烯醇超滤膜,并在大孔金属纤维毡上成功制备了具有不同超滤层的金属基系列复合亲水膜,将其用于O/W型煤油乳化液和金属切削乳化液的处理,截留性能较好。
首次对采用高度亲水的聚乙烯醇(PVA)在金属纤维毡上制备复合膜的方法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并用涂敷法制备了金属-PVA复合亲水膜。研究了膜液浓度、涂敷顺序、涂敷次数及热处理等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样制膜条件下,膜液浓度越大,对孔径的减小越有利;同样是两次涂敷成膜,先采用较大浓度的膜液涂敷比先采用较小浓度的膜液涂敷所制膜的孔径要小;复合膜经过热处理后稳定性提高,孔径减小。用涂敷法制得的金属-PVA复合亲水膜,用来处理质量浓度为0.1%的煤油乳化液,在操作压力为0.2~0.3MPa下,可以获得80~90%左右的截留率,但其纯水通量较小为15~40L.m~(-2).h~(-1)。
首次用相转化法制备了硫酸铁改性PVA超滤膜、PVA-CA共混超滤膜以及金属氯化物改性PVA-CA共混超滤膜。研究了用相转化法制备PVA系列超滤膜的工艺条件,在一定范围内研究了膜液组成对膜性能的影响,并得到了各自较佳的铸膜液配方。结果表明,PVA超滤膜中添加适量硫酸铁,可提高膜的机械性能和耐水性能。对PVA-CA共混超滤膜而言,在一定共混组成下,随聚合物浓度的增加,膜的透液速率减小,截留率增加;当聚合物浓度一定时,随共混膜中醋酸纤维素含量的增加,膜的透液速率增加,截留率减小。得到的较佳的铸膜液组成为PVA为8-12%、CA为1-3%、冰醋酸约50%(均为质量百分浓度,下同),其余为水。所制的PVA-CA共混超滤膜,其耐水性和耐溶胀性优于纯PVA超滤膜。
在用相转化法制备了PVA-CA共混超滤膜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添加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氯化物盐对共混膜性能的影响,并制备了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氯化物改性的PVA-CA共混超滤膜。结果表明,在一定共混组成下,当盐含量增加时,共混膜的透液速率增加,截留性能随之下降。但当膜液中盐含量为1%时,添加BaCl_2、NaCl、KCl的改性PVA-CA共混膜较未改性PVA-CA共混膜,在操作压力0.30MPa下,透液通量提高幅度较大,分别达20%,28%及45%,而截留率减少较小,减少量分别为2%、1.5%及1%,均可维持90%的截留率。结果还表明,加入碱金属氯化物NaCl、KCl均能降低共混膜的润湿角,增加其亲水性;添加BaCl_2却导致膜的接触角有所增大,亲水性略为降低。
发明了在金属纤维毡上制备复合超滤膜的新工艺,首次成功地在金属纤维毡
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上制备了金属一硫酸铁改性PVA复合超滤膜、金属一PVA一CA共混复合超滤膜及其
金属一NaCI改性PVA一CA共混复合超滤膜。对金属一硫酸铁改性PvA复合超滤膜,
在操作压力0.25一0.45MPa范围内,处理质量浓度为0.1%的o/w型煤油乳化液,
可获得36一45L.m一2.h一,的透液速率,92%以上的COD截留率;对金属一PVA一CA共
混复合超滤膜和金属一NaCI改性PVA一CA共混复合超滤膜,在操作压力0.25一
0.45MPa范围内,处理处理质量浓度为0.1%的o/w型煤油乳化液,透液速率为
40一70 L.m一2.h一‘,COD截留率在90%以上。金属一NaCI改性的PVA一CA共混复合
超滤膜的综合性能略优于金属一PVA一以共混复合超滤膜。
自行设计并制作了单面平板式错流过滤装置,在此装置上用上述三种复合超
滤膜处理o/w型煤油乳化液和金属切削乳化液,在一定范围内研究了操作压力、
乳化液浓度、膜面流速等对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乳化液浓度一定时,随
操作压力的增加,透液通量增加;在一定操作压力和膜面流速下,乳化液浓度增
加,透液通量减小;对一定浓度的乳化液,在一定操作压力下,膜面流速增加,
透液通量有所增加;乳化液浓度越大,截留率越大,但透过液浓度略有增加。在
一定操作条件下,乳化液浓度越小,起始通量越大,前期通量衰减越快。
通过对超滤过程进行阻力分析,建立了超滤过程的附加阻力增长模型:
了=补…勺刁
用此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其相对误差在5%左右;经历初步稳定时间
(t=sb)后,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误差更小,一般在1%以内。表明附加阻力增
长模型适合于油/水乳化液处理。
研究还表明,用金属基系列改性PVA复合亲水超滤膜处理煤油油乳化液或金
属切削乳化液时,超滤过程中的膜污染阻力不能忽略,并且是膜过程附加阻力的
主要来源,而浓差极化阻力只占较小部分。
用金属一NaCI改性PVA一以共混复合膜处理同样浓度的o/w型煤油乳化液与
金属切削乳化液,在同样操作条件下,其通量衰减曲线不同,处理煤油乳化液的
初始通量、稳定态通量,截留率等均大于处理金属切削乳化液的各项指标。但处
理质量浓度为0.1%一4.0%的金属加工切削乳化液,其COD一次截留率仍可达到
89~96%。
研究了复合膜在一定频率与功率的超声清洗仪下清洗时间对膜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超声清洗能很好地去除膜孔内以及膜表面的污染物,经过一定时间的
清洗,复合膜的性能即可得以恢复,清洗时间较长时,复合膜会
|
|
|
|
1 |
李建中;乳化液配制质量及其对液压支架工作性能的影响[J];煤炭学报;1999年02期 |
2 |
盛宏至,张宏策,吴东垠,魏小林,徐永香;水/甲醇和柴油乳化液的黏度特性实验研究[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4年03期 |
3 |
阮懋顺;乳化切削液概述[J];包装工程;1979年01期 |
4 |
周士昌,曹鑫铭,姚贵有,刘春荣,相砚佣;真空电弧精炼炉电液伺服系统的乳化液防冻装置[J];工业加热;1984年04期 |
5 |
颜志良;;使用抑菌剂三丹油延长乳化液寿命[J];机械制造;1988年02期 |
6 |
田禹,范丽娜;高浓度乳化液废水处理工艺及机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
7 |
;极压乳化液研究阶段报告[J];材料保护;1973年02期 |
8 |
;对乳化液冷却的探讨[J];重型机械;1976年01期 |
9 |
;自配特种乳化液[J];润滑与密封;1978年04期 |
10 |
;航天502-3线切割乳化液简介[J];电加工与模具;1987年04期 |
11 |
;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机床必备——请用航天502—3线切割乳化液[J];电加工与模具;1987年05期 |
12 |
郭俊明,郝兴明;乳化液马达的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
13 |
本刊编辑部;;乳化液和硫化油的配制(上)[J];机械工人.冷加工;1958年09期 |
14 |
;极压乳化液研究阶段报告[J];汽车科技;1973年03期 |
15 |
柴光远,王晓丽;基于模糊控制的乳化液自动配比系统[J];机床与液压;2004年06期 |
16 |
Rainer Lange;Robert Waelchli;;使管道滴水不漏[J];现代制造;2008年17期 |
17 |
;节约经验点滴[J];机械工人.冷加工;1957年05期 |
18 |
金玉惠;祁云燕;吴栩栩;于学文;;乳化液的电导率对线切割加工的影响[J];电加工与模具;1987年04期 |
19 |
徐振中,常兴,赵家修;用碱乳化合脂的研究[J];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
20 |
陈振江,穆文俊,赵德智,鲁祖宾,赵学波;柴油乳化液的制备及其稳定性能研究[J];节能技术;199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