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钒氧基化合物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刘恩辉  
【摘要】:该研究论文较为详细地综述了二次锂电池以及二次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并以钒氧基化合物作二次锂电池正极材料为研究目标,较为系统地进行了合成工艺、材料改性、结构表征、电化学性能以及电极动力学性能的研究。 利用DTA-TG、SEM、XRD、FT-IR、ICP等技术对钒氧基化合物材料的前驱体和样品进行表征。用作二次锂电池正极的钒氧基化合物材料的电化学行为,采用恒电流充放电、循环伏安以及电化学阻抗谱技术进行研究。研究了制备条件、结构特征以及材料的形貌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并对材料的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 研究了一种新的制备V_2O_5的溶胶-凝胶工艺,即:在室温条件下将V_2O_5溶于10%的H_2O_2溶液中,陈化4天后形成V_2O_5湿凝胶,在100℃下真空干燥V_2O_5湿凝胶获得相应的前驱体材料。在320℃下恒温4h热处理前驱体获得V_2O_5样品。将H_2O_2—V_2O_5—溶胶-凝胶法制备的V_2O_5与熔融—V_2O_5—溶胶-凝胶法制备的V_2O_5进行了充放电以及循环伏安的测试比较。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H_2O_2—溶胶-凝胶法制备的V_2O_5在0.1C电流倍率下具有305mA·h·g~(-1)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以及大于20%的首次不可逆容量,循环30次后能保持190mA·h·g~(-1)的放电比容量。在首次放电到2.3V以下时,V_2O_5材料发生了不可逆的相变而造成了不可逆的容量损失。 为了解决V_2O_5材料导电率低以及相对较小的Li~+离子扩散系数问题,利用苯胺单体与V_2O_5湿凝胶在液相中进行原位氧化聚合反应,制备了一系列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PANI)_xV_2O_5。XRD测试表明,聚合物的插入扩充了V_2O_5层面间的距离。在一系列的杂化材料中,(PANI)_(0.3)V_2O_5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为了进一步优化其电化学性能,对其在80℃恒温10h的条件下进行了氧化热处理,处理后的材料在0.1C电流倍率下循环35次能保留235mA·h·g~(-1)的可逆放电比容量,比处理前的材料增加了10%以上,比未进行杂化的V_2O_5增加了20%以上。在0.4C较高的电流倍率下具有160mA·h·g~(-1)的可逆放电比容量。氧化热处理后其电化学性能的改进,可能是由于部分被还原的V_2O_5被再氧化以及在V_2O_5层间的聚苯胺进行偶合再聚合而形成了更长的链。 利用V_2O_5湿凝胶和Li_2CO_3反应并在80℃下真空干燥10h获得LiV_3O_8前驱体,再在350℃下焙烧10h得到低温(LT)制备的LT—LiV_3O_8样品,样品中小量强结合的水分子的存在扩充了[V_3O_8]~-结构中层面间的距离,有利于Li+离子在材料中的迁移。对比高温(HT)固相反应制备的HT—LiV_3O_8样品,该方法具有合成温度低、样品粒度细等优点。电化学试验表明,LT—LiV_3O_8在0.1C的电流倍率下有232mAh·g~(-1)的首次 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摘要 放电比容量,循环100次后保留有158 mA五.9一,的放电比容量,其容量损失率为32%; 而高温合成的HT一Liv30:,其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 88m八五.9一,,循环100次后保留有 140m从·g“的放电比容量,其容量损失率为25.5%。提出LT一LIV3os比HT一Liv3os 容量衰减快的原因是由于:材料中小量的水分子在较长的充放电循环过程中会逐步从 正极脱出而进入电解液中,导致了材料结构的破坏。 通过 Ag十离子的掺杂制备了Lil.xAgxv3os(x=0一0.3)。在一系列的Lil.xAgxV3o:材 料中,Lio.gAgo.:v3o。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在0.IC电流倍率下具有235mAh.g’’的 首次放电比容量,循环80次后保留有214 mAh.g一,的放电比容量,较长的充放电循环 测试表明Li”Ago.:v3OS比LIV3O:具有更好的电化学性能,其循环容量较稳定,在循 环80次后容量衰减率仅为8,9%。对Li;.xAgxv3os电极过程的机理进行了解释,认为: 在首次放电过程中,八面体位置的Ag+离子被Li十所取代并被还原为金属Ag,而在其 后的充电过程中金属Ag不能被氧化再插入到原来的位置。其较好的电化学性能主要 是由于掺杂材料具有较高的电子导电率以及较稳定的材料结构。 利用线性极化、恒电位间歇滴定以及电化学阻抗谱(EIS)等技术,研究了钒氧基 化合物电极的动力学性能。根据一维半无限扩散模型、EIS的等效电路以及Arrhenius 方程,分析计算获得了Li+离子在钒氧基化合物材料中的化学扩散系数(DLi+)、扩散的 表观活化能(EaD)、交换电流密度(i0)以及电荷传输过程的表观活化能(Eao)。结果表明: (PANI)。3V205的i。值和oL*+值比vZos的大得多;Lio,Ago.,V3os的10值和DLi+ 值比相应的Liv3O:的大得多;因而改善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6条
1 危钰;雷红;黄志良;齐同刚;;镁、锆离子掺杂磷酸铁锂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7年05期
2 王海燕;尚天蓉;马帅帅;王初晗;蒯浩;;无模板法制备多孔聚苯胺及其电化学性能[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21年03期
3 许占位;王天;刘鑫悦;段欣彤;杜钊;王盈;;气氛对钼酸铵分解的影响及产物的电化学性能[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7年03期
4 王祝堂;;氢的物理化学性能[J];轻合金加工技术;2021年05期
5 武锐涛;;利用蛋白藻类制备生物碳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J];山东化工;2020年13期
6 杨颖;谢国元;;植酸掺杂聚吡咯制备及电化学性能[J];工程塑料应用;2020年07期
7 李玲霞;李世友;净洁;李永立;崔孝玲;;镍锰酸锂形貌与电化学性能的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5年03期
8 郭静;曾俊谚;赵彬杉;高越;孙艳;;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硫化钼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J];环保科技;2020年06期
9 李军;黄慧民;夏信德;李大光;赖桂棠;;碳掺杂磷酸铁锂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闫煜;王子威;吴海燕;夏芯;桑敏;黄青双;刘君;;二硫化钼-碳点复合材料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21年02期
11 王芳平;张劲斌;李晨阳;罗英涛;杜娟;汪艳芳;;灰分对玉米芯基活性炭电化学性能的影响[J];现代化工;2020年05期
12 李建业;张文磊;李廷鱼;郭丽芳;李刚;;不锈钢阳极氧化制备电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J];微纳电子技术;2020年09期
13 黄华;;载铂钴酸镧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6年06期
14 丁燕怀;张平;;Mg-Co复合掺杂对LiFePO_4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英文)[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12年S1期
15 丰洪微;刘向东;田晓;;储氢合金电化学性能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金属功能材料;2009年05期
16 刘春莲;;《材料化学性能》课的教学实践[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江浩;;高稳定性二次电池电极材料介尺度结构的调控机制及性能[A];2019第四届中国能源材料化学研讨会摘要集[C];2019年
2 王韵珂;张克宇;李银;王丽;姚耀春;;钴含量对LiNi_(0.9)Co_xAl_(1-x)O_2(x=0,0.02,0.05.0.07,0.1)电化学性能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2019能源材料和缺陷化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9年
3 鲁巍;邢艳;;表面修饰法辅助合成中空双壁二氧化锰纳米纤维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七届全国胶体与界面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第二卷)[C];2019年
4 许虎君;李晓邦;;增溶剂对非离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化学性能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十七届全国胶体与界面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第三卷)[C];2019年
5 吴薇薇;张稚雅;孙中贵;石兴旺;王君;;TiO_2/C界面储锂及局部浓度梯度对Si负极电化学性能影响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新能源与化工新材料学术会议--2020全国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20年
6 李哲函;周兴;李娜;刘全生;;Fe~(2+)对胜利褐煤浆电化学性能的影响[A];第四届能源转化化学与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21年
7 芮秉龙;聂平;张晶;赵翠梅;常立民;;新型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三届中国能源材料化学研讨会摘要集[C];2018年
8 吴兴隆;;钠离子电池高电压磷酸盐正极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全电池匹配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三届中国能源材料化学研讨会摘要集[C];2018年
9 米立伟;卫武涛;陈卫华;;三维分等级镍钴基电极材料构筑及电化学性能研究[A];2018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8年
10 张虎成;贾焕丽;严芳芳;程海霞;王键吉;;V_2CT_x基材料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九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8年
11 王德文;韩策;邢志财;李群;杨秀荣;;温度诱导二硫化钨薄片形貌以及电化学性能的改变[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分析化学年会论文集(一)[C];2018年
12 陈卓;郑金鑫;王猛;张达;赵荣慧;张新宇;邓奎林;;果胶/聚丙烯酰胺基导电水凝胶的电化学性能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第三分册)[C];2020年
13 袁靖钧;高平;吕燊燊;冯鑫;任波;刘恩辉;谭松庭;;新型卟啉配合物正极材料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能的研究[A];第33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9年
14 武守强;张舒雅;刘翠;闫慈;陈文婷;姜琰锋;武梦婕;张鑫;陶绪泉;;基于二硫化钼复合材料制备及电化学性能[A];第33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9年
15 王力臻;张博;方亚永;张建辉;;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式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A];第33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9年
16 戴婷;顾艳红;何鑫;刘乙达;赵杰;;X70钢镀镍层在模拟海水中的电化学性能[A];2020第七届海洋材料与腐蚀防护大会暨2020第一届钢筋混凝土耐久性与设施服役安全大会摘要集[C];2020年
17 孟军霞;张宪科;苑举君;朱秀榕;余华军;熊祖周;余意;;稀土Y掺杂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研究[A];中国稀土学会2020学术年会暨江西(赣州)稀土资源绿色开发与高效利用大会摘要集[C];2020年
18 王贵欣;周固民;瞿美臻;江奇;王国平;冯永成;张伯兰;于作龙;;两种碳纳米管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19 仇鹏;周佳盼;米红宇;;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4分会:化学电源[C];2014年
20 耿芹;梁小玉;王吉德;宿新泰;;二硫化钼/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分会:化学电源[C];201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恩辉;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钒氧基化合物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2 何斌;高稳定性硫正极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3 傅儒生;新型结构硅基负极材料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2018年
4 潘虹;正极载体材料及表面修饰对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5 张瀚;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组成与结构调控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6 李璐;二维层状Ti_3C_2的结构设计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7 张继君;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和电化学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8 周泽平;介孔碳/过渡金属化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9年
9 艾青;人工固态电解质界面膜改性硅基负极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10 蒋金辉;尖晶石型过渡金属纳米纤维和纳米颗粒系统及其光催化和电化学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11 张怡琼;缺陷辅助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9年
12 张义永;锂硫电池正极的设计、构建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13 杨阳;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结构设计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14 尹昊;基于六元环结构单元的层状聚合物的化学合成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15 白雪;镍、钴基氢氧化物微结构构筑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16 王艳;新型有机质高性能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和储锂机制[D];苏州大学;2018年
17 吴丽军;钒氧(硫)化物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18 吴田;镍基体系三维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8年
19 马艺宁;层状结构钒氧基化合物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8年
20 施伟利;碳素类流体的碳化物结构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任金粲;过渡金属硫化物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9年
2 乐丹;氮掺杂沥青基多孔碳材料的结构调控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9年
3 彭林;混合生物质制备多孔炭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8年
4 韩江涛;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和钠离子电池层状材料的可控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厦门大学;2019年
5 宗峰怡;高电压正极材料的液相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厦门大学;2019年
6 吕丛杰;锂离子电池三元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结构设计改性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厦门大学;2019年
7 庞胜乾;ZnO模板法制备ZIF-8基多级孔碳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深圳大学;2019年
8 涂文烜;新型三维多级孔碳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深圳大学;2019年
9 赵月荧;钴基纳米材料的设计及其在电催化和储能领域中的应用[D];安徽师范大学;2019年
10 楼高波;基于廉价碳毡的柔性电极的制作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9年
11 陈志伟;锂离子电池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的制备、表面改性与低温电化学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12 朱帅;尖晶石型Li_4Ti_5O_(12)的改性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辽宁大学;2019年
13 谢恺;层状结构二硫化钼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8年
14 宋豫龙;喷雾热解制备液化落叶松基多孔炭球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9年
15 眭玲;聚酰亚胺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应用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年
16 孔靖媛;Li_2MTiO_4(M=Ni、Co、Mn)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能[D];长春理工大学;2019年
17 杨实润;镍钴硫化物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8年
18 李双洋;S@TiO_2/PPy锂硫电池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19 郭明亮;钴基双金属化合物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海南大学;2019年
20 贺勇;硅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和电化学性能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十年磨一剑真情铸辉煌[N];中国国门时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