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澜沧江成矿带铜成矿学研究
【摘要】:滇西澜沧江成矿带是我国西南一条重要的岩浆—变质—构造活动带,大地构造位置极为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齐全,岩浆活动频繁,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矿产资源丰富,有大量的金属矿点分布,是矿化集中区,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贵金属和有色金属成矿带之一,对本带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地质意义。
本区处于冈瓦纳超级古壳体与劳亚超级古壳体的汇聚带,可划分为三个壳段:①兰坪—思茅壳段,出露有苍山—哀牢山早元古代原始陆壳变质基底、安定—藤条江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维西—绿春印支裂谷、兰坪—思茅中生代边缘裂陷、澜沧江印支火山弧,澜沧江汇聚接合带:②昌宁—盂连壳段,出露有澜沧—西盟中新元古代至古生代早期变质基底地层、昌宁—孟连晚古生代大陆边缘裂谷系、柯街—南定河汇聚接合带;③保山壳段,出露有崇山中新元古代—古生代早期变质基底、保山陆架裂陷、怒江汇聚接合带。
作为南亚壳体、中亚壳体和东亚壳体过渡域的—部分,本区经历了多次壳体边界离散、汇聚过程,其演化史如下:①晚泥盆—早三叠世,伴随早古生代超级壳体裂解,本区于晚泥盆—早石炭世拉裂—离散形成占位地槽,由此产生了澜沧江过渡际—这一特殊的大地构造特征,成为该带重要的成矿背景条件;石炭—二叠纪为主离散、分裂期,发育有拉斑系列—钙碱性系列—钾玄岩系列岩石组合;晚二叠纪末期,火山弧顶部发育浅海及海陆交互相火山碎屑沉积;至早三叠世,全区缺失下三叠统沉积,这说明古澜沧江地槽在晚二叠至早三叠间封闭;②中、晚三叠世,此期间澜沧江构造带再度经历离散和汇聚的过程,形成火山岩带,三个壳段完全接合,本区进入整体演化阶段;③晚三叠世末期至今,经过短暂的地台阶段,接着全区进入地洼阶段,本区经过块断构造控制的持续缓慢的均衡沉降,下陷成裂陷盆地,大面积沉降史到喜山运动期结束。第三纪末,南亚壳体与欧亚超级壳体汇聚接合,本区全部地层发生强烈褶皱及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
受本区演化史的影响,本区铜多金属矿受澜沧江过渡际构造成矿的宏观控制,具有同位多期,多系列的特点,在三个主要演化阶段有着不同的成矿系列:①晚泥盆—早三叠世,在其裂陷早期有碱性玄武岩式矿床形成,在裂陷晚期有蛇绿岩式矿床,包括细碧角斑岩式矿床;②中、晚三叠世,包括裂陷早期的基性火山岩式矿床、裂陷中期的中酸性火山岩—次火山岩式矿床和热水沉积(含铜)菱铁矿以及褶皱带期产于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中的Sb、Hg、As、Au热液矿床;③晚三叠世末期至今,本区开始进入地洼阶段,主要形成中、新生代红层铜矿以及与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系列矿床。此外,本区成矿还有如下特点:①矿产分布与构造—岩浆—热活动带一致;②成矿后的改造作用十分强烈。
由于本区经历了壳体(段)边界的多次离散与汇聚过程,形成了三个主要含矿层、三个主要的成矿系列以及众多的矿床类型式,从而构成了本区“多因复成”式的区域成矿模式。
本文首次对澜沧江中北段中生代浅变质岩系开展了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原岩恢复、构造、成矿等方面的详细研究,在雪山河地区测制了“雪山河变质岩群”的标准剖面,提出了关于雪山河变质岩群的新认识,并通过其原岩恢复,得出了澜沧江印支期火山弧带在此未中断的重要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在重新分析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成矿带的成矿系列、典型代表矿床成矿模式等方面特点,综合建立了该带铜多金属矿综合找矿模型,认为澜沧江成矿带具有良好的有望找到大中型铜矿床的成矿远景及找矿条件。
|
|
|
|
1 |
赵靖,钟大赉,王毅;滇西澜沧变质带的变形序列与变质作用初步研究[J];地质科学;1994年04期 |
2 |
朱勤文,莫宣学,张双全;南澜沧江古特提斯演化的岩浆岩证据[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1999年00期 |
3 |
尤联元;澜沧江河道冲淤变化特征及发展趋势[J];地理研究;2001年02期 |
4 |
何云玲,张一平;澜沧江干流河谷盆地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J];山地学报;2004年05期 |
5 |
范杨;澜沧、耿马大震前的地震活动特征[J];地震;1991年03期 |
6 |
尹秀如;澜沧7.6级地震的水氡异常[J];地震;1992年04期 |
7 |
李虎杰,田煦;澜沧铅锌银矿床银的赋存状态及分布规律[J];西南工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
8 |
蔡静观,雷素华,张喜玲;澜沧-耿马大震前单台波速比突变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J];中国地震;1996年01期 |
9 |
邹高禄,罗怀良;澜沧江河道冲淤变化与来沙系数的格兰吉尔因果分析[J];地理科学;2004年06期 |
10 |
刘少创;信息融合技术对澜沧江(湄公河)源头的判释[J];地球信息科学;1999年02期 |
11 |
周长进,关志华;澜沧江(湄公河)正源及其源头的再确定[J];地理研究;2001年02期 |
12 |
陈学庭,李永莉;澜沧—耿马大震前兆信息Q值的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4期 |
13 |
丁秀美,黄润秋,严明,林锋;澜沧江中游某崩塌堆积体变形空间效应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年03期 |
14 |
;滇西建成我第二个地震预报实验场[J];山西地震;1988年02期 |
15 |
陈学庭;地震预报现状与水平—由澜沧耿马地震谈起[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1期 |
16 |
周伟,褚新洛;(鱼兆)科褶(鱼兆)属鱼类一新种兼论其骨骼形态学的种间分化(鲇形目:(鱼兆)科)[J];动物分类学报;1992年01期 |
17 |
刘肇昌,李凡友,钟康惠;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地区地体-裂谷构造与演化[J];岩土工程界;1997年01期 |
18 |
陶宝祥,周长进,王国;“中华水塔”告急──三江源科考记[J];大自然探索;2000年12期 |
19 |
黄小龙;徐义刚;杨启军;陈林丽;;滇西莴中新生代高镁富钾火山岩中橄榄石斑晶及其尖晶石包裹体的岩浆成因动力学意义[J];岩石学报;2006年06期 |
20 |
;滇西的宝玉石资源[J];珠宝科技;1990年Z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