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蒙自县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
【摘要】: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位于云南省蒙自县老寨乡白牛厂村,是一个以银、铅、锌、锡、铜金属为主的超大型矿床。与其北西部的个旧锡多金属矿床及东南部的都龙锡多金属矿床共同构成滇东南锡-锌-铜-银-铅-钨多金属成矿带,系南岭钨锡成矿带之西延部分。
本文在系统收集白牛厂矿床现有文献资料和勘查与开采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地面和坑道地质调查与室内测试分析工作,开展了矿物岩石学、成矿构造学、矿床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基本弄清了白牛厂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建立了白牛厂矿床的成矿模式。
详细的现场地质调查工作表明,白牛厂矿床的矿体主体呈缓倾、大体顺层的脉状,严格受F_3断裂带的控制;富矿体往往为陡倾的脉状,受F_3的侧羽裂隙及近南北向构造控制;矿石中的磁黄铁矿及铁闪锌矿的大量出现,预示着成矿温度较一般的层控铅锌矿床为高;矿石中存在沉积组构,说明同生沉积作用对于矿床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
矿床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表明,白牛厂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中寒武统田蓬组及下伏地层,次为燕山期花岗质侵入岩;成矿流体是燕山期岩浆水与天水的混合物,晚期以大气降水为主;成矿流体循环的驱动力来自下伏岩浆岩侵入。
通过对白牛厂矿床矿床地质特征、成矿地质作用及成矿机理诸方面的综合研究,建立了白牛厂矿床的成矿模式:白牛厂矿床经历了加里东期同沉积成岩成矿作用和燕山期花岗质岩浆侵入叠加改造成矿作用。花岗质岩浆侵入作用不仅提供了热源、部分成矿流体及成矿元素,而且产生了接触带构造体系及滑脱构造,促进了长期的热水对流循环活动,使得被萃取的成矿物质迁移至有利的岩性构造部位淀积,形成工业矿床。因此,白牛厂矿床为一多因复成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