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产权配置研究

姜纯成  
【摘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就是水资源根据自然和自身规律,在年际上能够实现循环往复地使用。但是,根据水资源的特性,要实现循环往复使用,是受很多制约因素影响的,不能孤立地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实际上包含水资源的自身循环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两个方面。那么,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产权配置问题就是什么样的产权配置可以实现水资源自身循环和生态环境具有可持续性。很明显,水资源自身循环和生态环境具有可持续性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如果没有了水资源自身循环,生态环境肯定遭到了破坏,不具有可持续性;同样地,如果生态环境不具有可持续性,水资源也肯定实现不了自身循环。而且,在考察中我们还发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对于水资源的自身循环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因此,在水资源产权配置时,必须首先保证生态环境用水。在水量不足的地区,为了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要减少甚至放弃生产生活用水。因为只有生态环境实现了可持续性,人们才有生存的环境和条件。生态环境用水具有刚性,而且在经济效益方面表现得不明显,用市场的方法来配置肯定不行(因为市场是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因此,为了保证生态环境的用水,必须通过政府行政机制即政府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形式来配置该地区的水资源产权。同样地,在水量充足的地区,也必须通过政府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形式来配置该地区用于生态环境方面的水资源产权。因为市场是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如果以市场机制来配置所有水资源产权的话,会出现生态环境的用水被挤占的现象。 水资源自身实现可持续利用,实际上就是要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实现可持续利用。在质的方面要实现可持续利用,意味着水资源的污染必须受到控制(keep control over the water contamination)。在水资源产权配置方面,主要是通过排污权的配置来实现(因为人为地向水体排放污染物是水质遭到破坏的主要因素)。其基本原理和作用过程是这样的:首先确定一定范围的水域(如某河或该河的某一段),然后根据历史观测资料或实验数据确定该水域的环境容量(即该水域的水体自洁能力)。该水域的环境容量就是在该水域范围内允许排放污染物的上限,也就是在这一水域内,污染排放的最大量。但是,环境容量的大小,并不意味着必须向该水域排放这么多的污染物,也并不说明这一地区只有这么多的污染物需要向该水域排放。我们的目的是既要保证水资源在质的方面实现可持续利用,又要发展经济,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为此,下一步就是,政府根据该地区水资源的环境容量来分配在该地区内生产、生活用户的初始排污权,即各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贾瑞红;;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发展[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1年03期
2 吴弼人;;“生态上海”发力“可持续发展”[J];华东科技;2011年07期
3 本刊编辑部;;十二五: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迈进[J];太阳能;2011年02期
4 黄佩佩;;建筑低碳与节能[J];企业导报;2011年13期
5 钟德明;;可持续发展融入企业管理框架的路径[J];WTO经济导刊;2011年07期
6 ;首届中国原水论坛在宁波开幕[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7 刘阳;;资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4期
8 朱瑞娜;;环境保护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探讨[J];北方环境;2011年05期
9 刘绍伟;李凤菊;;推进传统农业“生态化”转型——农业生态产业链网构建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10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J];科技与企业;2003年09期
11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五)[J];科技与企业;2004年01期
12 缑建芳;;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与对策[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年09期
13 ;科莱恩发布2010年可持续发展报告[J];上海塑料;2011年03期
14 王丽清;张利;;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分析[J];科技资讯;2011年23期
15 韩洪云;赵连阁;张广胜;林鹏;;中国食物安全认识偏差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16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二)[J];科技与企业;2003年10期
17 刘瑞;李莉;;城市污水治理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3期
18 董发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城乡规划发展[J];建设科技;2011年15期
19 左大培;;资源、环境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J];天然气经济;2005年05期
20 白雪;孙静;李爱仙;金明红;;水计量管理: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用水单位水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国家标准出台[J];中国标准化;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维理;李文平;张志勇;;沙漠区特大水源地评价及环境影响效应[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2 郑大华;;住区水环境的综合设计与利用[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3 傅春;胡振鹏;;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4 何桥;邰生霞;;面向可持续发展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对策[A];中国水利学会200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杨莲;杨平;;贵州省人口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6 冯筠;;关于水资源、生态环境建设与西北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7 袁达;吴承业;;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再生率研究[A];系统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1998年
8 张声才;;石门台自然保护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周芸;;都江堰灌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第三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曹弦;任红松;;新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茂山;海河流域水环境变迁与水资源承载力的历史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5年
2 封玲;玛纳斯河流域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3 王伟;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珠江河口治理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4 龙振永;吉林省玉米加工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姜纯成;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产权配置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6 桑东莉;可持续发展与中国自然资源特权制度之变革[D];武汉大学;2005年
7 胡建渊;南京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研究[D];同济大学;2005年
8 彭善枝;环保产业与可持续发展[D];武汉大学;2004年
9 李咏梅;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10 蔡自力;可持续发展与财税政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旗;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水资源定价方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占毅;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浙江省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任斐;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4 孙翠清;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控制论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5 范建琦;榆林市牧区水资源承载力及牧草发展规划[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6 王晓东;长春市地表水环境规划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峰;泰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8 刘西田;河北省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9 郑林昌;2020年昌平适宜于可持续发展人口规模预测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10 白思敏;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马珉璐;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努力推进可持续发展[N];廊坊日报;2009年
2 ;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N];科技日报;2002年
3 汉中市水利局;汉中水资源关乎全国全省可持续发展大计[N];汉中日报;2010年
4 记者 伍华余;要管好用好水资源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水利支撑[N];通辽日报;2011年
5 记者 荣燕 孙奕;回良玉会见瑞士联邦委员洛伊恩贝格尔[N];人民日报;2009年
6 青岛市水利局局长 于睿;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N];青岛日报;2009年
7 记者 韩晓玲 涂亚卓 实习生 童颖 通讯员 王怀民;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举行[N];湖北日报;2009年
8 记者 周朗明;我市水资源依然短缺[N];金华日报;2010年
9 兰伟香 戴建;保护生命之水 促进可持续发展[N];丽水日报;2010年
10 讨管局规划计划科;加快和谐流域建设 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N];酒泉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