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麦兹火山—沉积盆地Fe、PbZn成矿与定位预测研究
【摘要】:新疆麦兹泥盆纪火山-沉积盆地位于阿尔泰造山带南缘,铁、铅锌矿床的形成与泥盆纪海相火山-沉积作用有关,成矿受火山-沉积盆地构造演化控制,典型矿床地质、火山沉积岩相、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火山沉积盆地内主要存在火山(喷流)-沉积块状磁铁矿床、磁铁硫化物型铅锌矿床、块状硫化物型铅锌矿床、含萤石(重晶石)铅矿床、构造蚀变岩型金银矿化等。
本文通过对典型铅锌矿床(可可塔勒)和铁矿(蒙库)的解剖,特别是使用四极质谱技术对成矿流体的气相和液相成分、稀土、微量元素研究,并进行同位素的示踪等,将矿床的时-空分布与盆地的演化历史联系起来,探讨火山-沉积盆地多金属成矿系统的形成机制,对麦兹火山-沉积盆地成矿系统得出如下新认识和成果:
(1)麦兹火山-沉积盆地内铅锌矿(可可塔勒)体呈似层状、透镜状,矿石构造以条纹条带状、块状、斑杂状为主,矿物成分相对简单,矿体直接容矿围岩为火山-沉积岩。矿床δ~(34)S(‰)在-20.6~-10‰间;矿床石英流体包裹体水的δD值于—89.1‰~—49.48‰,δ~(18)O_(SMOW)值在4.7‰~1.2‰间。矿化层中方解石的δ~(13)C值介于-6.7~-14.3‰间,δ~(18)O值在10.3~12.9‰间。不含矿(或弱的铅矿化)的方解石的δ~(13)C值在0.6~-1.7‰间,δ~(18)O值为13.5~18.0‰之间。矿床属火山-沉积岩容矿的块状硫化物矿床。为介于典型的火山岩容矿的块状硫化物型矿床(VHMS)和典型沉积岩容矿的硫化物矿床(SEDEX型)之间的过渡类型(一种新类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其矿化特征与伊比利亚型矿床相类似。
麦兹火山-沉积盆地内铁矿(蒙库)体产状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与地层整合产出,矿体与围岩界限截然。矿石构造以条纹条带状、块状、斑杂状为主,矿物成分相对简单,矿床石英流体包裹体的δ D_(H2O)值于—94.38‰~—76.82‰间,流体的δ~(18)O_(H2O)为-4.3~+2.48‰间。黄铁矿的δ~(34)S值在-3.2~+10.7‰间,数值分布主体具塔式效应。矿化层中方解石的δ~(13)C值为-2.4~-5.4‰,δ~(18)O值为5.4~6.1‰,不同矿体的方解石的δ~(13)C值存在差异。为火山喷流沉积-后期变质改造成矿。
(2)麦兹火山-沉积盆地内铅锌矿(可可塔勒)流体包裹体中H_2O、CO_2含量高,流体包裹体中含量序列为H_2OCO_2N2CH_4、C_2H_6ArH_2S。并且CO_2/H_2O、CO_2、CH_4与H_2O呈负相关,C_2H_6与H_2O呈正相关。铅锌成矿流体以富Ca~(2+)、Na~+、SO_4~(2-)、Cl~-及轻稀土为特征。F~-/Cl~-比值在0.14~8.15间;Na~+/K~+比值在0.75~17.9间。石英矿物流体包裹体的稀土元素总量在7.74×10~(-9)~40.1×10~(-9)间,相对富集轻稀土,配分曲线具有左高右低,较明显的右倾特点,轻重稀土分馏强烈,具有Eu负异常,有明显Gd的富集。火山-沉积盆地成矿流体
|
|
|
|
1 |
孙萍,侯贵卿;沉积盆地研究的新理论及其应用[J];世界地质;2000年02期 |
2 |
汪珊;沉积盆地渗流场形成演化的研究方法[J];地球学报;2001年05期 |
3 |
田在艺,史卜庆;中国中新生界沉积盆地与油气成藏[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2年01期 |
4 |
童亨茂,曹代勇,秦红;中国沉积盆地复杂性的表现形式及其成因剖析[J];地质力学学报;2004年02期 |
5 |
童亨茂,曹代勇;中国沉积盆地复杂性的成因剖析及其油气赋存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04年05期 |
6 |
陈锡平;江宗龙;;山东早第三纪沉积盆地[J];化工地质;1980年03期 |
7 |
M.Thamrin;武传真;;印度尼西亚沉积盆地地质和热流密度的关系[J];地球物理学进展;1986年02期 |
8 |
石广仁,郭宗汾;沉积盆地综合动态模拟系统(一)[J];石油物探;1988年03期 |
9 |
石广仁,郭宗汾;沉积盆地综合动态模拟系统(二)[J];石油物探;1988年04期 |
10 |
丘东洲;;中国西北地区石炭纪沉积盆地分析[J];岩相古地理;1989年04期 |
11 |
周庆凡;国外沉积盆地分析研究的新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1年04期 |
12 |
Yvette Hamdani
,华章;陆内沉积盆地的相变和热沉降[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1年03期 |
13 |
李思田;论沉积盆地分析系统[J];地球科学;1992年S1期 |
14 |
王砚耕;中国西南地区沉积地质特征与沉积盆地分类[J];贵州地质;1993年04期 |
15 |
V.O.Mikhailov;E.P.Timoshkina;薛林福;;沉积盆地的动力学模型[J];世界地质;1993年01期 |
16 |
张培震;五、亚太地区的沉积盆地及其构造背景[J];国际地震动态;1994年06期 |
17 |
骆团结,肖庆辉;美国沉积盆地动力学计划要点[J];中国地质;1998年09期 |
18 |
吴富强,刘家铎,胡雪,吴梁宇;沉积盆地动力学与油气[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
19 |
游国庆;王志欣;郑宁;岳来群;;中亚及邻区沉积盆地形成演化与含油气远景[J];中国地质;2010年04期 |
20 |
A.R.Green;张木生;;地壳演化和沉积盆地发育[J];地震地质译丛;1980年01期 |
|